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龙应台野火点燃全球华人希望的火炬

江迅 http://www.tibetcul.net/blog/more.asp?name=oser&id=3473

http://www7.chinesenewsnet.com/gb/MainNews/Forums/BackStage/2005_7_17_9_5_3_741_1.html

other papers

《亚洲周刊》/作家龙应台在她的《野火集》出版二十周年之际,正以新的能量点燃全球华人社会的希望火炬,照亮越来越上升的公民意识,追寻一种更人道和合理的生活方式。她的长文《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在两岸发表,颠覆两岸官方的论述,在大陆网站一度引发一百四十多万条反应帖子。「龙旋风」吹走权力的面具,也吹走皇帝新衣式的谎言。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这位在二十年前写下《野火集》而轰动一时的作家,正煽起新的野火,点燃全球华人社会的希望火炬,照亮越来越上升的公民意识。她的「火种」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理念与实践:坚持在权力面前讲真话。 (chinesenewsnet.com)

她的文章与演讲也像文化的旋风,吹走权力的面具,吹走「皇帝新衣」式的谎言,从台湾到中国大陆,从香港到新加坡、马来西亚,龙应台的文章透过媒体的同步刊载与互联网的连线互动,使她成为全球华人社会中被讨论得最多、最引起注目的作家。她最近在两岸发表的《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摘要见页三十六),一度在中国大陆互联网上引起一百四十多万条反应帖子。 (chinesenewsnet.com)

但龙应台写的不是畅销小说,也不是板起脸孔谈政治,她写出生活中的政治,也在不断探索政治中的生活,她以文学的动人笔触,颠覆了当前两岸官方的「大叙述」,从她个人及父母等长辈的亲身经历,展示两岸关系的要害之处,最终是回归生活方式的抉择,冲破意识形态与统独之争。 (chinesenewsnet.com)

她直接面对不同城市的公共议题,坚持对权力说真话。她在香港写文章谈西九龙发展计划,在新加坡谈艺术馆与城市的文化发展;她去澳门谈这小城被遗忘的文化风景与城市规划的新可能 …… (chinesenewsnet.com)

但龙应台不是空谈,她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改革。她在不久前于台北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凝聚企业家与小市民的力量,以「公民运动」方式,超越蓝绿统独之争,开拓台湾社会更宽广的视野。 (chinesenewsnet.com)

《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在北京和台北的传媒刊登(北京发表时文题改为《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文章介绍了台湾主流民意对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认同,认为台湾人已经习惯生活在一个多元及自由民主的体制里。有中国大陆学者认为,《中国青年报》刊发龙应台描述「台湾经验」的文章,堪称中国大陆传媒的「突破性举措」。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曾以《野火集》蜚声华人世界,当下,正值龙应台以《野火集》而刮起「龙应台旋风」二十周年,台北和香港纷纷举办多个纪念活动,探讨龙应台的「野火」现象。这是一位思想成熟而又显得沉重的学者型女性,也是一位风风火火而敢说敢为的勇士型女性,她对社会的深思,对文化的感悟,在华人世界常常掀起波澜。龙应台被人们称作「有良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她在香港蛰伏了一年,近来频频出动。有人说,香港的社会文化问题终于「引蛇出洞」,龙应台笑说:「我是一条龙。」 (chinesenewsnet.com)

自连战和宋楚瑜先后访问中国大陆后不久,五月二十五日北京《中国青年报》「冰点」专刊版面,刊登了龙应台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 ── 观连宋访大陆有感》。众多读者打开这一天的《中国青年报》,读了这篇八千字长文竟然「目瞪口呆」,网民纷纷表示「一时回不过神来」,「这样的文章也能公开发表了?」不过,令人更没想到的是,这一天,从上午直到下午四点,中国大陆没有一家网站转发,似乎人人都懵了,不知所措而静观事变。十六点四十五分,西祠胡同( http://www.xici.net )网站的「记者之家」率先贴上龙应台的这篇文章;十六点五十六分,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的「读书频道.天天副刊」转贴了;直到晚上起,新华网「发展论坛」、人民网、中国网、解放日报网 …… 纷纷转贴,特别是三天以后,此文的转载和有关议论,遍布网路上的各个角落。文章的爆发力是递进的,人民网在主页上标出了龙应台的文章,新华网和中新网都上了新闻,这无疑是指标性重大突破,震撼了大陆传媒界。不过,中国大陆最大的商业门户网站,除了网易转载外,新浪和搜狐都没有动静。五月二十八日,从 google 网站搜索,相关条目多达一百四十一万条;五月二十九日,从中国着名搜索引擎百度( www.baidu.com )搜索,也多达十万八千条目。 (chinesenewsnet.com)

