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抗日勝利六十週年紀念特刊
 


戰時文化和人民生活 > 抗战名曲的诞生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2964/3490292.html
来源: 人民网 - 《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毕磊)

 

1935 年 5 月初,聂耳将完稿的歌曲辗转交付给《风云儿女》摄制组。随后,《电影画报》第一期便刊出了它的歌谱影印本,后又被灌制成唱片,很快传遍了全中国。

二战期间,中国音乐活动家刘良模在美国把这首歌介绍给美国著名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并将歌词译成英文。随后,罗伯逊经常在美国各地的音乐会上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并受到美国人民的广泛喜爱。

1945 年 8 月,二战结束。曾有音乐指挥家向美国国务院提议,电台在胜利之日播放各国的凯旋之歌,其中,代表中国的就是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

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和诗人光未然合作的不朽名作。 1937 年 11 月上海沦陷后,冼星海和洪深等人组织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通过演唱革命歌曲激励抗战将士。

1938 年 11 月,冼星海来到延安,担任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作曲教员;不久,应邀来到毛泽东的窑洞做客。毛泽东鼓励冼星海走创建本民族、本国家音乐学派的这条路。

1939 年 1 月,诗人光未然不慎坠马,住进了延安边区医院。冼星海去医院看望他。光未然当场朗诵了长诗《黄河吟》。冼星海顿时被激动人心的诗句所吸引,并请求光未然将《黄河吟》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光未然欣然同意。

3 月 11 日晚,光未然为大家朗诵了《黄河大合唱》歌词,并详细介绍《黄河大合唱》的结构。当众人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时,窑洞里面一片安静。顷刻,掌声响彻整个窑洞。掌声中,冼星海激动地站了起来,一把将词稿抓在手里:“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不久,一组划时代的中华民族音乐史诗在延安的窑洞里诞生了 .

从 4 月 1 日起,《黄河大合唱》正式投入排练。 13 日晚,《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正式演出。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也来到了现场。冼星海走到台上,在乐队的伴奏下,指挥百人大合唱。演出结束时,毛泽东忽然从座位上站起来,连声赞道:“好!好!”周恩来也为冼星海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人民谱出呼声。”

1940 年,音乐家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乐谱带到美国。 1945 年 10 月 24 日,联合国正式成立。在庆祝会上,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用英语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部分曲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由冼星海谱曲的《在太行山上》,是当时游击队员们最喜欢的一首歌。

一日,周恩来和郭沫若徜徉在武汉东湖岸边,认真地交谈着,顺便来到了冼星海的住处,见冼星海正坐在钢琴前边,自弹自吟地哼唱:“红日照遍了东方……”周恩来问:“你又在创作什么抗战歌曲?”冼星海说:“我的一个诗人朋友,冒险去了一趟太行山,看见了朱总司令领导的八路军,也看到了太行山上的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当兵的感人场面,回到武汉以后,写了一首《在太行山上》的歌词,请我给他谱成曲。”周恩来说:“我知道这件事,他还答应把这首《在太行山上》送给朱总司令,送给太行山上的军民!”郭沫若激动地说:“真好!我毫不夸张地说 , 当年,张子房用箫吹奏项羽家乡的楚音,吹散了楚霸王的八千子弟兵;今天,星海这首《在太行山上》,一定会激励我国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打日本,形成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胜利局面!”

1938 年 7 月,词曲作家冼星海在武汉为英勇的太行山游击队创作了这首歌曲。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这样写道:“这首歌写成后在汉口抗敌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唱出,听众大声喝彩,要再唱,此后又传遍了全国。现在太行山的游击队以它为队歌,老百姓、小孩子都会唱,到处听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句子!”除上述四首著名抗战歌曲外,在抗战时期还诞生了许多至今仍被人传唱的歌曲。如《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游击队歌》等。

这些抗战歌曲共同构成了全民抗战的宏伟画卷,作为一个不屈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它们将永世流芳。

 

1939 年 5 月,田汉(右)与冼星海在苏州洞庭西山合影。

 

 

 
聯絡我們 | 投稿 |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發表意見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