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熊家冢

區仕美資料整理

熊家冢最大车马坑长131.1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战国时期最长的特大型车马坑,发掘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同时还发现呈"一"字形排列的30多座小型车马坑。由主冢、陪冢、車馬坑、排葬坑和壕溝5部分組成,墓葬規模超過九連墩墓、馬山墓著名楚墓。
主冢殉葬墓有92座,分4排排列,每排23座,排列相当整齐,每座墓的行距和列距几乎完全一样,每座殉葬墓都是长4米6,宽3米3,深4米8,棺具都是一椁一棺,如此阵容的殉葬墓群,在埋葬前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安排。

规模如此之高的葬礼令人不可小觑,那么这些墓主人又是什么身份?又是什么原因将他们统一埋葬?在发掘的25座殉葬墓当中,仅有几座殉葬墓没有出土玉器,而其余殉葬墓出土了大量配饰,说明墓主人大多都是女性,而且生前生活在奢华的环境里。墓主人没有过多的陪葬品,说明他们并没有过多的家产,但身着华丽配饰,加上在殉葬墓里也出土了大量的乐器、铜器等,所以考古人员推测这些墓主人生前曾是给主冢主人专职服务的,很有可能是当时的歌姬或者舞姬。作为殉葬的对象,他们的尸体和主冢主人的方位几乎一样。

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是身份的象征,殉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这批殉葬墓出土的玉器大多都是青玉,比以往出土的楚墓玉器材质要好的多,玉器种类和工艺水平也达到了同时期的最高峰,一些还未加工完毕的玉器的出土,说明当时下葬之前曾赶制过一批玉器。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当时葬礼的隆重和紧凑的安排,谁能拥有如此厚葬,他又有着怎样的背景?

熊家冢还只是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更多未知的秘密还在吸引着众人探询的目光。在熊家冢车马坑保护大棚东面,是一个长达131.4米的车马坑,坑内车马整齐地排成两列,马头全部向西,虽然历经千年,车马表面已碳化成深褐色,但整个队伍雄壮阵容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绝对是支训练有素的队伍

熊家冢楚墓群开始发掘至今,已挖掘了1个大车马坑和11座小车马坑,出土了43辆车,100多匹马,其中有3辆马车是6匹马驾的车,车上不仅有车厢还有伞(华盖)。预计整个楚墓共有80辆车,300多匹马。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弓箭、箭镞,“说明这些车马是战车”。大车马坑已挖掘过半,在长约60米,宽约12米的坑中间,有隔墙隔成的三间“小房”,“房”内车马与房外不太一样。据分析,不同的马车可能分负仪仗和出游的任务。

车马坑中发现1车6马,而且车上有车厢和伞,按古代的礼法,能坐这种马车的人应该是国君。“按照古代的礼法天子才能1车驾6马,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势弱,诸侯称霸,礼崩乐坏,诸侯于是超越礼数比照天子1车驾6马”。这是熊家冢研会专家一致认定墓主是楚王的主要理由。

熊家冢楚墓是目前已发掘的楚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熊家冢墓地现已发掘了27座殉葬墓,出土玉器超过1300件。这也是在全国范围内,一次性出土玉器最多的考古发现。玉器是所有文物种类中等级最高的。这次熊家冢发掘的文物多以玉器、水晶、玛瑙为主,并且数量较大,这也印证了熊家冢墓地的等级之高、规格之大。

这些出土玉器不仅总类繁多,涵概了先秦以来楚国所有的玉器品种。并且制作工艺精致,透雕、阳雕、阴雕等艺术手法都得到运用。更重要的是,在熊家冢考古中,首次出现玉器的组佩形式。西周时期,玉器的佩带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形式,就是组佩。两块以上的玉组合佩带,就叫组佩,西周组佩都是大量的玉用丝线连在一起,佩带在身上,非常漂亮。组佩中间要用一种玉器-玉璜。有学者认为"璜"字与"衡"字音近,衡有平衡之意,而玉璜在组佩中也起平衡的功能。