中国网民留言说:「难得的好文」;「可见龙应台已经站在应该比较客观而理性的立场,来谈台湾与大陆问题了。我辈才疏学浅,但也看得出其言语的诚恳与深邃的政治思考」;「震撼,为真实的表达,也为《中国青年报》的勇猛」;「《中青报》能公开发表此文,是背后有原因,还是一时冲动?文固然是好文,可政治风险极大。当然还是要向《中青报》致敬」。 (chinesenewsnet.com)

中青报被中宣部批评 (chinesenewsnet.com)

《中国青年报》知情者透露,对龙应台的文章,编辑部仅将标题中的「不能不知道」改为「可能不知道」,改了一字,全文也只是「删了不到四百字」,而且「都是无关紧要的」,此文在「报社内部一级级送审」而「一路绿灯」,确实是意想不到的「奇迹」。这之前,《中国青年报》的总编辑、社长已被撤换。不过,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每月评报,对此文作了严厉批评,《中国青年报》领导面临很大压力。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说:「我常常会进入大陆的网站,看看他们如何看问题,这也是一种学习。我当时发现,很多网民说这篇文章无法黏贴上去,更反常的是,网上没有出现讨论。后来能看到的讨论,都是攻击。北京朋友告诉我,有网上检查机构在处理,能看到的不是一个真实的民意反应。我很希望大陆知识分子能透过这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事实是,从网页上看,没有真正讨论的空间。这是很可惜的。你找到了一条缝,但这条缝却没有把你引到一片天空去。」 (chinesenewsnet.com)

网上未有讨论空间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这篇文章发表后的最初三五天,网上的讨论原本相当热烈,但不到一周,新浪、搜狐、雅虎等门户网站的论坛,以及《人民日报》的强国论坛等,都再也找不到有关此文的主题。一些论坛虽还留有网友的评论,但对文章的批评、质疑和谩骂者居多。有北京学者认为,这篇文章有助于大陆人民了解台湾的主流民意,对大陆未来的政治改革也有不可忽视的启示。但也有北京学者指出,龙应台不应该让「小叙述」独占,令「大叙述」缺席,没有国哪有家,即使在美国,多数美国人还是认同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叙述」的。 (chinesenewsnet.com)

