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抗日勝利六十週年紀念特刊
 


勝利後政局和對抗戰的評論 > 抗日戰爭對我國整體發展的影響

以下是王昭明先生接受訪談紀要

問:抗日戰爭對我國整體發展的影響為何?
答:七七抗戰對我國家的影響非常大,可以說是全面的影響。首先,讓我們國家遭受到極大的迫害,經濟瀕於破產。抗戰當只有破壞沒有建設,所以我們常常說,近代史當中,阻礙中國發展的最大外國勢力,就是日本。我們平常講打倒列強主義,最早的指的是英國的八國聯軍,後來就是日本的侵華戰爭。日本侵華目的就是要強佔中國,因為日本認為中國大陸有很多資源未開發,市場也很大。不過,日本沒有想到,中國當時雖是一個落後的國家,但卻也是個大國,而且人口眾多。儘管我們打不過日本,但一路糾纏下來,也能糾纏個七八年。

問:七七抗戰有那些可供後人借鏡?
答:一個國家必須要求自己進步,才會強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有國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聯合國,雖然可以在這些國際組織,申訴別國對我國侵略的事情,但實際上都沒有用,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力量,要想要靠別人來幫助和支撐,都是靠不住的。日本在民國二十年佔領中國東北,我們到國際聯盟去申訴,東北還是由日本占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我方勝利,日本才總算把東北、臺灣還給我們。由此可知,唯有自己的國家強盛才靠得住,靠著別人來撐腰是靠不住的,因為世界上很多國家嘴巴上講國際公義、國際道德,實際上卻是國家利益高於國際利益,美國今日談臺灣問題,所考慮靠的也一定是美國的利益。

問:抗戰期間,我國的經濟發展情況?

答:由於戰爭關係,我國經濟受到摧殘,僅有的產業一農業也嚴重受創,中國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是靠農業維生,有很多農村的人口被徵調去當兵,造成農村的勞動力不足。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施肥、灌溉,以及病蟲害的防治,這一整套的農業生產技術都沒有人做,農業生產也就不足,農村的生產下降的很厲害,絕大部分人的生活發生困難。

再加上,因為戰爭的關係,交通建設也都沒有做,這一省糧食或許多,就算是隔壁省缺糧,也沒辦法運過去,造成很缺糧的地區相當悲慘,餓死的人很多,現今在臺灣要談餓死的問題,大家都感到很奇怪,但那時候的確有很多人餓死。

至於工業,因戰爭也沒了。工業需要資金和技術,在臺灣我們鼓勵儲蓄提升,國民儲蓄逐年增加,國民只要有錢,就能把多餘的錢用在投資方面,這是基本的道理。那時在中國大陸,國民吃飯都吃不飽了,還談什麼儲蓄,更不可能有錢投資,也沒有投資的知識,所以工業是非常落後。

工業落後就要靠政府來救工業,那時,在中國大陸的經濟結構中,公營事業占絕大比重,由政府來辨各種工廠,民間的投資力量非常小,只有少数地方,像上诲,靠著外人投資的關係,民間的投資扮演一定的角色。

抗戰期間,政府一邊要跟共產黨打仗,一邊又要生產,農業生產不能增加,工業生產則缺乏投資,整個國家的經濟當然越來越壞。政府沒有稅收可收,只有大量印製鈔票,其結果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因此,當時中國大陸可以說是經濟崩潰,這個狀況一直到民國三十八年,我們遷到臺灣才開始緩慢改變‧

問:抗戰勝利後,臺灣經濟發展情況為何?政府又有那些政策?

答:到了臺灣,我們看到當時的情形,農村破產、沒有工業,臺灣所需的東西都要到外面去買進來。然而,買外國的東西卻不能拿臺幣去買,必須拿外匯去買。但是,手上那裡有外匯,外匯又從何處得來呢?好在國民黨從大陸運來了幾百萬兩的黃金到臺灣來,用很少的外匯來維持,去買東西‧

政府要改善經濟,第一個步驟是什麼呢?當時,臺灣農業的比重是非常高的,超過一半以上是靠農業支持。所以,把農業、農村安定下來,至少就有一大批的人可以安定下來了。政府就開始研究農業安定的方法,認為臺灣農業為什麼未有起色,原因是很多的農地都是歸地主所有,農民一年到頭辛苦種田,到了收成的時候,他所分到的收穫物卻不到一半,其他都是被地主拿走。

政府的農村改革,分為好幾個步驟:第一步就是三七五減租,由於地主不勞而獲,坐享一半以上的收穫物很不合理,政府因而規定農民至少要分到干分之六百二十五,讓農民收入高一點,才能改善他們的改善。第二步就是實施耕者有其田,由於地主不種田,坐享其成,政府要地主把田賣給農民,但農民沒有錢買地,就由政府替他們墊錢。所以,政府一方面發行債券給地主,另方面將接收日本時代的四個大公司一水利公司,造紙公司、農業公司,工礦公司的股票給地主,使地主土地能賣給佃農,佃農分十年,每年繳米還政府。十年後,所有的佃農都變成自耕農,除了繳國家稅收之外,每年土地生產的東西,百分之百是歸他所有。

