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抗日勝利六十週年紀念特刊
 


香港淪陷 > 轉載- 香港大學 東江游擊隊 > 抗戰時期的香港大學的愛國活動

(資料來原:香港各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特刊 – 香港各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籌委會 – 展覽小組)

香港大學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大學,1911年9月正式開學,當時只有工學院和醫學院,第二年成立文學院,第一屆學生僅72名;到上世紀30年代,香港大學一發展至一定規模。在中國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中,一批優秀的港大師生曾不懼艱險,為抗戰事業作出了貢獻。

李政燿與香港賑會

上世紀30、40年代,是中華民族面臨深重苦難的時代,香港大學的學生很早便挺身而出,支援祖國抗戰。1937年9月,香港大學領袖李政燿等人倡議成立香港學生賑濟會,是使香港學生參與抗戰活動的先頭部隊,有效地動員香港各區男女學生包括兒童和大學生積極投入抗戰,對當時香港和廣東的抗日工作發揮了一定作用。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以李政燿爲首的香港大學學生會,在1937年9月初召開會議,討論如何支援祖國抗戰的事宜,他們決定成立港大學生會中華醫藥救濟會,籌募捐款和藥物,支援前方受傷戰士和受難同胞。隨後在行動過程中,他們感到光是一間學校行動起來,力量畢竟有限。因此,李政燿和港大學生會的幹事們決定:聯絡全港大中學校的學生一起起來抗日,一起救災扶危。1937年9月20日,24間學校響應號召,派出學生代表參加在香港大學舉行的會議。會上正式成立了香港學生賑災會,以李政燿爲首,並得到英皇書院學生鍾明、黎民悅,聖保羅女書院黃式好和官立漢文中學石百悅等學生領袖響應。這四位青年領袖過去互不認識,在國家危難之秋,他們滿懷救國壯志走在一起,成爲學賑會成立初期的骨幹人員。

當時就讀於香港大學醫學院的李政燿,其祖父在香港總督府做事,父親是元朗官立學校校長。李政燿幼年讀中文,從史書中認識到中國近百年囯弱民窮,受盡西方列強的欺侮,深感痛心和恥辱,自少孕育了愛國精神。在港大就學期間,李政燿當選成爲學賑會主席。他視港大校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為楷模,誓要隨他的足跡,在香港抗日救國事業中承擔繁重的使命。


學賑會是當年香港抗日救亡團體中較早成立的組織,得到港英政府批准註冊,總部設在香港德輔道中32號四樓。到1937年末,學賑會屬下的中環、灣仔、西環、旺角等港九各地已建立了各段的段委會。

學賑會兒童團也隨之成立。在短短的三個多月内,學賑會已發展成爲涵蓋香港、九龍各處的大、中、小學十萬學員的群衆性團體,發揮了全港學生聯合會的作用。有計劃組織的抗日救國宣傳是學賑會的重要任務之一。學賑會成立後,李政燿與學生領袖鍾明、陳達明、楊德元、雷曉天等先後組織了四個回國服務團,創辦了《學生呼聲》,舉辦抗日戰爭展覽會,舉辦全港學生徵文比賽、讀書會、夏令營、救護班,並以義賣、義演、遊戲等各種形式開展募捐活動,組織全港學生舉行了兩次爲期三天的節食籌款活動。一些學生領袖後來參加了東江縱隊游擊隊,有些還成爲獨當一面的抗日軍政負責人。

1938年冬,廣州被日軍佔領後,廣州嶺南大學被迫遷到香港。在此以前,香港大學與國内大學聯繋甚少,在廣州淪陷後卻毅然向嶺南大學伸出援手,每天下午五點後,給與廣州嶺南大學借用港大校舍,讓嶺南大學師生得以在港復課。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香港大學被日寇封閉,一批外籍教師被關押到集中營,有些香港大學的學生逃難到内地,當時已遷到廣東北部仙人苗的嶺大,也伸出救援之手,收容了好幾位港大學生。香港愛國青年和泛珠三角地區志士互相支持,緊密合作,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愛國英雄。

 

 

 
聯絡我們 | 投稿 |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發表意見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