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落
區仕美資料整理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古村落之多、地域分布之广为世界罕见。现存的古村落除少量为宋元时代建造的外,多为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分布在近代以来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山区。这些村落自然环境保存完好,且保留了大量的民间文物和乡土艺术资料,因此又被誉为"民间收藏的国宝"。
什麼是中國古村落的特性?
中國傳統觀念 – 家族中父子延續 , 子孫相承, 四世同堂這種企望世代聚居的大家庭居住模式, 深刻影響著居住建築的形式和布局。
合院式 (守軸線向縱深延伸)
廳堂為主體 , 中門兩廂, 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三进五进院落, 一进又一进地圍繞著主軸線, 水平鋪開, 向橫向延伸 , 向縱向擴展。幾院相連成进, 进與进相疊加, 形成規模可觀的宅第。三坊一照壁”即院子里建三坊房子,加一个照壁,围成一个院落 (富户人家门前有照壁,壁上有菱形的福字) ;“四合五天井”的院子,是建四坊房子,围成一个院落,院子四角各建耳房,耳房与主房相交处形成四个小天井,外加院子中间的大天井,形成五个天井。
根据开间大小,民间普遍稱呼這種建築為三間和五間, 其按进深大小可分為一进, 二进, 三进, 四进, 五进五種。每进用天井隔开并以回廊相连。有的两边回廊之外有长列厢房,后面还有一列雅致的梳妆楼,多为闺女的绣房。“大厝”的屋脊,如同长龙凌空腾飞,中间下沉,两头燕尾式地高翘。
典型代表
山西平遥古城和安徽皖南的西递、宏村,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和乡村的传统历史风貌,是中国古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平遥古城体现了古代北方城市布局和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西递和宏村则在整体上基本保留着明清古村落的传统特征。山西平遥古城和安徽皖南古村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在于它们比较完好地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体现了明清社会人们在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上的融会与结合。
山西平遥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古县城的原型,有600余年历史的古城墙和城内的街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平遥的街道、市楼、商号、店铺、民居等还保留着原有的明代形制;砖拱窑洞与青砖四合院的结合是其明清风格传统民居的显著特点。平遥有建于五代的木结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和双林寺的元明彩塑;平遥又是古代“晋商”发源地之一 。平遥令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发展,感受古城民宅建筑的风情魅力和悠久深邃的文化底蕴。
明清老街
清街街口的牌坊
平遥古城的特色,还在于城内的普通民居。民居四合院形制,沿中轴线有几套院组成,中间多为矮墙、垂花门楼分隔,形成二进和三进的“日”和“目”字型基本布局形式。主建筑正房为三间或五间砖拱券窑洞,街门对面有影壁,城内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大约有四百多处。
当地有民谚:“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渠家半个祁县城。”
平遥古城在山西太原以南90公里处,本是一座不太引人注意的小县城,但却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始建于西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现有全国保存最好的明初县治砖石结构的古城墙、建于五代时期的古木结构建筑—镇国寺大殿、以及金代建造的文庙大成殿等。除了这些文物古迹之外,平遥城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四合院式的民居,城内现存传统四合院3797处,大部分仍在使用中,从这些高门大院的住宅中可以看出历史上平遥的富足。平遥古城的特色,还在于城内的普通民居。
王家大院是华夏第一宅 , 位于山西省灵古县,北距太原120公里,总面积达4.6万平方米,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6倍,其建筑规模之宏大、布局构思之独特,是一座具有浓重晋中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属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
