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佛教藝術 (第二部份- 隋唐)
資料整理區仕美
隋代的石窟壁畫
在文化藝術史上 , 隋代是一個很短的時期。隋朝結束了南北朝戰亂紛爭的時代 , 統一中國及走向繁榮富強。在統治 38 年間 , 建造洞窟達到
100 多個。隋朝的洞窟開得闊大 , 彩塑高大 , 殿堂窟成為主要窟形。洞窟有華麗精緻的裝飾圖案 , 多為覆斗形頂 , 藻井都有豐富的圖案。
除佛傳 , 本生故事外 , 已出現了法華經和維摩詰經變。
法華經
唐代時佛教為了傳教,對許多不識字的人,就用圖畫將佛經內容畫在牆壁上,稱為譗變相圖豃。在《法華經》裡,有兩品經文在敦煌被畫成了這幅壁畫。
圖上方的故事出自〈化城喻品〉,是說一群人要去很遠的地方尋找寶藏,長途跋涉中走到半途,眾人都已疲憊不想前行,領眾的導師於是在前方幻化出一座城,讓大眾歇息;等體力信心都恢復後,導師說,化城原是個幻相,當休息足夠後就應繼續向前行,完成願心才是。
下方故事敘述佛陀往昔為了成佛,捨棄王位,因此在畫面上有一身著華衣的國王,大臣圍繞於四周。
這兩個佛經故事被畫家用山水串連起來,畫家似不在意佛經裡描述的荒野景象,反而用唐代流行的譗青綠山水豃畫法,繪出春意盎然、山巒起伏的風景。
大多數經變畫 (西方淨土變 , 彌勒經變 , 涅槃變等 ) , 是隋代才開始出現的。經變畫是表現佛經內容的壁畫雕刻 , 以佛為中心
, 有情節 , 有塲景 , 人物眾多 , 構圖豐富的美術作品。「經變圖」是描繪經典所記述情景之圖畫,又稱佛經變相、經變、變相。
西方淨土變(國學網絡圖片)
隋代塑像是犍陀羅式與中國傳統藝術混合融洽的產物。彩塑漸走 ‘中國化 ‘ , 由早期清秀瘦長轉為敦厚壯美 。服飾上漢式型更為明顯
, 衣服趨向華麗 , 衣折綫紋条柔和而富有現實感 , 一改北朝時的簡樸作風。一般彩塑造型魁偉 , 臉部扁 平 , 表情較呆板 ,
頭大身小 ( 一比四 ) , 頭重腳輕的缺點。
佛菩薩像的慈和 , 是宗教表達的最高境界 ; 神的人性化 , 先前超然世外的宗教神秘造型轉向世俗化。佛像造型短頸 , 形態健壯而樸實
, 面相豐滿略帶方形 , 鼻樑低 , 耳下大垂。菩薩均高冠大髻 , 上身袒露或著巾披巾 , 下著羊腸長裙 , 纓珞為飾 , 裸足
, 手伸過膝 , 面相長圓 , 頭大肩窄。菩薩和佛頂有肉髻 , 顯示 ‘佛國 ‘ 中地位的差異。
隋代繪製的飛天數量最多 , 形象最生動 ; 基本為中原式女性造型。面相清瘦 , 身材修長 , 纖腰玉臂 , 或豐肌麗質 , 婀娜多姿
, 眉清目秀。衣裙巾帶式樣皆出自中原 , 裙邊多呈牙旗 , 三角狀。佈局多為郡體 , 自由飛翔在佛的週圍 , 首尾銜接 , 各有姿態。
隋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如下 –
(一) 407 石窟藻井 ( 圖一)
407 石窟藻井(圖一)
三兔飛天 , 一朵八瓣大蓮花 , 花瓣重疊 , 花蕊內有三只兔子交耳奔 , 旋轉成一圓圈 , 三只兔子總共有三只耳朵。這是蓮花花瓣變形和動物形態作巧妙處理的例子。在大蓮花四周的藍色底上
