為雅安災民做點實事
信報 2013年5月8日 梁秉中、梁國輝
4.20雅安七級大地震剛過了兩周,我們便到成都聯繫密切的第二人民醫院,了解震災至今天的實況。從國外去到震區關心,既沒有急救和跨越廢墟的本事,醫療專業人士於震後十多天才出發,是適當的。我們的能力是善後的技術援助,是盡點本業的義務。
這個時候從香港出發,還有另一個具體意義——雅安的七級地震其實很嚴重,由於規模遠比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小,而傷亡數字也比不上,因此造成一個「並不嚴重」的錯覺;還有不少人對汶川大地震的一些報道憤慨猶新,比如捐款分配不明、內地紅十字會專橫腐化、一些援建項目去向不明等等,嚴重影響大家對雅安災情的關注。
因此我們出發時,一方面像五年前遠赴汶川一樣,抱着盡點力的決心,同時還加上「多了解」的準備,會從各方面看災情、看救援、看善後需要——有多少「不明不白」的任務感。
轉移傷者 井井有條
以下是從成都醫療系統、特別是第二人民院醫院尋訪而來的實在資料。
五年前的汶川經驗,為雅安救災帶來實在的良好效率。我們集中了解傷員的處理。據了解,災區5.12時援建的醫院沒有損毀。受重傷需要手術治療的人數多達1500人,經急救後,數天內重傷者已轉送成都市四家先進的醫院治理,至今﹙兩周後﹚已基本完成。一些外省支援醫療隊曾隨消防隊、軍隊等到達震央參與急救。大手術的傷者已轉送成都醫院,聽來安排確是井井有條。
一千多名傷員手術後已陸續轉到成都市的第二層醫院,有些等候出院,或作康復治療。專家組已經成立,組長是第二人民醫院(我們的老朋友);我們算是義務的專家組吧。
此後,工作倒是蠻艱巨的。試想,傷者都有頗嚴重的肢體損傷,手術後,一般需要數周時間才談得上鍛煉;體力恢復後,須接受專業的康復訓練,然後出院回家,回歸工作崗位。對災民來說,經歷慘痛的山崩地裂,房舍倒毁,無家可歸,光是恢復體力,距離生活正常化仍差得遠。
談到全面的康復,其實分三個階段:一、傷病的治療階段,依靠醫療技術;二、身體恢復階段,依靠鍛煉技術和心理輔導;三、回歸家庭、工作單位階段,依靠更多的支持,包括家居的適應,工具或安排,工作的重新適應或訓練等。
傳統的康復訓練始於住院時間,止於鍛煉,沒有後期的照顧。地震災民損失慘重,單純肢體照顧,遠遠不夠。
中國雖不乏照顧殘疾人的機構,但概念保守,仍停留在住院階段;而且負責的體制混亂,衞生部、醫院、民政、殘聯、慈善總會都管。
5.12汶川大地震之後,無論內地或國外參加援助的組織,都明白康復的重要,捐獻很多「康復設施」,單是成都市,香港醫管局給省醫院建成龐大的康復中心;華西系統亦已修建學術性極重的康復組合;還有軍方醫構、各大縣城康護單位極多。
5.12地震五年之後,今天竟沒有一個龐大的康復單位,能為今天的災民提供全面的三個階段服務。
那兒的醫療硬件好得很,從建築規模、醫療設備看,均價值連城,理應可為4.20災民及時服務。可是,據說軟件未有安排,即員工不夠、技術缺乏。真可惜。當年市長說,援建不單包括原有條件重整,還須與發展同步。
康復經驗 提供參考
五年過去了,條件較以前都好,發展了,但可惜未能啟動!是否負責的一方和捐獻的一方,都未有作出有效的部署?
無論如何,4.20災民需要全面的康復。做得到的話,還可提供一個示範的作用。我們與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商討之後,構思出一個可行方案。
二院屬市級,特別擔負較多的康復工作。估計高級醫院治療結束之後,不少傷者仍未能返家,須要繼續康復治療,這由二院接收。還有不少在震央住院的中度或輕度傷者,他們亦有同樣需要。只要二院的康復科決心把艱巨的任務接上,找尋額外的資源和適當的培訓,便是一個實實在在發展全面康復服務的機會。
香港的全面康復概念早已落實開展,我們可以負責培訓和組織的工作,用兩年時間,把今天的災民侍候好,同時建立一個小團隊,努力為內地同業作出示範。
兩年後,成都市尚未啟動的龐大康復設施,應該已組織好服務的隊伍。
到時候,二院積累的經驗可為全省市提供參考,望能推動全國的全面康復發展。這個實行方案,就是大題說到的「給雅安災民做的實事」。
梁秉中教授為香港「關懷行動」主席;梁國輝為香港職業治療學院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