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抗日勝利六十週年紀念特刊
 


戰時文化> 水珠的光芒

資料來源 : 鐵與犁 長江文藝出版社

令人痛心是回憶起 ‘一条吐著毒信子的蟒蛇向一頭衰老的大象發起猛烈的攻擊’ 。楊約翰 (曾是美國駐華公使) 曾說 ‘中國大害在弱之一字 , 國家譬之人身 , 人身一弱則百病來侵 , 一強則外邪 不入’。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成功地消滅日本軍國主義者 ‘蛇吞象’ 的野心 , 而中國的知識份子在 ‘文章下鄉 , 文章入伍’ 的號召下 , 走向抗戰的廣闊天地。在抗日的畫卷上 , 下列幾位英雄人物 - 梁思成 , 羅家倫 , 老舍 , 蔣百里 等人就是抗日洪流中幾滴小小的水珠 , 但水珠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芒。

梁思成 - 建築學家

梁思成 (梁啟超之子), 建築學家 , 一起和其他中國同胞遭受日本侵略帶來的痛苦 。在半壁江山淪喪後 , 同濟大學 , 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等中國頂級學術和教育機構都遷移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庄 , 也是梁思成和林徽音夫婦在抗日戰爭中繼續主持中國營造社的研究工作的地點。

日本人曾斷言中國本土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 , 中國人要研究此類建築 , 只能去日本的奈良看唐招提寺。奈良:是日本人的心靈故鄉。距今1500年前,日本四島實際上仍處於部族分據,不相歸屬的狀態。直到以奈良為根據地的大和朝廷誕生,日本才稱得上一個國家、一個有歷史記載的民族。


就是這段奈良時期凝聚了日本的民族意識,奠定日本走向文明統一的基礎。奈良有著一座由中國高僧鑑真和尚親自指導設計的唐招提寺 ; 鑑真和尚是日本佛教的開山祖,為了應日本天皇的邀請到日本傳戒,渡海五次,歷經千辛萬苦,都功敗垂成,但鑑真和尚並不氣餒,即使因長年勞累導致雙眼失明,因其意志堅定,終於在歷經十二年,第六次渡海時,成功地將佛教戒律傳到日本,日本天皇還撥地為他蓋了一座「唐招提寺」;此寺現為日本古蹟之一。

林徽音 (著名作家 , 建築學家 ) 的弟弟 , 是一位中國空軍的飛行員 , 在對抗日空戰中犧牲了。因國仇家恨 , 梁思成是合情理地完全高興讓美軍轟炸日本古都。然而 , 他 , 一位超越仇恨的冷靜歷史主義者 ,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 為日本名城奈良免遭轟炸而四處奔波 , 到美軍在重慶的指揮部 , 闡述了保護奈良城的重要性 , 並遞交了一份古建築的圖紙。

梁思成知道唐招提寺是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建築 , 他堅信建築是社會的縮影 , 是民族的象徵 , 是人類的結晶。受到他的影響 , 美國決定接受他的建議 , 取消轟炸奈良城 , 現此城建築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梁思成充分表露理性戰勝了仇恨 , 文化的永恆性取代了戰爭的瘋狂。

在奈良和京都三十週年紀念日 , 日本在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 朝日新聞 , 特意刋發了一篇題為 ‘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的文章。

日本古建築權威福山敏南博士說過 : ‘梁思成先生是我們日本的大恩人 , 是他在二次大戰中向美國提出保衛奈良和京都的建議 , 我們的古都才得以免遭轟炸而保存下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

水珠的光芒

羅家倫 -一滴昌亮的水珠在抗戰期間 , 中國知識份子在這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 以教育抗戰和文化抗戰為使命 , 保存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日軍所到之處 , 以極高的效率改造或建立教育和宣傳機構來實地對中國青年一代的奴化教育。