, 有八身飛天飄飄環繞 , 使人可以由方井仰望蔚藍色的天空。
(二) 420 石窟 ( 圖二 )
420 石窟 - 殿堂窟( 圖二)
方形殿堂窟 , 正面為雙層龕 , 令空間顯得寛敞而富有層次。龕內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薩 ; 三世佛 – 象徵著佛的過去世 , 現在世和未來世。主尊佛像穿著通肩袈裟
, 結跏趺坐 , 面含微笑 , 莊嚴中流露出慈祥的神色。龕外南側的二身菩薩亭亭玉立 , 一手上擧 , 一手提淨瓶 , 面額清秀
, 光潤 , 神態拘謹而露出稚氣。
飛天在火燄背光上方飛行 ( 圖三) , 飛天與火燄紋交織成輝 , 飛天的衣
裙巾帶與火燄的色彩綫條 , 構成火熱竄動的形態 , 有的捧花盆供養 , 有
的彈奏琵琶 , 有的吹横笛和笙 , 有聲有色。
420 石窟飛天 ( 圖三)
(三) 397 石窟 ( 圖四 )
397 石窟 ( 圖四)
佛教通過佛像畫向人宣傳佛陀普渡眾生 , 禁惡行善。佛傳故事 ‘夜半逾城 ’ 中說 , 悉達多太子改騎馬飛越出城 , 入林修行
, 前有飛天引導 , 後有天女奏樂 , 下有天神似的飛天托著馬蹄飛行 , 畫面富有浪漫色彩。 ‘乘象八胎 ’ 說的是摩耶夫人夢見太子乘白象投胎
, 驚醒後太子降生。畫面為太子乘象飛馳而來 , 有樂隊 , 飛天 , 天神相簇擁。
飛天飛進了故事畫中 , 以飛天郡體捧著大象足和尾端飛行前進的造型 , 說明飛天的侍奉和供養 , 為佛服務的職能。
(四 ) 412石窟西壁龕頂 ( 圖五)
412石窟 ( 圖五)
這是繪製飛天最多的一窟 , 非常壯觀 , 有的袒裸上身 , 有的著比丘 裝 ,
或散花 , 或奏樂 , 追逐翻騰。衣裙飄帶的走勢與火燄紋配合協調 , 以
高超的色彩技巧 , 加強了歡樂的氣氛。
唐代的石窟壁畫
在唐代時期 , 佛教迅速及廣泛地傳播 , 所以石窟壁畫已發展到全盛時期 ; 唐安史亂後 , 河西走廊屬吐蕃統治 , 而吐蕃信奉佛教
, 更可以繼續發楊光大。在莫高窟 , 有236 個石窟保留著唐壁畫 , 盛況空前。唐前期壁畫人物豐濃富麗而肌勝於骨 , 採用豪放的蘭葉描勾綫
; 吐蕃時期色彩明快淸 , 精細柔麗。內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變化 , 表現形式精美 , 塲面巨大 , 結構嚴謹 , 有豐富的社會生活描繪
, 有色彩華麗的佛教 ‘ 經變 ’ , 是其特色 , 其中 ‘西方淨土變 ’ 畫得最多 , 竟有百幅以上 。西方淨土變是根據 ‘阿彌陀經
’ 所畫的 , 佛教徒的西方淨土是 ‘極樂世界’ , 是阿彌陀佛所居的佛國。
彩塑量多質精 , 造型濃麗豐肥 , 曲眉腴頤 , 較多採用薩珊波斯的聯珠紋妝飾。壁畫上佛陀位於天宇中心 , 以主尊地位 , 主宰上下四方
。佛陀背後有光環 , 左右有侍從 , 弟子, 神將 ; 前有橋廊田池 , 下有露台樂舞 , 上有不鼓自鳴的仙樂。飛天盤旋繚繞 ,