《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一文,显示了龙应台的深层思考,直言不讳是她的风格。早在二十年前的一九八四年,她在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以其热烈如火、犀利似锋的文笔,开始了她的「野火集」专栏,摆开了以一种社会现象、一个具体问题、一件事、一个人批评社会弊端、剖析社会病态的「阵势」。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点燃了燎原野火,在四面八方奔窜燃烧,成了推动社会说真话的能量来源。一九八五年,《野火集》成书上市,短短二十一天,再版二十四次,四个月后发行突破十万本。次年登陆香港。随后,《野火集》在中国大陆和各地华文圈陆续推出不同版本,「龙旋风」锋芒所至,同样震撼读者心灵。 ( 「野火」成了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当下,两岸三地的华人圈,正在为龙应台的《野火集》问世二十周年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探讨龙应台的「野火」现象。在台北的台湾大学,七月九日和十日有两场座谈会,回顾《野火集》二十年走过的路。座谈是从大华人圈的角度展开。《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做《野火集》二十周年的专辑,请了二十位文化人讨论,包括柏杨、余光中、林达、王丹等等。台湾诚品网路书店也特别企划「时代的刻痕」龙应台书展。七月十六日,台北时报出版公司与香港商务印书馆,在尖沙咀星光行的商务书店举行《野火》出版二十周年纪念版首发式。 (ch 「野火」成了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当下,两岸三地的华人圈,正在为龙应台的《野火集》问世二十周年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探讨龙应台的「野火」现象。在台北的台湾大学,七月九日和十日有两场座谈会,回顾《野火集》二十年走过的路。座谈是从大华人圈的角度展开。《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做《野火集》二十周年的专辑,请了二十位文化人讨论,包括柏杨、余光中、林达、王丹等等。台湾诚品网路书店也特别企划「时代的刻痕」龙应台书展。七月十六日,台北时报出版公司与香港商务印书馆,在尖沙咀星光行的商务书店举行《野火》出版二十周年纪念版首发式。 (c 龙应台说:「《野火集》二十周年,我不觉得重点是作者,我知道世界有多么大,因此我知道自己有多么小。这事情有价值的是,一个文明社会尊重记忆,二十年是检讨自己一路走来的轨迹的好时刻,不代表《野火集》的贡献是那样特别大,我相信一个社会的进展是整体的创造。」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出任台北文化局长三年三个月三天,于二零零三年辞官。现任香港大学教授及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教授,定居台北和香港两地。她说:「一个人与一座城市是有缘份的。」二零零三年八月,她应邀来到香港。在香港两年,第一年在城市大学,第二年在香港大学。有香港文化人说,她第一年是「潜龙勿用」,第二年是「见龙在田」,以后是「飞龙于天」。 (chinesenewsnet.com)

潜心研究及时发声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对此回应说:「这是朋友们的归纳而已。第一年,我确实是不作声,因为要学习嘛,我对香港太陌生了,于是我读了很多关于香港的书,了解香港的历史,同时广泛接触香港人,我在认识香港。一年后,我对香港比较了解了,觉得对有些议题必须赶快说,比如西九龙文娱区的规划、中区警署老房子要拆,不说就来不及了,有一种紧迫性。在与香港人的接触中,我感受到很多人的诚恳、大度和慷慨,我不觉得自己讲实话会得罪所有的香港人。很多香港人其实是欢迎一个外来人对香港的评说的,更关键的是,我喜欢香港,对香港保持它的美好也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他们是欢迎一个外来人对香港的评说的,因此,第二年,我就比较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chinesenewsnet.com)

提倡重新思索香港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在香港的各种形式的公共空间「煽风点火」。她在香港大学设计了一个论坛,取名「思索香港」。她说,为什么香港需要「思索」,需要「重新思索」?因为在经过了一百五十年的英国殖民之后,香港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文化定位,因为在九七年回归后,香港需要重新理解自己的感情认同;因为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趋势里,香港要寻找自己地位的独特之处,加以发挥;因为在全球化的冲击中,城市的主体性被突出而国家的界线变得模糊,香港需要思索如何运用自己的城市优势。 (chinesenewsnet.com)

由龙应台主持「思索香港」系列论坛已经举办了六讲。她演讲「香港,你往哪里去?」以「旁观者清」的角度,坦诚提出她对香港文化与政府的批评。她邀请广州、台北和香港三地的作家和副刊主编,讨论「华文报纸的文化承担」,就三个华人城市不同的历史发展和经济、文化条件,交错视野。她请来北京、台北、东京三地专家演讲「我们的城市怎么了」。请台湾企业家严长寿讲「品牌、品味、品质,城市的魅力来自哪里」。每一讲都来了许多市民、学者和政府官员,反响热烈。对此,龙应台说:「香港还是有很多人在乎的。」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在香港已经放了好几把火。在香港期间,龙应台接连发表了《为什么灯泡不亮 ── 我看香港的国际化》、《期待人文港大 ── 对港大毕业生议会的演讲》、《我不在乎马英九来不来香港》。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香港文化人马家辉说,龙应台以很「实在」的态度来对待香港,她不会只在抽象理念或宏观回顾上打转,而几乎每篇文章、每次演讲都针对香港某组独特而重要的公共议题提出批判或建言:谈涉及巨额预算的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发展方向,谈六四烛光晚会的纪念热情,谈古迹保护与主流价值,谈国际化的危机与陷阱,谈英语水平的低落与前景,谈香港侨生的特色和位置等等,龙应台敏锐地关注到香港人的许多关注,却没忽略香港人的许多疏略。 (chinesenewsnet.com)

