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
區仕美資料整理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岗、龙门鼎足而三。于公元892年开始造像,历时近300年才建成,共264龛窟,长500米,造像7000余尊。它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而著称。不仅有规模宏大的佛教雕刻群,还有道教和儒家塑像群,这在中国早期各代石窟群中是罕见的。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分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區則多為兩宋時期作品。現存雕刻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
它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而著称。不仅有规模宏大的佛教雕刻群,还有道教和儒家塑像群,这在中国早期各代石窟群中是罕见的。
北山石刻中的 “转轮经藏窟” 被许多艺术家誉为宋代石刻之精华和代表,此窟石刻造像秀美、雕刻精细、整体布局和谐协调、保存完好无损,堪称东方美神之大荟萃。特别是此窟中的普贤菩萨,具有东方女性美的特征,表情温柔娴静、典雅大方,被誉为 “东方维纳斯”。
北山摩崖石刻晚唐造像端莊豐滿,雍容大度,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其代表作品有千手觀音龕,釋迦牟尼佛龕,阿彌陀佛龕等。五代造像佔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造像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紋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多達21種,尤以觀音最為突出,造像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艷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公元1142~1146年間的「轉輪經藏窟」,是北山最完整的大型石窟,該窟造像寧靜中透著高貴,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被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北山摩崖造像
大足石刻以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技藝精湛而著稱於世,而大足的南宋造像,在宋代石窟藝術中尤為突出,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因此素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說,同時也反映中國古代人們弘揚佛法,敬神禮佛之心意。
大足石刻 目前有寶頂山石刻 北山石刻 南山石刻 石門山石刻 石篆山石刻
大足石刻始于唐末 盛于南宋 最負盛名是寶頂山石刻和北山石刻
寶頂山摩崖石刻
距大足石刻縣城東北15公里,始刻於南宋淳熙六年,至南宋淳佑九年結束。為宋代名僧趙智鳳主建,以大佛灣為中心,在長約500米深幽的馬蹄形山灣中,或石窟中,或巖壁上,一幅幅大型雕像十分精美,有摩崖造像15,000多尊,蔚為壯觀。全部造像經精心設計,無一雷同,係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迴」、「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釋迦涅聖跡圖」、「地獄變像」等,其構思奇妙,造像精湛,堪稱絕作,展現了宋代(公元960~1278年)石刻藝術的精華。
大佛灣 長約500米 2號護法神龕 3號六道輪回圖 4號廣大寶樓閣圖 5號華嚴三聖像 11號釋迦佛涅槃[臥佛] 15號父母恩重經變相 17號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圖 18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圖 19號六耗圖 20號地獄輪轉圖 21號柳本尊行化圖 30號牧牛圖
(
3號六道輪回圖)
(5號的華嚴三聖像)
( 11號釋迦佛涅槃 [臥佛] )
( 30號牧牛圖 )
「釋迦涅聖跡圖」位於大佛灣中部,大佛長31米,為釋迦牟尼佛半身側臥像,造像慈祥寧靜﹔「千手觀音」也是一幅雕像精彩之作,在88平方米的石壁上雕出身高約3米,有1,000多隻手臂,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展,每隻手中各拿著各種不同的器物,千姿百態,錯落有致﹔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地獄變相」反映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令人怵目驚心。此外,石刻中還有反映生活的雕塑,人物或仰酣睡、或悠然吹笛自樂,栩栩如生、唯妙唯肖。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正壁刻佛像三尊,壁間刻樓臺亭閣,花草樹木,幽泉怪石,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