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抗日勝利六十週年紀念特刊
 


勝利後政局和對抗戰的評論 > 两岸泯恩仇还抗战真貌
http://www7.chinesenewsnet.com/gb/MainNews/Opinion/2005_6_18_14_38_51_212.html


《亚洲周刊》(2005年6月19日)林岗

两岸若能共同纪念浴血奋战打败日本法西斯的胜利,那些牺牲的英灵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中华民族也能向世人证明自己不是历史的怨恨者与失败者,而是胜利者。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我觉得,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来共同纪念浴血奋战打败日本法西斯的胜利。这不仅因为胜利本来就是两岸中国人共同创造的,更重要的是,只有两岸共同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胜利的真义,才能如同莲花出水般地呈现出来。

一九四五年的胜利,本来就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它是中国百年来国运不断衰落而终于走向光明前景的转折点,它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持续的失败、屈辱、被剥夺转而奋斗、救亡,历经无数牺牲而取得的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无愧于他人的骄傲和荣耀的胜利。这胜利对中华民族来说太重要了,如同一个一贯读书不用功、浑浑噩噩过日子的顽皮孩子,突然浪子回头,考试得了个优等,成为迷惘中的一种莫大安慰

回顾自清朝中叶以来,中华民族有太多的苦难记忆,自己写下了太多的耻辱记录。由于各种原因,它一再错过重振的机遇,萎靡不振超过百年。这与民族的伟大文明传统,与古代史上骄人的文治武功根本不相匹配。积贫积弱而苦苦奋斗中的民族太需要安慰,太需要胜利。胜利虽然来得晚了,但毕竟还是到来了。这本来值得好好庆贺,也值得之后好好纪念。一来告慰英灵;二来重新出发,建设国家;三来开创进入世界秩序、认同普世价值的新契机。然而,这一切根本来不及展开,就被历史的尘埃遮蔽了。(众所周知,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的枪声很快就盖过了庆贺胜利的欢笑,硝烟再次弥漫于神州大地,直到四九年国民政府迁台,大陆另立国统,建立新中国。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共同奋斗得来的抗战胜利,虽不至于完全忘却,但其真实和意义难免不遭受曲解。 在大陆,我们都读过毛的一篇编入当时中学课本的短文,取名《桃子该由谁摘?》。毛文笔生动,比喻绝妙,把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说成八年抗战什么事也不做,上山躲懒休养,等待胜利后下山抢摘桃子;他强调抗战胜利的果实是八路军、边区和敌后人民辛勤浇水灌溉得来的。于是,一场共同努力的凯旋就这样被单边化、被省略和被歪曲了。国民政府主导的战略转移,当然就被说成是妥协、投降和逃跑;而国民党领导的顽强抵抗战事,不是轻描淡写就是故意忘却。

在关于抗战的公共记忆里,淞沪抗战知名度稍高一点,至于歼敌数万、值得国人自豪的台儿庄战役、三次长沙会战、缅甸远征军作战等,就知者寥寥。关于抗战,在从教育得到的知识谱系里,最知名的就是「地雷战」、「地道战」,还有就是毙敌一千多的平型关大战。应该承认,关于抗战的这一图像遭高度扭曲,是极不真实的。这种有意识的失缺和单边化的「社会记忆」造成了什么呢?造成了抗战中自豪和胜利的一面被掩盖了,只有苦难的那一面才可以出现在公众意识。(于是,提及抗战,首先想到的是「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烧杀抢夺、奸淫掳掠。当然,想起这一切是对的,但却是不完整的。中华民族在抗战中不仅是被害者,同时也是奋斗者和最终的胜利者。(中国八年抗战的真实图像及其真义,在海峡的这一边遭受遮蔽,可是在海峡的对岸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尴尬。迁到台湾的国民政府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小朝廷」的局面,纵使他们想记住昔日的光荣和骄傲,也由于失去了地理政治空间的依凭而成为遥不可及的事情。抗战的胜利与当下的现实处境的反差,使得历史记忆被驱赶进当事人意识的深处而无法显露出来。(近年台独意识蔓延和「去中国化」运动,也使得抗战胜利成为一个陌生而无关的事物。在公众生活中纪念这一伟大的事件变得不切合实际。关于抗战的历史记忆就像远空中飘浮的薄云,虽不至于飘散得无影无踪,但也找不到落地扎根的土壤。由于历史的变迁,悬浮的「无根的记忆」成了在台湾纪念抗战胜利的宿命。然而,记忆的土壤是有的,它在并不遥远的海峡对岸的大陆。(两岸关系的最近发展提供了一个让抗战这幅历史图景清晰起来、让纪念的真义呈现出来的机遇。在两岸政治敌对、隔绝往来的年代,共同纪念两岸中国人创造的伟大胜利,是难以想像的。如今这种可能性正在逼近我们。两岸能够共同缅怀胜利,那些为胜利而牺牲的英灵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如果这一迟来的纪念得以实现,它将向世人宣示,在变幻莫测的近代世事中,中华民族不是历史的「怨恨者」

和失败者,而是胜利者。■ 林岗,文学博士,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近年着有《罪与文学》(与刘再复合着)、《三醉人谈话录》及专业论文等。


 

 

 
聯絡我們 | 投稿 |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發表意見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