構成一幅理想的天國模式。飛天的畫法變為動人的宮娥 , 給成時尚的女性寫照 , 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格。她們赤裸上身或全身
, 飄動著迎風招展的彩帶或彩裙 ( 圖一 )。
彩帶 ( 圖一 )
321 石窟
北壁繪西方淨土變 , 上部蓋天空曠 , 彩雲飄蕩 , 天花亂墜 , 天宮飛天披巾飄揚 , 樂器不鼓自鳴。飛天 ( 圖二
)穿遊高聳的樓閣 , 勢若流星 , 表現出一派極樂世界的空靈 , 和悅的景象。
飛天 ( 圖二
)
維摩詰 ( 圖 三 )有資財 , 好施金 , 精佛學 , 常作假病 , 得人問疾時 , 就大講佛法。此像目光如炬 , 健壯的老人形。
103石窟 ( 圖 三 )
在法華經變中 , 佛寶蓋( 圖 三B )上的樹梢間 , 一身飛天張舒展飛翔 , 不見面容 , 只見雙髻 , 雙手將花盆拋空 , 鮮花随風散落在雲間
, 動作舒展自如 , 手勢柔軟 , 巾帶繞腕 , 形成流動的綫條 , 可見當時畫工的技術成熟 , 構圖多樣化。前方有長著桂樹的月亮
, 其後雲端有赴會的菩薩。
佛寶蓋( 圖 三B )
320石窟 ( 圖 四 ) – 最引人注目的飛天代表作 , 敦煌標誌性圖案之一。
320石窟 ( 圖 四 ) – 最引人注目的飛天代表作 , 敦煌標誌性圖案之一
在千佛中 , 有一鋪阿彌陀佛經變 , 在佛的上方繪四身飛天 , 兩側相對稱的飛天揚手 , 相互追逐 , 呼應 ( 圖 五 )
; 這是莫高窟最生動的飛天 , 散花如雨 , 自由飛翔 , 造型優美 , 綫條流暢 , 神韻突出 , 色彩艷麗。 黑飛天 (顔色變化而造成的)
是唐 飛天形象的代表 - 醬黑色的矯健身軀和舒展的雙臂 , 長群展拂 , 飄帶如流。飛天已畫作女身 , 體態婀娜 , 面容豐腴
, 多有人的意味 , 人之驕子。
飛天呼應 ( 圖 五 )
112石窟 ( 圖六 )
112石窟 ( 圖六 )
反彈琵琶的 ‘伎樂圖 ’ ( 見圖七 ) 是很有代表性的唐朝壁畫 , 它形象反映了時代的社會文化氣氛。觀無量壽經變中的舞樂場面
, 美麗的舞者屈身向前 , 高抬右腿 , 舉起琵琶放在身後 , 和著激動人心的樂曲 , 跳著歡欣的舞蹈。舞者手中的琵琶在背後撥弄
, 且連彈帶舞 , 動作難度極大 。舞者體態豐腴 , 翩翩翔飛 , 洋溢著青春的光彩。面畫典雅 , 正好是唐宮樂舞的生動縮影。南壁繪金剛經變 , 在寶蓋下畫兩身飛天 , 相對飛舞 , 散花供養。飛天結雙髻 , 為童子狀 , 巾帶上揚似疾風而下。
‘伎樂圖 ’ ( 圖七 )
156 石窟 - 歌頌現實人物的歷史長卷 ( 圖八 )
晚唐的張漢潮夫婦出行圖 , 是唐代世俗圖。張漢潮是唐代收復河西的民族中英雄 , 於公元 858 年在沙州率眾起義 , 使河西一帶脫離吐蕃統治
, 因而受唐朝封因為節度使 , 統領十一州。這幅橫卷式的出行圖長 8 米 , 圖繪百餘人馬的宏大場景 , 戰馬成行 , 旌旗飄揚
, 號角 , 鼓樂齊鳴 , 文武官員排列 , 隊容整齊 , 威武雄壯 , 氣氛熱烈。畫面由西端起 , 首先以軍樂 , 歌舞為前導的儀仗隊