羅家倫 , 中央大學校長 (昔日五四運動學生領袖), 認為此歷史時刻 , 應加倍重視文化教育 , 因為敵人 ( 日本 ) 的稱強 , 不是一方面 , 而是多方面促成的。文化教育領域內, 不管是言傳身教的教師 , 或是求知若渴的學生 , 都深刻地影響著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強弱 。 文化教育是抗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 也是文明復興的希望所在。對他來說 , 抗日不只是兵戰相對 , 所以中央大學抗日的對象 , 是東京大學。他希望以科學和一般學術壓倒敵人 , 如果不能在文化建設 , 教育普及和科學發明方面超過日本 , 中國永遠也不能消滅日本帝國主義 ‘蛇吞象’ 的野心。如果不能虛心地面對人類現代文明的一切成果及使用 , 中國只能像其他三大古國走向滅亡。

最大的敵人不是日本人 , 而是我們自己。我們 (中國人) 應該成為國家命運的參加者及國家未來的奠基者。羅家倫發現中日兩國實力消長的根源 , 因此他要求更多的學生和老師堅守崗位 , 奮發圖強。

在抗戰期間 , 以西南聯合大學 (抗戰期間中國最大的一所大學) 為代表的中國高等院校的師生們 , 都在艱苦的條件下 , 讓文化得以薪火相傳 , 讓學術得以發揚光大。英國著名的中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抗戰期間訪問昆明後曾說過 : ‘中國科學工作者堅持在他們國家邊遠地區所表現出來的非常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勇氣 , 和他們身處逆境之中所顯示非凡的樂觀 , 甚至是愉悅’。

侵略者引起的戰亂 , 阻止不了他們對真理的求取和對祖國的摯愛 ; 他們散發著朝氣蓬勃 , 以苦為樂的學術氣氛。

內遷高校與中華民族的抗日大業相始終 ; 內遷高校的歷史 , 是中華民族抗戰史實的重要組成部分 , 是中國抗戰史中最災難深重但最光輝難忘的一頁。資料來源 : 鐵與犁 長江文藝出版社

老舍 -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 (‘文協’ ) 主要領導人

老舍 , 舒慶春 , 中國著名作家 , 滿族。父親是清末皇城的禦軍 , 在抗擊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中陣亡。

1928 年老舍赴英國 , 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 , 並開始寫小說 ; 在1930 年回到北京。其後在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任教授。1934 年至1936 年在青島山東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 , 並繼續寫作。 七七事變爆發 , 濟南失陷 , 老舍隻身赴武漢 , 捨棄安穩舒適的大學教授生活 , 義無反悔投身於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時代洪流。1938 年8 月武漢失陷前隨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遷重慶 , 高楊五四新文化的旗幟。’文協’ 的宗旨是 ‘以聯合全國文藝家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 完成中國民族自由解放 , 建設中國民族革命的文藝’。抗戰文藝是五四新文學的一個嶄新階段 , 而救亡運動成為這一時期文學的主流 , 是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

自1938 年至 1945 年抗戰勝利 , 他堅持創作抗戰文學的同時 , 一直是該協會的主要領導人。這期間他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 , 利用各種文藝形式對愛國抗日做出了貢獻。他自己也以團結抗日為題材 , 積極進行文學創作 , 寫出了 ‘國人家至上’ , ‘張自忠’ 等話劇 , ‘ 四世同堂’ 長篇小說及京劇不等 , 創作了數量巨大的宣傳民族抗戰的文藝作品。

蔣百里

是中國一位優秀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 , 非常了解及掌握現代戰爭的奧秘。他的軍事知識 , 先得之於日本 , 後得之於德國。曾留學日本 , 獲日本天皇賜 刀的榮譽。在1937 年已經開始寫作 ‘日本人 – 一個外國人的研究’。

他不是現役軍人 , 在北洋政府時代 , 曾出任保定軍官學校校長。他早在二十年代初 , 已經感受到日本蠶食中國的野心。他指出中國當時仍停留在農村社會階段 , 只能用防守來應付敵人的進攻。對付及制勝敵人的唯一辦法是事事與之相反 – 若他欲速戰速決 , 中國卻用持久之方針來使他疲憊不堪 ; 若他的武力放在第一綫 , 我們則放在第二綫 , 而且在腹地深深地藏著 , ‘使他一時有力没用處’。

 

 

 

 
聯絡我們 | 投稿 |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發表意見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