王家大院红门堡
俯瞰红门堡民居建筑,院落深深,小巷绵延,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 (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此为高家崖高耸的堡门楼
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理条件,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因有些院落建于乾隆早期,故其装饰纤细繁密中显古朴粗犷,接近明代风格。
图为红门堡大门后的照壁
目前王家大院的开放部分有34650平方米,主要是东大院(高家崖)、西大院(红门堡)和孝义祠。
王家大院的祠堂包括孝义祠和孝义坊,它是为乡举孝义王梦鹏而建的。孝义坊奉旨建于乾隆五十一年,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分为上下两层,总面积为428平方米,楼上为祭祖堂、戏台, 楼下陈列王家宗祠、坟茔模型以及记载王梦鹏一生善行的立体雕塑。
祠堂前的影壁
王家大院的门窗造型也很有特点,贝叶匾、石竹门、石踏几、槛垫石等等精美的建筑部件上,精雕细刻凤戏牡丹、喜鹊登梅、寿石盘根、一品青莲、一路连科、杏林春宴、劲松修竹一类的图案,室中人足不出户就可置身如画美景之中。 一组书卷造型窗,有书轴,书页,好似打开的书本,时刻提醒后人开卷有益,堪称民居建筑的奇葩。而两头卷翘的书几造型踏石,也为王家老院平添几缕书香。
门匾和楹联是富贵人家标榜风雅特别最下功夫的地方,王家大院几乎做到了逢门必有匾额,逢院必有楹联。把警言吉语刻在门端,家人进进出出,耳濡目染,抬头俯首之间也被潜移默化。置身于凝瑞宅、敦厚宅、清芬院、树德院、德馨居、缥缃居、谦吉轩、素心居和迎晖、整暇、映奎、探酉、敦固这类文字装点过的院子里,感到一阵阵古朴淳厚的文化气息徐徐拂过身边。
西递、宏村
皖南古村落
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具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安徽黟县的西递、宏村(英文名称: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于1999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西递、宏村在很大程度上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明清古村落的原始形态,并没有因数百年间的社会变动而改变了乡村田园风光的面貌。其明清时期的街道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古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西递、宏村的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宅院、祠堂、牌坊错落有致,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精,装饰之美,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体现了皖南徽州在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成就。宏村有规划完整的人工水系,湖塘依村傍街,清渠绕屋穿户,堪称文化与自然融合的杰作;西递村青石铺地的街巷、木结构砖墙的古民居、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并以精美的木、石、砖雕装饰点缀,使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达到了极致。
与其他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而是保留和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含而不露,奇而不怪,美而不艳,浓淡相间,回味无穷,是古村落建筑美学的主要特征。
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富有哲理的规划布局,是古村落遗存不衰的生命之核。选址不外乎“柴方水便易于生存,山重水复利于防御”。 同时,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讲究顺应自然、讲究耕读写意、讲究寄情山水,这才使古村落能成为今天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湖南岳阳的张谷英村、通道的皇都、安徽泾县的黄田、绩溪的坑口、江西婺源的李村等,都属于山清水秀类型的。
也许正是文士情结的熏陶和经济富足的可能,才使得宏村的布局和规划格外讲究。譬如那极有特色的环村水系。挖“月沼”,建渠圳,引天然溪水,借地势落差,组成一个活水系。那水,或是在池塘中汪汪一碧,或是在渠圳里潺潺流淌,既可滤除飘尘,又可调节气温。那水圳九曲十弯,以石砌之,尺余宽,水清见石。水自村外吉阳水蜿蜒引入,穿庭入院,水在清澈的水圳中流淌,悦耳的声响,似是大自然最美妙的歌。
