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抗日勝利六十週年紀念特刊
 


八年抗戰 > 大公報名篇選登 > 名垂青史的一戰
2005-7-4
http://www.takungpao.com/news/2005-7-4/ZM-422584.htm

圖:平型關戰鬥中,八路軍與日軍展開肉搏戰
引言 一場戰役的成敗往往決定於統帥者是否敢於一搏,這一搏當然不是非理智的,而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和對稍縱即逝之戰機的把握之上。在一九三七年秋冬的山西保衛戰中,經營山西凡二十五年的閻錫山先生未敢一搏,因此閻先生至死只是一個梟雄,而不能成就為民族英雄;敢於一搏的,是當時剛進入山西的一位三十剛出頭的年輕將領,臉色蒼白,身體羸弱,被閻錫山視為「娃娃」的林彪,時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

平型關戰役的經過是:板垣征四郎指揮的日軍第五師團之一部,將穿過小寨村以南的一條長約4公里的溝底公路進攻平型關,林彪看準這個兵家絕地,集中一一五師所有兵力布成口袋陣,於九月二十六日,一舉將進入伏擊圈的千餘名日軍全部擊斃,取得了七.七事變以來中國軍隊的唯一一場勝仗。大公報記者溪映對此勝利既無比歡欣,又倍感光榮和自豪,這從他的報道標題上就能看得出來:《平型關勝利之光榮回憶》。

溪映是事後補記這場大捷的,除了將此好消息遍告國人外,他還想借此總結一點對日戰爭的經驗,「此次戰役,首先證明我們抵抗日本,活的戰法──攻勢防禦,利用運動戰絕對有效,而且是戰勝最基本的辦法」。溪映說得不錯,林彪的作戰方案,就是要一改國民黨軍大打防禦戰的被動作戰方式,推行運動戰,在運動中積極主動地出擊殲敵。

據中共方面參戰人員回憶,林彪認為形成作戰決心只需六成把握。平型關一搏,成就了林彪的抗日民族英雄威名,這一點即使現在出版的中共抗戰正史,也是予以承認的。

然而當時中共軍隊的力量畢竟還很弱小,無法根本扭轉從河北至山西縱深數百公里的戰場局勢,幾十萬中央軍雖然在人數上遠多於日軍,但卻屢戰不勝,原因究竟何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一日,大公報發表了丁作韶的長篇新聞述評《北戰場給我們的教訓》,從四個大的方面總結了蘆溝橋事變以來北戰場的勝敗得失,某些見解發人所未發,在當時是極為可貴的。


 

 

 
聯絡我們 | 投稿 |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發表意見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