以知识介入香港建设 (chinesenewsnet.com)

马家辉说:「香港是个国际都市,商人来商人往,学者来学者往,但几乎每位外来学者都只是客客气气地说些『香港不是文化沙漠,香港人很有文明法治』之类敷衍套话;相反,龙应台在港两年,功德之一可能是向香港人示范了外来学者可以、应该、如何以『知识批判』介入本土社会,从而对这个暂居的城市提供了若干的贡献。」 (chinesenewsnet.com)

不过,两岸三地也有学者对她的「火」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应该认识「在中国蜕变过程中,中国人和英殖民地主义者的合作和斗争才是香港历史」、「不要沉迷于拒中情意结,像台湾那样钻进根基不稳的本土文化死胡同之中」;「中环价值其实不是负面,反是香港成功的因素,台湾应该学习」;「龙应台根本不了解香港,所以被有利益冲突的本地文化人蒙蔽误导」 ……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无疑是华人圈少有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知识分子」应该是对权力说真话的人,要敢于以独立、批判的立场对社会发言。公共知识分子代表人民的最高良心、最高正义。不论在任何时空之中,这种对良心与正义的要求,都不会有所改变。近日,龙应台返台北展开「文化创业」,成立以她为名的文化基金会,未来将举办国际论坛,开拓年轻人视野。她率先发起「寻找文化蒲公英」运动,徵求一千文化赞助者每人出资台币一万元(约三百一十四美元),作基金会筹办论坛的「青年播种基金」。新文化运动的「野火」在华文世界继续燃烧。 ■

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说:「《野火集》二十周年,我不觉得重点是作者,我知道世界有多么大,因此我知道自己有多么小。这事情有价值的是,一个文明社会尊重记忆,二十年是检讨自己一路走来的轨迹的好时刻,不代表《野火集》的贡献是那样特别大,我相信一个社会的进展是整体的创造。」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出任台北文化局长三年三个月三天,于二零零三年辞官。现任香港大学教授及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教授,定居台北和香港两地。她说:「一个人与一座城市是有缘份的。」二零零三年八月,她应邀来到香港。在香港两年,第一年在城市大学,第二年在香港大学。有香港文化人说,她第一年是「潜龙勿用」,第二年是「见龙在田」,以后是「飞龙于天」。 (chinesenewsnet.com)

潜心研究及时发声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对此回应说:「这是朋友们的归纳而已。第一年,我确实是不作声,因为要学习嘛,我对香港太陌生了,于是我读了很多关于香港的书,了解香港的历史,同时广泛接触香港人,我在认识香港。一年后,我对香港比较了解了,觉得对有些议题必须赶快说,比如西九龙文娱区的规划、中区警署老房子要拆,不说就来不及了,有一种紧迫性。在与香港人的接触中,我感受到很多人的诚恳、大度和慷慨,我不觉得自己讲实话会得罪所有的香港人。很多香港人其实是欢迎一个外来人对香港的评说的,更关键的是,我喜欢香港,对香港保持它的美好也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他们是欢迎一个外来人对香港的评说的,因此,第二年,我就比较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chinesenewsnet.com)

提倡重新思索香港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在香港的各种形式的公共空间「煽风点火」。她在香港大学设计了一个论坛,取名「思索香港」。她说,为什么香港需要「思索」,需要「重新思索」?因为在经过了一百五十年的英国殖民之后,香港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文化定位,因为在九七年回归后,香港需要重新理解自己的感情认同;因为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趋势里,香港要寻找自己地位的独特之处,加以发挥;因为在全球化的冲击中,城市的主体性被突出而国家的界线变得模糊,香港需要思索如何运用自己的城市优势。 (chinesenewsnet.com)