"风水理论"
是古代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禁忌的总概括。风水理论起源于徽商的甲骨占卜,形成于秦汉,成熟子唐宋,明清时已达到非常完善的风水理论体系了。
风水理论大致分为两个流派,
其一为形势派,着眼于山川形胜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
另一为理气派,注重于建筑方位朝向和布局。
唐宋以后,全国的风水文化中心已逐步由山、陕转移到江、浙、闽、赣一带,及至元以后,风水文化中心进一步由江西赣州转移到了皖南徽州一带。这是由于皖南山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形势派风水理论得以广泛应用所促成的。
皖南古村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以风水理论指导村落选址布局,枕高山面流水,特别注重对水的活用,符合村落建设的基本条件,而更重视对村落环境的需求;
按照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无论城市、村落还是住宅的选址,最理想的模式是: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亦称靠背山,且来龙山后要有龙脉,即与大山形势相连通,基址左右有略次于来龙山的山岗或土丘,俗称为扶手,即左辅、右弼山,也称青龙、白虎砂山,青龙在左,白虎在右,基址前有月牙形池塘或弯曲的水流,水流的对面有一座对景山,也称案山。
徽州属丘陵地区,村镇选址的理想模式是:枕山、环水、面屏,即基址后有山作倚托,中间有水流过,前面有较小的山作为屏障。在平原地带,水流就代替山脉而成为“龙脉”。如果用风水理论检验村镇的地形有某些缺陷(“不吉”因素),可以用人工开圳塘、筑丘坝、植树林、造桥梁、建亭阁等方法来加以补救。
风水认为水是财富,是“气”之所依,所以水流的出口处应有“关锁”,以便留住吉气、财气。水口,是皖南古村落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非常特别的组成部分。水口概念,源于风水理论,但在皖南古村落中,水口经过人工的补充,往往成为该村落的形胜之地。在皖南古村落中,自然形水口居多,如黟县西递的水口处,两山夹峙,中间一小溪流出,实乃天然屏障。
也有人工型水口以形成锁钥 。关锁的形成,一是靠地形,即村镇的水口应是山环水绕、曲折有致,犹如门户;二是靠人工在水口架桥,或适当改造地形。
徽州许多村镇都在水口建桥,而且多数是廊桥(即风雨桥),既达到了风水的要求,又形成为村镇的交通要道和公共活动场所。桥的周围还有牌坊、楼阁、庭园等建筑,形成村头活动中心。
风水家把水视为山的血脉,“凡到一乡之中,先看水城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可见,风水择地首先要寻觅萦迂环抱的水势。水流在一个村落的出口处称“地门”,“地门”和“天门”总称为“水口” ,有“天门开”、“地门闭”的讲究。水口在古代村落的空间结构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水在民间传统文化中被看是“财源”的象征,古人择居选择村落基址,对“天门”的要求不太高,只要有水流出即可,代表“有滚滚财源来”的意思;但对村落出水处的“地门”讲究则相当严格,“地门”必须关锁,财源才不会流失。
徽州许多村镇都在水口建桥,而且多数是廊桥(即风雨桥),既达到了风水的要求,又形成为村镇的交通要道和公共活动场所。桥的周围还有牌坊、楼阁、庭园等建筑,形成村头活动中心。
现存徽州境内的古桥,多达一千零五十四座,大都建成于徽商鼎盛的明清时期。这些古桥或横跨于崖壁涧溪之上、或长卧于古驿阡陌之中、或点缀在村落的水口园林之内,且造型多样,设计精巧。 徽州古桥以石拱桥为最多,而且使用的石材基本上都是徽州的赭石和青磨石。筑桥精湛的建筑工艺,特别表现在桥基和桥拱上:水下的桥基大都采用条石码砌,桥拱的结构除了需要精确的计算,还采用了藤汁、糯米粥和石灰搅拌的特殊材料密缝,从而使这上千座徽州古桥,虽几经洪水冲击,却依然坚固如初。
天井
民居多以中軸線對稱 , 中為廳堂 , 兩側為廂 , 以进門廳堂前的天井作為中心。內院天井有彩光 , 通風, 排雨水功能, 四面的屋頂把雨水導入 ‘天井’, 決不外流, 此乃四水歸堂。
中国地势,水由西而东,于是后世风水以河流流出村落的出口为地户。地户要求封闭,水主财,户闭则财用不竭。为了封闭地户,徽州村落往往在下水口 (即村口)建筑桥、台、楼、塔等建筑,大量种植树木,增加锁钥气势,扼住关口,形成水口园林。這可集保瑞、避邪、屏障、导向、观赏、界定、美化等功能于一体,类似于村民共享的乡村公园,主要由古树名木、小桥流水、风雨亭、魁星楼、石质牌坊、石板大道、祠堂、学堂、民居、古井、 宗教祭祀建筑等部分 ( 具有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建筑技术) 组成。
2、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姓同族家庭聚居地;
牌坊
