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盧溝橋事變前歷史背景( 1937 年前 ) > 九一八到七七事變
資料整理区仕美
日期 / 年 . 月份 |
事項 |
1931 |
4 月 |
國民黨軍對工農紅軍發動第二次軍事 ‘ 圍剿 ’ |
|
6 月 |
1 日 國民政府公佈 (( 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 |
|
6 月 |
國民黨軍對工農紅軍發動第三次軍事 ‘ 圍剿 ’ |
|
9 月 |
‘ 九一八事變 ’ 這天深夜 , 日本東軍炸毀中國東北沈陽北郊的一段鐵路 , 反稱是中國軍隊破壞 , 並以此為借口 , 佔領了沈陽城。此後不久 , 東北三省 100 多萬平方公里全部淪於日軍之手 , 東北 3000 萬同胞受盡欺凌 , 流離失所
|
|
11 月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
|
12 月 |
國聯理事會決議派遣調查團赴中國東北調查 , 蔣介石辭去南京政府主席 |
1932 |
1 月 |
17 日 美國國務卿史汀生發表對中日事件採取維護美國在華利益的不承認主義 |
|
1 月 |
‘ 一二八事變 ’ 日本軍隊突然進攻上海 , 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在著名將蔡廷鍇 , 蔣光鼎的指揮下 , 奮起抗戰
|
|
5 月 |
5 日 (( 淞沪停戰協定 )) 簽訂 |
|
6 月 |
蔣介石宣布 ‘ 攘外必先安內 ’ 政策 |
|
12 月 |
29 日 中國民權保養同盟在上海成立 |
|
12 月 |
偽滿洲國建立 , 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 企圖把東北從中國分裂出去 , 東北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 東北人民過著耻辱的亡國生活
|
1933 |
2 月 |
蔣介石調集 50 萬兵力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軍事 ‘ 圍剿 ’ |
|
5 月 |
26 日 長城抗戰開始 , 愛國將領馬玉祥 , 吉鴻昌等人 , 組織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痛擊日軍 , 收復多倫 , 把日軍趕出察哈爾省 。後來 , 同盟軍彈盡絕 , 宣告失敗 |
|
5 月 |
31 日 (( 塘沽協定 )) 簽訂 |
|
10 月 |
蔣介石調集 100 萬兵力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軍事 ‘ 圍剿 ’ |
|
11 月 |
20 日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建建立 , 李濟深任主席 |
1934 |
10 月 |
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 實行戰略大轉移 |
1935 |
1 月 |
15 – 17 日 中共中央在遵議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 史稱 ‘ 遵議會議 ’ |
|
6 月 |
何應欽 , 梅津美治郎談判 , 秘密簽訂 (( 何梅協定 )) |
|
7 月 |
共產國際七大召開 |
|
8 月 |
1 日 中共中央發表 (( 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 )) |
|
9 月 |
日本策劃華北 ‘ 五省自治運動 ’ |
|
10 月 |
中央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的長征 , 歷時一年有餘 , 環繞大半個中國 , 勝利到達陝北保安吳起鎮 |
|
11 月 |
國民政府實施法币政策 , 統一全國币制 |
|
12 月 |
9 日 ‘ 一二九運動 ’ 爆發 北平 ( 今北京 ) 六 , 七千大 , 中學生不顧當局的禁令 , 沖上街頭同使用水龍 , 警棍的軍警博鬥 , 向當局請願 , 反對華北自治 , 要求停止內戰 , 一致抗日
|
|
12 月 |
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府局會議 |
1936 |
2 月 |
東北抗日聯軍組成 |
|
4 月 |
9 日 周恩來與張學良舉行聯合抗日救國會談 |
|
5 月 |
31 日 各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在上海成立 |
|
8 月 |
25 日 中共中央發表 (( 致中國國民黨書 )) , 提議國共兩黨合理抗日 |
|
10 月 |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於甘肅會寧 |
|
11 月 |
23 日 沈鈞儒等愛國 ‘ 七君子 ’ 月被捕 |
|
12 月 |
12 日 西安事變爆發 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蔣介石 , 要求停止內戰 , 一致抗日 , 這就是震掠中外的西安事變。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 , 中國各個政治派別以民族利益為重 , 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 , 使中國走上停戰 , 進行全民族共同抗戰的道路
|
1937 |
1 月 |
中共中央領導機關遷駐廷安 |
|
7 月 |
7 日 盧溝橋事變 , 又稱 ‘ 七七事變 ’
7 月 7 日 , 侵華日軍向中國北平西南的盧溝橋發起進攻 , 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隊奮起抵抗 , 抗日戰戰爭全面爆發。 |
|
7 – 9 月 |
抗日民族統一戰綫建立。
7 月 8 日 , 中共中央發出 (( 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 ))
7 月 17 日 , 國共兩黨代表開始在盧山等地舉行會談
8 曰 25 日 ,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
9 月 6 日 , 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
9 月 22 日 , (( 中國共產黨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 )) 發表
10 月 2 日 , 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