由龙应台主持「思索香港」系列论坛已经举办了六讲。她演讲「香港,你往哪里去?」以「旁观者清」的角度,坦诚提出她对香港文化与政府的批评。她邀请广州、台北和香港三地的作家和副刊主编,讨论「华文报纸的文化承担」,就三个华人城市不同的历史发展和经济、文化条件,交错视野。她请来北京、台北、东京三地专家演讲「我们的城市怎么了」。请台湾企业家严长寿讲「品牌、品味、品质,城市的魅力来自哪里」。每一讲都来了许多市民、学者和政府官员,反响热烈。对此,龙应台说:「香港还是有很多人在乎的。」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在香港已经放了好几把火。在香港期间,龙应台接连发表了《为什么灯泡不亮 ── 我看香港的国际化》、《期待人文港大 ── 对港大毕业生议会的演讲》、《我不在乎马英九来不来香港》。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香港文化人马家辉说,龙应台以很「实在」的态度来对待香港,她不会只在抽象理念或宏观回顾上打转,而几乎每篇文章、每次演讲都针对香港某组独特而重要的公共议题提出批判或建言:谈涉及巨额预算的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发展方向,谈六四烛光晚会的纪念热情,谈古迹保护与主流价值,谈国际化的危机与陷阱,谈英语水平的低落与前景,谈香港侨生的特色和位置等等,龙应台敏锐地关注到香港人的许多关注,却没忽略香港人的许多疏略。 (chinesenewsnet.com)

以知识介入香港建设 (chinesenewsnet.com)

马家辉说:「香港是个国际都市,商人来商人往,学者来学者往,但几乎每位外来学者都只是客客气气地说些『香港不是文化沙漠,香港人很有文明法治』之类敷衍套话;相反,龙应台在港两年,功德之一可能是向香港人示范了外来学者可以、应该、如何以『知识批判』介入本土社会,从而对这个暂居的城市提供了若干的贡献。」 (chinesenewsnet.com)

不过,两岸三地也有学者对她的「火」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应该认识「在中国蜕变过程中,中国人和英殖民地主义者的合作和斗争才是香港历史」、「不要沉迷于拒中情意结,像台湾那样钻进根基不稳的本土文化死胡同之中」;「中环价值其实不是负面,反是香港成功的因素,台湾应该学习」;「龙应台根本不了解香港,所以被有利益冲突的本地文化人蒙蔽误导」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无疑是华人圈少有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知识分子」应该是对权力说真话的人,要敢于以独立、批判的立场对社会发言。公共知识分子代表人民的最高良心、最高正义。不论在任何时空之中,这种对良心与正义的要求,都不会有所改变。近日,龙应台返台北展开「文化创业」,成立以她为名的文化基金会,未来将举办国际论坛,开拓年轻人视野。她率先发起「寻找文化蒲公英」运动,徵求一千文化赞助者每人出资台币一万元(约三百一十四美元),作基金会筹办论坛的「青年播种基金」。新文化运动的「野火」在华文世界继续燃烧。 ■
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说:「《野火集》二十周年,我不觉得重点是作者,我知道世界有多么大,因此我知道自己有多么小。这事情有价值的是,一个文明社会尊重记忆,二十年是检讨自己一路走来的轨迹的好时刻,不代表《野火集》的贡献是那样特别大,我相信一个社会的进展是整体的创造。」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出任台北文化局长三年三个月三天,于二零零三年辞官。现任香港大学教授及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教授,定居台北和香港两地。她说:「一个人与一座城市是有缘份的。」二零零三年八月,她应邀来到香港。在香港两年,第一年在城市大学,第二年在香港大学。有香港文化人说,她第一年是「潜龙勿用」,第二年是「见龙在田」,以后是「飞龙于天」。 (chinesenewsnet.com)

潜心研究及时发声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对此回应说:「这是朋友们的归纳而已。第一年,我确实是不作声,因为要学习嘛,我对香港太陌生了,于是我读了很多关于香港的书,了解香港的历史,同时广泛接触香港人,我在认识香港。一年后,我对香港比较了解了,觉得对有些议题必须赶快说,比如西九龙文娱区的规划、中区警署老房子要拆,不说就来不及了,有一种紧迫性。在与香港人的接触中,我感受到很多人的诚恳、大度和慷慨,我不觉得自己讲实话会得罪所有的香港人。很多香港人其实是欢迎一个外来人对香港的评说的,更关键的是,我喜欢香港,对香港保持它的美好也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他们是欢迎一个外来人对香港的评说的,因此,第二年,我就比较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chinesenewsnet.com)