地主拿了股票後,政府引導把錢錢投資工業,從農業的改革隨之進展到工業的改革。那時,又發生一個問題,公營事業占了多數,開始討論該由誰辦工業。不同國家有不同爭論,在資本社會國家,美、日等國都是以民間為主,在社會國家中,蘇聯,中共都是以公營事業為主。那時,我們的公營事業是靠政府作為後盾忽,會忽略生產力提升的問題,正好美國因韓戰的關係,耐恢復對臺灣的經濟援助。美援要幫助農村改革、發展工業,但卻是有條件的,就是要以民營為主,政府就討論到底該公營還是民營?當時決定主張民營的人占優勢,後來一步步鼓勵民間企業的興起,到今天臺灣民間企業占了絕大多數,就是政策上的選擇。。

問:抗戰勝利後,我國經濟未能復甦,其原因為何?

答:抗戰勝利後,我國經濟未能恢復的原因:第一就是內戰,國內不安定,所有的經費和資源都運用去戰爭,沒有資源用於建設。第二,執政者因為多年的苦戰後,一旦戰爭結束,就不免產生貪污和腐化,所以老百姓很唾棄這些人。第三,外國的援助,不過政府不努力,別人也就不願意給援助。

記得撥遷來臺初期,政府向國外的金融機構去借錢,都被列為拒絕往來戶,別人指我們在中國大陸借的錢未還,現在也不可能再借。到臺灣以後,過了幾年了,借了一些錢,特別是臺電,在美國的銀行借的錢,都按時還債,債信良好,才慢慢恢復國外對臺灣的信心。

問:抗戰期間的經濟作為,特別是政府扮演的角色,對臺灣經濟發展有何啟示?

答:很多人醉心於資本主義,認為最好的政府是干預最少的政府。問題是,這句話在一個非常落後的國家,是不完全適用,政府應扮演一個很積極的角色,因民間的知識落後、民間的資金缺乏,民間的技術也都沒有。在這種情勢下,要做經濟建設,政府自然而然地要負起帶頭的作用,但是,政府必須要了解,政府的責任是帶頭,把經濟建設起來後,就不應在那裡面來經營管理,要慢曖的開放出去。

臺灣在一九五O年代到一九七O年代,經濟快速的發展起來,人民生活也改善。這段時間,政府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也被全世界認為是成功的範例,但這不表示說,政府要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因為當時人才都在政府裏面,現在人才則在社會上,所以時至今日,政府扮演的角色也就要不同了。現今的政府,只要建立一個公平的環境,讓大家可以公平競爭和發展就好,而不是由政府來替我們發展。現在時代不同了,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也要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轉變。

問:我國與日本戰後經貿關係密切,我國一直無法擺脫依賴日本的結構,致使每年對日入超,該如何改善?

答:有些人看到經濟依賴,是從政治面來考慮這個問題。過去,臺灣缺少資源,像油、鐵等都沒有,就算是有一些土地來種田,但天然資源也是非常少,山坡地占了三分之二,平地很少。另外,臺灣人口也不多,市場很小,所以臺灣不大容易支持一個大規模工業的存在。在這種情形之下,早期依賴外國就很重要了,其中以日本最近,又是工業國家,臺灣自然而然地買日本的東西就多了,對日本的依賴很深,但這種晴況,隨著時間的推栘而,陸續改變。

不過,儘管有所改變,由於我們科技相對地比日本落後,自己也不大做研發的工作,所需的零件、組件、配件都要向國外買,臺灣就變成一個很大的裝配工業而已。

我們把別國的東西在臺灣組裝再賣出去,又因為臺灣的品牌名氣不大,不但買別人的配件組裝,連商標都要用日本的大廠家來做商標,依賴自然而然地很深。前後大約花了三十年,慢慢國內也學會了研發,我們自己做配件、組件工業也慢慢提升了,向外國買東西也就慢慢減少,改成去買原料來做了,這就是產業結構的轉變。

過去我們一直依賴日本、美國,現在依賴對象則是慢慢轉移到中國大陸。很多政治人物都是以政治觀點來看中國大陸和臺灣的關係,不過,以經濟觀點來看,今後兩岸往來的更多,因為不往來,我們就吃虧了。像是雙邊貿易協定,中國大陸現在跟十個國家訂定,五年以後我們不參加的話,我們東西賣給別國就要繳關稅,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之間就不需要繳關稅,如此一來,我們就吃虧了。所以,我們必須加入這個計劃,不加入就會被邊緣化,臺灣被邊緣化,經濟就沒有競爭力。

未來,我們經濟必須跟政治分開,必須進入區域經濟區去維持臺灣經濟的前景,否則臺灣的經濟會遭遇到很大的困難。


 

 

 
聯絡我們 | 投稿 |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發表意見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