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抗日勝利六十週年紀念特刊
 


認識中國 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

(擇錄自 胡鞍鋼:中國新發展觀 浙江人民出版社)

目前中國的發展為世界所矚目。一方面中國發展之迅速令全世界人驚異,被稱爲“中國奇跡”或“現代中國之崛起”;另一方面有些人也質疑中國能否持續發展。在未來的十年中,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發展瓶頸或說潛在的阻礙因素是什麽?如果這些因素出現(單獨或同時出現),會對中國的整體經濟表現造成多大的影響?

1. 美國蘭德公司的研究

美國蘭德公司(RAND)《中國發展的瓶頸因素》(2003)系統地討論料上述問題。在該研究中,他們主要集中討論那些可能會嚴重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即那些可能使得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保持十年之久的兩位數經濟增長率,以及90年代和本世紀初期保持了十多年的高經濟增長率下降的因素。作者主要從八個方面來考察中國經濟發展中可能成爲發展瓶頸的因素。對每一個方面都通過各種統計方法、模型和推斷,為它們設定了未來十年中將對中國經濟增長率影響的程度“底綫”。他們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在於這些問題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是否會進一步惡化、會如何惡化將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以下使他們針對八個發展瓶頸影響底綫做出的主要結論和推測:

(1) 失業、貧窮和社會不穩定
中國的顯性失業和隱性失業人口之和已經達到總勞動力的23%,有將近1.7億。上世紀80年代人口的大幅增長、企業減員增效改革等等原因導致當前和未來幾年失業人口的增加。而中國為履行加入WTO承諾所作出的種種努力也將增加更多的失業。鄉村貧窮已經導致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以及勞動力遷移,而這些現象將進一步增加城市中的失業人口,並造成社會不穩定。上述這些發展瓶頸的惡化將導致低勞動生産率、低儲蓄率,使資本結構下降,是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年增長率下降0.3-0.8個百分點。
(2) 腐敗的經濟影響
為了計算和衡量中國的腐敗程度,並將其與中國經濟表現聯係起來,他們使用了兩套衡量腐敗程度的指標體系,並參照年經濟增長率不同國家對應的指標情況。如果中國的腐敗程度有所加重,中國經濟增長的各個指標將下降。這一發展瓶頸的變化對中國經濟年增長率的影響是0.5個百分點。
(3) 艾滋病和其他傳染性疾病
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和其他國際組織的估計,中國艾滋病患者已經達到60萬到130萬,而且感染人群正以20%-30%的年增長率迅速增加。近來一些研究機構做了許多背景研究以分析這些疾病的進一步傳播帶來的影響,包括治療成本、疾病對勞動力生産率和單位資本產出的影響等等。該因素影響的“底綫”是針對一般情況而非最糟糕的情況作出的,但是結論還是觸目驚心:在21世紀20年代中國每年死于艾滋病的人達到170萬到270萬,在2020年將會有2000萬艾滋病患者。這些因素將是中國GDP的年增長率在2002-2015年下降1.8-2.2個百分點。
(4) 水資源和污染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為水資源的地區分佈不均問題所困擾。華北平原擁有中國1/3的人口,也創造了全國1/3的GDP,但是只擁有全國7.5%的水資源。華北的地表水資源已經基本上枯竭,而工業污染又進一步惡化料水資源短缺的狀況。但是,與此相對的是,南方的水資源卻大大過剩,甚至有時導致嚴重的洪澇災害。中國的政策制定者總是在如下的困境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是啓動耗資巨大的南水北調工程,還是着中於水資源的保護和再循環工程?或者兩者並重?在這個政策制定過程中,來自與之有闗的各個省市的政治利益的考慮使得這個政策的出臺更爲複雜。在最壞的情況下,水資源問題對中國未來十年GDP年經濟增長率的影響達到1.5-1.9個百分點。
(5) 能源消耗和價格
中國經濟搞增長的可持續性所面臨的另外一個風險是石油和天然氣供應情況。在這個問題也將隨炤世界能源價格升高而變得更爲突出。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石油出口國地位已經發生改變,現在,國際市場能源價格變化將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内繼續成爲主要的風險來源。
為了分析這一潛在的發展瓶頸,該項研究建立未來十年(2005-2015)中全球石油供給縮減25%的樂觀估計基礎上,並進行多種情況的情景分析。他們選擇適中的變化情況作爲該瓶頸因素的影響底綫。他們認爲,從2005-2015年,這一因素將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1.2-1.4個百分點的影響。
(6) 不完善的金融體系和國有企業
中國國有金融機構是非常不完善的,國有四大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突出表明了這一點。由於國有銀行向國有企業貸款還在不斷增加,不良貸款問題也隨之日益嚴重。這些年來,不良貸款佔GDP的比重變化很大,從9%到60%,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比例仍處於上升中。
不完善的金融體系這個發展瓶頸使得中國經濟經歷各種各樣的情況,包括國有銀行的收縮、大規模資本的外逃、儲蓄率的大幅下降及資本結構的惡化。金融危機和信用擠兌將使全要素生産率下降0.3個百分點,同時伴隨着資本和勞動力增長率的下降,最終導致GDP的年增長率下降0.5-1.0個百分點.
(7) 外商直接投資的可能減縮
外商直接投資(FDI)已經對中國的經濟增長起到重要的作用,並且直接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FDI將在未來幾年中持續高速增長,但是並非沒有導致FDI大復縮減的因素存在。這些因素可以分爲内部發展因素和外部發展因素。其中内部發展因素包括國内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人民幣局部可兌換帶來的成本及中國兌現WTO條款規定内容的速率和效率等等,而外部因素則主要是東亞、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地區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帶來的競爭。和過去相比,中國的FDI前景更加依賴中國的危機處理能力和投資稅後收入情況。基於非常嚴格的假設,並在三種可行但是不十分精確的方法計算下,他們發現,如果流入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每年減小100億美元,中國的年均GPD增長率將相應減少0.6-1.6個百分點。
(8) 臺灣問題和其他政治衝突
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之間摩擦也導致各種衝突和危機。毋庸置疑,這些衝突和危機將有可能使得中國大陸和臺灣之間的摩擦進一步加劇。
該項研究中加定了如下的情景:面對臺灣地區方面不斷升級的挑釁,中國大陸作出了反應,而這種反應又遭到了一定的阻礙實力的反對。所有這些將給中國大陸的股市、匯率以及用於軍事支出方面的資源分配帶來一定的影響,導致減緩勞動力生産率和全要素生産率的增長。據保守估計,這些將使得中國大陸的年經濟增長率下降1.0-1.3个百分點。表1總結了上述幾種因素在單獨發生的時候,對中國經濟真實增長率的影響。