, 旌旗招展 , 鼓樂喧天 。在持旌節軍將的導引下 , 張漢潮身穿江袍 , 跨白馬上 , 體形特大 , 神情端莊矜持。行至橋頭
, 隨後有子弟兵 , 行獵場面。騎仗之間有舞伎八人 , 且奏且隨。
整幅畫面呈現壯觀的氣氛 - 強烈表現出一片喜悅歡樂的太平景象 。此畫人物眾多 , 結構複雜 , 但安排虛實得當 , 秩序井然
, 節奏分明 , 靈動多變。人物服飾的式様 , 色彩 與近百匹馬的動態 , 色彩 , 錯綜交叉, 錯落有致 , 各各不同 。
張漢潮夫婦出行圖( 圖八 )
張漢潮夫婦出行圖( 圖八B )
45 石窟 – 圖九
彩塑一鋪共七身 , 系盛唐彩塑藝術精品 , 展現流暢靈活的動感。整體布局按照佛教儀式 , 排列有序 , 天王 , 菩薩 , 阿儺
, 佛祖 , 迦葉 , 菩薩 , 天王。兩位天王侍衛最外側 , 腳踩地神 , 姿態威武 , 面目凶惡 , 氣勢懾人。菩薩神色恬靜
, 體態婀娜 , 極富女性柔美的特質。阿儺年紀小 , 臉部光滑 , 神情聰敏。迦葉老成持重 , 眉頭深鎖 , 表情嚴肅。佛祖盤膝而坐
, 臉部豐腴 , 肩膀宽厚 , 表情慈祥地垂視下方。壁畫氣韻生動 , 剛柔兼備。
45 石窟 – 圖九
北壁畫觀無量壽經變 , 以結構複雜的宮殿建築象徵西方淨土世界 , 佛於中央說法 , 周圍有眾多的菩薩圍繞。南壁的觀音經變 ,
中央繪觀音菩薩像 , 兩側分別描繪觀音救苦救難及現身說法等內容。
158 石窟 – 涅槃窟 ( 圖十 )
窟頂壁畫八方淨土 , 赴會菩薩及文殊變, 普賢變。西壁佛壇上塑 釋迦牟尼涅槃像 , 壇上壁畫為天龍八部 , 梵釋天人 , 弟子
, 菩薩興衰及散花飛天。南壁塑主佛一身 , 北壁塑坐佛一身 , 與卧佛一道系三世佛。全窟內容以佛涅槃為中心 , 立體與平面相輔相成
, 構成大型涅槃變。
卧佛即涅槃佛 , 神情安詳 , 體態閑逸舒展 , 身軀圓潤 , 輕柔的袈裟隨肌膚起伏有序。塑像綫條淸晰流暢
, 變化極富韻律。造型雄偉壯觀 , 表現了 ‘寂滅為樂’ , 無生無死 , 無始無終的思想及涅槃境界。
158 石窟 – 涅槃窟 ( 圖十 )
南壁壁畫舉哀圖 ( 圖十一)
阿儺見迦葉來,投地啼哭;迦葉嚎啕大哭,痛不欲生。上方排菩薩,其沈靜虔誠的表情對待佛的涅槃,與悲哀至極的弟子形成對比。
舉哀圖 ( 圖十一)
329 石窟
窟頂繪蓮花飛天藻井 , 畫報畫千佛 , 西壁龕頂畫佛傳乘象降胎 , 夜半逾城 ( 圖十二 ) , 南壁繪阿彌陀經書 , 北壁畫彌勒佛經變
, 東壁是佛説法圖 (圖十三 )。
乘象降胎 ( 圖十二 )
佛説法圖 (圖十三 )
乘龍 , 乘虎 – 仙女頭飾髮髻 , 著漢式大袖襦長裙 , 一手托蓮花 , 一手持羽扇 , 跨乘青龍飛行雲中。龍身修長,張口乍舌,吞雲吐霧,是菩薩降胎的引導者。仙女回首頤盼,似乎關照大象加快步伐。乘龍仙人本是中國傳統神話中的神仙,在這裡作為佛像的導從,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象,都給傳自印度的佛傳故事題材賦予了中國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