提倡重新思索香港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在香港的各种形式的公共空间「煽风点火」。她在香港大学设计了一个论坛,取名「思索香港」。她说,为什么香港需要「思索」,需要「重新思索」?因为在经过了一百五十年的英国殖民之后,香港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文化定位,因为在九七年回归后,香港需要重新理解自己的感情认同;因为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趋势里,香港要寻找自己地位的独特之处,加以发挥;因为在全球化的冲击中,城市的主体性被突出而国家的界线变得模糊,香港需要思索如何运用自己的城市优势。 (chinesenewsnet.com)

由龙应台主持「思索香港」系列论坛已经举办了六讲。她演讲「香港,你往哪里去?」以「旁观者清」的角度,坦诚提出她对香港文化与政府的批评。她邀请广州、台北和香港三地的作家和副刊主编,讨论「华文报纸的文化承担」,就三个华人城市不同的历史发展和经济、文化条件,交错视野。她请来北京、台北、东京三地专家演讲「我们的城市怎么了」。请台湾企业家严长寿讲「品牌、品味、品质,城市的魅力来自哪里」。每一讲都来了许多市民、学者和政府官员,反响热烈。对此,龙应台说:「香港还是有很多人在乎的。」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在香港已经放了好几把火。在香港期间,龙应台接连发表了《为什么灯泡不亮 ── 我看香港的国际化》、《期待人文港大 ── 对港大毕业生议会的演讲》、《我不在乎马英九来不来香港》。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香港文化人马家辉说,龙应台以很「实在」的态度来对待香港,她不会只在抽象理念或宏观回顾上打转,而几乎每篇文章、每次演讲都针对香港某组独特而重要的公共议题提出批判或建言:谈涉及巨额预算的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发展方向,谈六四烛光晚会的纪念热情,谈古迹保护与主流价值,谈国际化的危机与陷阱,谈英语水平的低落与前景,谈香港侨生的特色和位置等等,龙应台敏锐地关注到香港人的许多关注,却没忽略香港人的许多疏略。 (chinesenewsnet.com)

以知识介入香港建设 (chinesenewsnet.com)

马家辉说:「香港是个国际都市,商人来商人往,学者来学者往,但几乎每位外来学者都只是客客气气地说些『香港不是文化沙漠,香港人很有文明法治』之类敷衍套话;相反,龙应台在港两年,功德之一可能是向香港人示范了外来学者可以、应该、如何以『知识批判』介入本土社会,从而对这个暂居的城市提供了若干的贡献。」 (chinesenewsnet.com)

不过,两岸三地也有学者对她的「火」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应该认识「在中国蜕变过程中,中国人和英殖民地主义者的合作和斗争才是香港历史」、「不要沉迷于拒中情意结,像台湾那样钻进根基不稳的本土文化死胡同之中」;「中环价值其实不是负面,反是香港成功的因素,台湾应该学习」;「龙应台根本不了解香港,所以被有利益冲突的本地文化人蒙蔽误导」 ……(chinesenewsnet.com)

龙应台无疑是华人圈少有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知识分子」应该是对权力说真话的人,要敢于以独立、批判的立场对社会发言。公共知识分子代表人民的最高良心、最高正义。不论在任何时空之中,这种对良心与正义的要求,都不会有所改变。近日,龙应台返台北展开「文化创业」,成立以她为名的文化基金会,未来将举办国际论坛,开拓年轻人视野。她率先发起「寻找文化蒲公英」运动,徵求一千文化赞助者每人出资台币一万元(约三百一十四美元),作基金会筹办论坛的「青年播种基金」。新文化运动的「野火」在华文世界继续燃烧。 ■

chinesenewsnet.com)

other papers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