表1 美國蘭德公司:瓶頸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2005-2015年)

發展瓶頸因素

單獨發生時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 %/ 年)

失業、貧窮和社會不穩定

0.3-0.8

腐敗的經濟影響

0.5

艾滋病和其他傳染性疾病

1.8-2.2

水資源和污染

1.5-1.9

能源消耗和價格

1.2-1.4

不完善的金融體系和國有企業

0.5-1.0

外商直接投資的可能縮減

0.6-1.6

臺灣問題和其他政治衝突

1.0-1.3

這些影響因素一個都不發生的可能性是沒有的,全部發生的可能性也很小。如果他們全部都發生,蔣是中國的年經濟增長率減小7.4-10.7%,即中國的經濟將呈現負增長。所幸的是,這種可能性非常小。但是幾個因素同時發生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所帶來的效果很難準確估計,因爲這些因素彼此之間並非是互相獨立的,一種或幾種因素的發生將極大地提高其它因素發生的可能性。正是因爲各個因素之間有這種相互依存性,這些因素有一個發生,就很容易引致其它因素的發生。
表2表明料討論的集中發展瓶頸因素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表2 各個發展瓶頸之間的相互依存性

 

失業、貧窮和社會不穩定

腐敗的經濟影響

艾滋病和其他傳染性疾病

水資源和污染

能源消耗和價格

不完善的金融體系和國有企業

外商直接投資的可能縮減

臺灣問題和其他政治衝突

失業、貧窮和社會不穩定

 

+

+

+

+

+

 

腐敗的經濟影響

+

 

 

 

 

+

+

 

艾滋病和其他傳染性疾病

+

 

 

+

+

 

 

 

水資源和污染

+

 

+

 

+

 

 

 

能源消耗和價格

+

 

 

 

 

 

 

 

不完善的金融體系和國有企業

+

+

+

 

 

 

+

+

外商直接投資的可能縮減

+

+

+

 

 

+

 

+

臺灣問題和其他政治衝突

 

 

 

 

 

 

 

 

注:+ 號表明竪排的瓶頸因素將導致橫排因素的發生


2. 世界銀行的評論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令人觸目的成就是保持了近兩位數的增長率和使得幾億人口脫離絕對貧困。事實上,中國在過去20年對全球扶貧事業的貢獻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据世界銀行估計,1987-1998年全世界的貧困人口減小了800萬,而中國以外的貧困人口卻增加了8200萬。除了收入增長外,中國20年來進行的市場改革不僅為城鄉經濟注入了巨大活力,也帶來了人類發展指標的顯著改善。据官方估計,成人文盲率降低了一半以上,從1978年37%降至1999年的17%,而作爲健康指標的嬰兒死亡率也從1987年的41‰降至1999年的30‰。

儘管取得了許多成就,但中國仍面臨着巨大挑戰。中國還有2億多人口每天的生活費不足1美元,其中許多人生活在西部和内陸省區偏遠且資源匱乏的地區,往往缺乏清潔飲用水、可耕地和適當的衛生和教育服務。此外,中國經濟要進一步發展也面臨更多困難,原因是許多錯綜複雜的體制問題有待解決,如金融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改革成功與否將對中國長期增長與繁榮起決定性的作用。中國的環保工作取得遼顯著成效,例如減小了工業廢氣廢水排放,制止了對森林亂砍亂伐,但是要消除20年高速發展對農村自然資源基礎和城市環境帶來的嚴重後果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此外,中國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地區閒的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城市也出現了弱勢人群。儘管收入差距擴大,尤其是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在發展中屢見不鮮,但導致不平衡現象長期存在的因素會形成社會壓力,因此必須予以關注,以實現社會公義。

2003年9月9日世界銀行發表了《中國國家經濟報告:推動公平經濟增長》,充分肯定了中國在減小貧困方面取得的成績。根據國際貧窮綫(即每人每日支出不足1美元),中國貧困人口從1981年的4.9億人下降到1999年的9800萬人,到2002年又下降到8800萬人,貧困人口比例由1981年的49%下降為1998年的7.8%,2002年又下降為6.9%。與此同時,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明顯擴大,上世紀80年代初期基尼係數約為0.28,90年代初約為0.38,1999年為0.437。從形成收入差距的因素來看,主要原因是城鄉差距所致;其次城市内部收入差距,這是由於90年代後期,城市出現大量下崗分流人員;再其次是農村内部差距,由於90年代後期全國農產品價格持續下降,農業比重較高的省份農民的農業收入緩增或者下降;最後是省際閒的收入差距。

 

 

 
聯絡我們 | 投稿 |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發表意見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