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在絲綢之路經商的人 - 粟特人

他們是來自中亞沙漠綠洲的粟特人,他們不但善於經商,驍勇善戰(發動安史之亂),能歌善舞,信仰虔誠,很多部落首領移居中國。他們溝通中國與西亞、歐洲的文明,深遠地影響各地文明。

原居地

善於經商

能歌善舞

入籍中國

東西文化交流

粟特人的外型

謝謝李美賢借出陶俑以供拍攝

 

-軟折沿帽

-高鼻深目

-翻領

-腹部衣服鼓起放有 乾糧

-束腰

-束袖

-長衫

 

-束褲腳

原居地

粟特是中亞沙漠綠洲上的城邦國家,位於中國,印度,波斯,拜占廷四大文明匯聚之區。安國相對較大.還有曹國、米國、何國、史國、石國等等,不同時期,或有分合,中國史籍稱他們為“昭武九姓”,其實有時候不止九個國家。

歷史上粟特人從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帝國,長期受其周邊強大的外族勢力控制,在各異族統治下,更增強了自己的應變能力,保存了獨立的王統世系,而且成為中古時代控制陸上絲綢之路的一個獨具特色的商業民族。

宗教信仰相當複雜,但以祆教為主。 他們說印歐系東但伊蘭語,創立阿拉美字母系統的拼音文字粟特文。粟特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粟特人外語知識豐富,常充當翻譯員。

善於經商

粟特人積極進取,小孩子一生下來,嘴裹塞點糖,以示長大後有甜言密語的本領,手裹貼一塊銀幣以示將來能抓錢。五歲學算術,十五歲經商。他們的足跡北至蒙古,南到印度,西到伊郎、亞拉伯。經營的貨物品種有香料、絲綢、皮草、貴金屬等。

從有關粟特商入在中國活動的記錄(在敦煌西北長城烽隧下面發現的粟特文古信、吐魯番出土有高昌國時期的昌內藏奏得稱價錢帳》等),知道粟特商人在家鄉和長安之間,甚至遠到中國東北邊境地帶,形成了自己的貿易網絡,更建立起殖民聚落,以作為他們東西貿島的中轉站。從西方來的粟特商人把大宗貨物運載到中轉站如高昌,由高昌的粟特商人買下來,再分散或整批運至河西或中原地區如洛陽、鄴城、金城(蘭州)、敦煌等地。

能歌善舞

他們能歌善舞,石國人以善跳歡快的胡騰舞而聞名,曹國人善於彈奏翻領 琵琶,何國人,米國人善歌,元和年中 (公亓806-821年)的米嘉榮聲音宏亮悠揚,名聲壓倒中原。

入籍中國

在公元3至8世紀,相當於中國的漢唐之間,由於商業利益的驅使,以及粟特地區的動亂和戰爭等原因,粟特人沿絲綢之路大批東行,經商貿易,有許多人就此移居中國,入藉為本土居民,按唐代的朝制度接受分派田地,交稅服役,選為府兵,有的甚至在唐朝任官。入藉中國的第二代的粟特人漢化很深,周漢字,改漢族姓名,與漢族通婚,死後立墓誌等。安祿山就是東北的粟特裔人。

粟特商人在絲綢之路上的一些便於貿易和居住的地點留層下來,建立自己的殖民聚落,一部分人留下來,另一部分人繼續東行,去開拓新的經商地貼,建立新的聚落、久而久之,這些粟特聚落由少到多,由弱變強,少的幾十人,多者多速效百人.在中原農耕地區。被稱禹聚落3在草原遊牧地區,則形成自己的部落.

粟特聚落有其自身的文化生活,近年來由於-系列粟特石棺床圖像的發現特別是安伽墓的圖傢,使我們瞭解到粟特聚落內宴飲、狩獵、會客、出訪等日常生活場景,也獲得了他們婚姻、喪葬,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唐朝統一帝國建立後,大多數在唐朝直轄的州縣區域內的粟特聚落基本變成鄉里,聚落的粟特民眾必然分散開來。安史之亂後,由於發動叛亂的安祿山和史思明是粟特人,中原地區形成一種排斥胡化,憎恨胡人之風,為了自身的生存,他們加強了漢化和抹掉胡人的特徵。

東西文化交流

粟特人將東西方物質文化中的精粹,轉運到相互需要的一方:

中國的造紙技術,綾絹紡織,金銀器,陶瓷等傳入中西亞。

許多舶來品如皇家狩獵隊伍中的獵豹、長安當爐的胡姬、貴婦的波斯犬、繪製壁畫使同的胡粉香料都是從西方運來。

西方精神文化如佛教、景教、摩尼敖、佛典,歌舞,衣著款色等傳入中國,深深影響著唐朝社會,引導著時代的風尚,成為大唐文化的特色。

資料來源 (譚婉然整理):
1. 關于粟特文化的几個問題(提綱) 香港大學中文系 榮新江 2004-4-15
2. 隋唐帝國新秩序 商務印書館 尹夏清 劉煒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