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文化和人民生活 > 别让历史沉默 中国抗战影视作品缺位之憾
深圳商报 作者:辜晓进
http://cul.sina.com.cn/t/2005-06-22/1342133635.html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一批经典的二战影片再次受到追捧。但当我们从《辛德勒名单》、《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珍珠港》、《莫斯科保卫战》等震撼场面中回过神来时,突然感到一种失落:在对二战这人类有史以来最大悲剧的形象化表述中,为何独缺中国战场?在电影摄制技术飞速发展的近二三十年中,我们实在想不出究竟有哪部
中国“大片”,可以把那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八年抗日战争烙在我们心里?
搜肠刮肚,似乎只有一个《血战台儿庄》勉强够格,可惜19年前针对抗战题材刚刚觉醒的“巨片意识”,不过昙花一现。放眼全国,刻骨铭心的八年,已然被当今中国绝大多数剧作家、编导、制片人等轻轻略过。最丰富的创作智慧、最庞大的制作资源、最出色的演员阵容,都被毫无节制地堆放在永无休止、愈演愈烈的宫廷戏中。影视制作者们偶尔回眸二战题材时,却又只盯住寥寥几部已经成名的旧作,并不厌其烦地将这些浓缩的经典拉伸成旷日持久的电视连续剧,如《小兵张嘎》,如《苦菜花》,如央视正在热播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诚然,我们有过《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等,但那是40年前的事了。40年的空档实在太大!即便那些电影,在题材上也有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缺陷,即忽略了正面战场上中国几百万军队与日军的大面积冲撞。突如其来的卢沟桥之战,惨烈的淞沪战役,大挫日军的首次长沙会战,充满国际主义道义色彩的远征缅甸之战,甚至像百团大战这样八路军最大规模的正面抗敌之战,以及南京大屠杀、中国受降、远东大审判等重大抗战事件,基本遁迹于我们的影视作品中。迄今,抗战胜利已60年,新中国建立也有56年,但像《大决战》那样描写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史诗性或纪实性大型抗战电影电视剧,仍千呼万唤出不来。
多年来,各地电视台不惜重金购买或播放反映二次世界大战的外国纪录片或专题片,深受欢迎。无奈中国自己描写抗战的纪录片或专题片,一如影视文学作品那样,同样处于令人焦虑的缺位状态。眼见当年参加抗战或见证抗战的人存世不多并还在迅速减少,我们难以想象,今后还有机会听到或看到对战事的第一手追忆或身临其境的描述?
前些年,台湾民间拍了一部长达40集的专题电视片《一寸山河一寸血》。该片的可贵之处在于采访了现居大陆、台湾、香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数百名曾经参战的耄耋老人,其中包括国共两党部队的官兵,国民政府参与决策的要员,死里逃生的难民,来华援助的盟军指挥官,两岸历史学家,侵华日军老兵以及蒋纬国、薛岳等高层人士(被采访者现多已去世)。该片虽然强调客观而仍不免存有政治偏见,但毕竟纪录了大量抗战史实,也包括对蒋介石指挥作战的婉转批评。当时年届103岁的原十九集团军司令薛岳在片中就有如下回忆:
他负责守卫长沙时,中国军队从上海、南京、武汉一路败下来,蒋介石对求胜缺乏信心,为保存实力而命令他撤离长沙。但他已为抗击强敌做了长时间准备,心里有底,决心一战。蒋又派陈诚、白崇喜亲临长沙劝退,他坚不受命,并怒骂两位将军为“亡国大夫”,执意要打,宁可打完被军法杀头。他当晚打电话到重庆,要宋美龄紧急转告已入睡的蒋介石,再次请求收回陈命,最终得到蒋介石的同意。结果,薛岳以运动战、伏击战和向田间灌水阻止日军装甲车辆行进等战术,给日军以重创,打了当时抗战以来第一场大胜仗。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此类情节都是现代影视作品的绝佳题材。如今,高寿如薛岳者,也已作古,而我们的历史纪录者还在沉默!
去年抗战胜利59周年纪念日,笔者曾于黄金时间遍寻包括电影频道在内的央视各个频道,竟未发现任何有关抗日战争的电影或电视节目。今年是二战胜利60周年的大日子,各国人民已提前被回忆和庆祝的氛围所包裹,但中国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仍难得一见。现在距8月份日本投降纪念日的时间已不多,但愿今年我们的目光不再落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