几乎每个徽州古村落都有牌坊,高约10m的牌坊,或矗立村口,或矗立村中,龙凤牌上或“圣旨”,或“恩荣”,或“敕建”,无声地记载着村落的辉煌、坊主的荣耀、家族的光荣,具有启迪、教化作用。虽然不少牌坊饱含着封建礼教牺牲品--妇女的斑斑血泪,具有封建的一面,但其将建筑造型艺术与雕刻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集匾额、楹联、书法于一身,有的古村落还数座牌坊成群分布,令人叹为观止。
主要用于祭宗祀祖、正规教化、族长议事之所的祠堂,宽通面大进深,雕梁画栋,形制恢弘。遍布古村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平面和立体结构蕴涵着吉祥,室内陈设充满着儒雅。
祠堂
徽州宗族对祠堂非常重视,认为"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在徽州各姓都建有属于本族的宗祠,各支系建有支祠。若哪一个姓没有祠堂则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不但受到耻笑,而且要备受谴责。!6{
祠堂是徽州最高大最辉煌的建筑 , 它是宗族权势、财富与荣耀的象征,不仅高大气派,而且院落重重,雕饰精美。以前家族祭祖,议决族内大事,调解族内纠纷,惩办违犯族规家法人员,对族众进行教化等,都在这里进行。一般是三进,分别是门厅、享堂、寝室。
门厅由大门和过厅组成 , 大门后是天井,天井两边为厢房,供预备供品和分胙之用。天井中间用石板铺设过道,过道两侧各植一株柏树,象征宗族兴旺,四季发达。
享堂是祠堂的主体部分,高大雄伟,壮观气派。大姓的厅堂能容纳上千人,小姓的亦可容纳数百人。
寝室(也叫“寝”)是供奉祖先牌位之所,为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体现祖先至高无上的思想,寝室地基要高出祠堂其他建筑丈余,祭祀时沿高高的石阶而上,体味尊祖敬神的感觉。
整个祠堂的建筑从大门到寝室,由低而高,循序渐进,展现庄严、肃穆的格调,给人以神圣威严的感觉。祠堂的地址亦是讲究的,必须是面河枕山的开阔阳地,供大典时升旗之用。为了更有效地把同一血缘的人们紧紧团结起来,巩固宗族管理,还必须有一整套政治、经济组织措施。
呈坎宝纶阁享堂
宝纶阁 位于徽州区呈坎村内,距屯溪26公里。为罗氏宋祠后堂,建于明万历年间。整座阁厅共十一开间,面阔29米,进深10米,寝殿高7.5米,阁高4.7米,台基高1.33米。木石作遍饰雕饰,尤以寝殿梁架上的彩绘,为国内罕见的民间彩绘珍品。因楼上作供奉圣旨与收藏御赐珍品之用,故名"宝纶阁"。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有三进两院,第一院中有一棵古老的桂花树,院中曾栽有8棵不同的古树,因为各种原因只剩下了这棵桂花,也正因为没了遮拦,那树便长得极为茂盛,树冠苍郁,遮住了半个院子。据说八月桂花盛开时分,整个村子都能闻到它的香气。
院子的四边有石砌的台阶围栏,围栏板上有精美的石雕,或是奇花异草,或是走兽珍禽,各不相同,甚至还有魁龙戏灵芝这样以往只许出现在皇宫建筑上的图案,由此也可以想见祠堂当初的主人有着怎样显赫的身世地位。更有趣的是台阶旁的石狮子,不似通常的坐狮模样,而是头下尾上,称作下山狮。
转过第二进,一座巍峨高阁陡然出现在眼前,连接天井与楼宇的是三道青石板的台阶,周围有石栏板,装饰着精美的浮雕纹饰,大殿前面的十个石柱呈略微内凹的样子,很象古罗马的石柱风格,后面是几十根木质圆柱拱立,房梁都是圆而粗的仿佛冬瓜形状,被称作“冬瓜梁”,更令人惊奇的是,那些房梁上绘有色彩绚丽的图纹,据传迄今已经有四百余年,仍然鲜艳夺目,整个彩绘的样子就象是一个四方的大包袱皮对角地将横梁包裹了起来。梁与柱之间还有盘斗云朵雕、镂空的梁头替木、荷花托木雕,无一不是精美绝伦。
3、尊儒重教,注重文化设施建设,有祠堂、书院、牌坊、水口园林等建筑,文化氛围浓郁
为何独古徽州是中国牌坊最多的地方? 是因为徽州有称雄中国商界五百年的“徽商”。徽州徽商的兴起与兴盛,给当地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徽州众多的牌坊中,建造最多的时期也正是在“徽商”称雄中国商界的明、清两代。
明清两朝,建造牌坊,一般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 -
其一是通常都要经过皇帝哪怕是名义上的批准,即“奏请圣上 ;
其二,是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建造牌坊 (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 虽然要经过朝廷批准,但朝廷并不给钱,哪怕是位高权重者,也不得动用国家财政。庞大的费用全靠建坊者自己和宗族自筹,没有雄厚的资财,是不敢贸然从事的。 “徽商” ,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人集团 , 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客观来看,徽州牌坊的建立,除了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应该或多或少都还隐藏着一个最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寄望和告诫后代子孙牢记 “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经营持家之道,徽州人深刻的认识到,只有这样,才是良性循环。