了解这些纹饰“出生”的时间,就能断定这类纹饰玉器出生的年代。

1、红山文化的网状纹,出现在龙首或龙下颔处。

2、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后世再也没出现。

3、纽丝纹从良渚文化直到清代一直使用。

4、方型云纹出现商代,盛行春秋至西汉。

5、双环纹为商代特有的纹饰一般用于龙身。

6、脊齿纹商代特有的纹饰。

7 、饕餮纹西周极为流行。

8、 夔龙纹,一条腿的短身龙西周用的比较多,后代有较大变化。

9、 两只头的虺纹源于春秋,后世少见。

1 0、春秋时期的云纹繁密、繁而不乱,极有规律。

11、 战国的云纹用细线雕出隐约凸起,云朵排列规律,正反完全吻合。

12、 战国出现勾连云纹,两汉普遍使用。

13、 三角型勾连谷纹源于战国两汉普遍使用。

14、 谷纹源于春秋一直延续到晚清。

15、 螭纹源于战国一直延续到晚清。

16、 唐代出现流云纹、卷草纹、胡人伎乐纹。

17、 宋代出现娄雕花鸟纹,折枝花卉和风鸟纹。

下图是一件石家河文化的玉蝉 ( 原藏荆州博物馆),蝉呈长方形片状,背面光平。吻部呈人字形,人字撇那两端略凸出为脊齿。目似橄榄形,下端凸出似脊齿。颈背部琢磨出两道剔地阳棱线,棱线之间琢磨出较深的沟槽,棱线的两端外凸为脊齿。翼背不分,翼尖圆钝外折。尾端有一豁口内凹。头尾中心处近边缘各钻有一个穿孔。

玉雕工艺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线刻:即以单线条刻成花纹图案。
2,薄意:即有画意的极浅的薄浮雕。
3,浮雕:即在平面上雕刻出凸起的图案或造型。
4,圆雕:即为三维立体的雕刻造型。
5,镂雕:也称透雕,即雕琢不局限于玉料的一面,而是穿透玉料,镂空雕刻,从而在玉件
中存在许多两面相通的空间。
6,俏色雕:即巧用玉料的多种颜色,使不同的颜色恰好分布在玉雕需要部位,使作品有巧
作天合之感。
7,内雕:是深入玉料内部雕出圆雕及浮雕造型的玉雕手法。
8,凹雕:与浮雕相反,是在平面上雕出凹下的图案或造型。又称阴雕

双沟阳纹也称双勾阴线纹,是商代才出现的雕琢手法,是并列的阴刻双线条,看上去像阳纹线,其实不是,而是将纹线的两侧浅磨去两条凹槽,它们是斜下的浅沟,并非直下的切壁,所以看上去像阳纹浮雕。这种特点与当时的琢磨轮具直接相关。



玉兽面纹璧(西汉),由外至内饰有七组图案,第二和第六组饰七或三条形式相同的一首双身兽纹

玉组佩
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专指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此佩玉现今所知最早见于春秋早期,战国达到极盛,汉代逐渐消亡。


据了解,熊家冢墓地是同时期墓葬中,规模最大、规划最严谨、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现在,我市正按照现场发掘、现场保护、现场开发的模式,在熊家冢墓地原址建馆展示,以推动我市文化旅游的发展

车马坑

考古工作人员在荆州熊家冢楚墓大车马坑进行抢救性发掘。新华社发

西周时期奴隶主死后,有将生前乘坐马车和车夫殉葬的风俗。该车马坑内的驾马排列整齐规则,显然是用某种方法处死后由人摆置而成的殉葬物。车马坑内有驾四马作战用的戎车和驾二马乘坐用的轺车各一辆,车轮并列向东,车为木质,车厢长方形,各有车辕一根,马驾在车辕的两侧。马均对面卧在车前,6匹马头排成整齐的弧形。戎车驾马全部以青铜为饰,轺车驾马大部缀用海贝作饰。

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往往附有车马坑、一般是在主墓的附近另行挖坑埋葬车马,少则1车2马,多则可达十多辆车和数十匹马。埋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整车埋葬,驭马卧于车辕两侧,另一种是将车子拆卸成零部件散放在坑内,马的排列也不整齐。也有将车拆散放在主墓内,而另行挖坑葬入马匹的。车马坑内多有车马饰物,有的车马坑保存较好,痕迹清楚。

據荊州市考古人員稱,棚內已探明車馬坑的數量為34座,去年已發掘的一座車馬坑中,出土了一具完好的馬尸骨和馬車,這次挖掘的車馬坑估計應有大量車馬。

以往其他墓地發掘出來的景況 –


在車馬坑內的馬骨和戰車


被發掘出其他西周车马坑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