富接江南、文风昌盛和秀丽山水是明清时期徽州地理环境的主要内涵,创造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古村落是历史上徽州人生产生活的中心之一, 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聚族而居、宛如城廓的村落以及村落中众多高大的祠堂、牌坊形成直观可视的文化景观, 极大地渲染了古时徽州的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 文风犹存的书香村落拥有大量的书院、私塾等文化建筑, 淡雅明快的居民等建筑大多饰以典雅工丽、寓意深刻的雕刻和楹联,体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4、建筑风格、型制规整统一,建筑组合丰富多变,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木材为主要材料;
5、建筑装饰以砖、木、石雕为主,雕刻精致细腻,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厅堂内皆有反映主人情趣、志向的堂名、对联、陈设等,注重庭院园林的营造;
6、以程朱理学观念统治、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道德水准;
7、村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徽帮在外经商、做官取得的巨大财富。
皖南古村落---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地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依附在古民居村落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王家大院建在“背阴抱阳”的山坡之上,其中的窑洞式设计使之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水人气俱佳。虽大院被天然冲沟分为东西两片,但各自建有城墙、修有城门,两座城堡靠石拱桥连接,跨度之大,让人惊叹!
“王家大院中的文气凝聚最值得品味”— 中国古建筑很讲究用诗、书、画等文化小品之类来进行装点,既托物抒情、又明志寄意,并美化整个建筑的内外环境。王家大院就是通过木刻、砖刻、石刻等艺术表现形式为载体,将民俗文化的小品做成匾额、楹联、壁饰、隔扇等,置于建筑群的内外要处,内蕴精神、启人联想。
王家大院具有不同于晋中其他民居的独特性。首先,王家大院依山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的山地民居特征,且隐含了自然类风水的意念。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特别是院子的门一定要开在东南角。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美好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都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对幸福、平安、招财进宝的祝愿和祈求。
徽派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相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在思想、理念方面,徽派民居与北方四合院在建筑选址上遵循的都是《周易》的风水理论,建筑布局上按照传统的儒家学说的道德伦理,讲究长幼有序,尊卑分明,内外有别的原则。不同的是,北方四合院讲究规整对称,即使组合也是几何图案的连续,徽派民居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虽然在最基本的建筑单元上力求中轴对称,这也仅仅是指正屋而言,附屋完全是因地制宜在组合上也是灵活多变,可橫连,可纵组,深宅大院纵横组合,且充分利用宅基地,外观不求规整对称,只在内部用木板壁装饰来完成。
在采光上,四合院内宽大,一般除正屋外,其它部分均为平房,采光量大,适宜北方在院内晒太阳的需要。徽派民居则在四周封闭的高墙内设置天井采光,天井一般都为长方形,在二,三层的楼房内,从底层的堂前仰望天井,柔和的光线从空中洒落,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在老屋里仍然感到很凉快。另外,北方四合院的大门、影壁在徽州不多见,为了追求吉利,往往是移动自家的大门朝向以追求之,甚至有的房子建好后再改大门朝向,以致门洞成斜状。所以,北方四合院显得端庄,而徽派民居则充满灵活秀美。
古色古香的尚书府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