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抗日勝利六十週年紀念特刊
 


認識中國 > 認識我中國

(選自瞭望新聞周刊 2004年1月)

據説蘇格拉底臨死前給自己寫好的墓誌銘是:認識你自己。以後這句話就可在他的墓碑上,並流傳下來成了名言。不知蘇格拉底感到因爲認識了自己,才大智大慧,成了聖賢而留下這句話來啓迪後人,還是感到因爲沒有認識自己而留下很多遺憾,在對自己的一生作了總結和反思後留下這句話來警示後人。總之,這句寓意深刻的話,被後來的許許多多人思索着:要戰勝自己,發展自己,首先要認識你自己自己。

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家庭、社會、國家也是這樣。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歷來都把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聯係在一起,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也。一個人要設計自己,發展自己,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一個國家要規劃自己的發展,也要首先認識自己的國情,從自己的國情出發法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就生活在自己的國度裏,對自己的國情還不了解嗎?我們說,即使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的人,對這個地方的情況可以説是既了解又不了解。一是我們往往為具體事物所迷惑,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且常常是當局者迷。何況,我們中國有這麽大。而且即使是當時有一定的了解,但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變化了的情況我們並不了解。所以,“認識你自己”這句名言之所以流傳千古而不衰,是因爲它揭示了一個不朽的真理。我們要發展自己,必須不斷地“認識你自己”,要發展我們的國家,就必須經常的“認識我中國”。

認識中國,首先要認識到中國有十三億人口

有十三億人口,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十三億人口意味着什麽?意味着中國是世界的一個人口大國,中國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接近兩個歐洲,是美國的六倍。中國一年要消耗四千五百億公斤的糧食。中國每年新增人口超過一千萬,中國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業的達到二千多萬人。正如溫家寳總理所說的那樣,十三億人意味着,那麽小的問題,乘成了十三億就成了很大的問題;多麽多的財富,除了十三億就成了微不足道的一點兒。

十三億人口還意味着從總量來看中國是資源大國,但按人口平均,中國則是資源小國。中國人均土地面積近12畝,為世界均量的29%。中國GPD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卻排到第一百三十八位。中國山地丘陵佔三分之二;半乾旱、乾旱地區約佔國土的二分一。東半部半濕潤、濕潤地區集中了90%以上的人口,每平方公里225人,特別是沿海和平原地區,生存空間狹小。各類資源的人均量是:人均耕地1.65畝,僅是世界平均數的三分之一;人均草地5畝,為世界平均的二分之一;人均森林面積1.5畝,為世界水平的六分之一;人均森林儲備量為世界平均數的12.2%;人均水資源是2300多立方米,為世界平均數的四分之一;人均可開發的水力資源裝機0.31千瓦,所佔比重最大,也僅為世界平均數的四分之三;人均礦產儲量總值一萬美元左右,至於各類礦產資源如果按十三億人口平均,絕大部分均低於世界人均佔有量。人均佔有資源少是中國資源的一大劣勢,一個國家居民消費水平和生活方式在很大水平上取決於該國的人均自然資源的佔有量或消費量,中國人口仍將持續增長,人均佔有資源量還將繼續降低,這是難以改改變的事實,表明中國人口對資源的壓力過大。

中國資源相對緊缺,特別是決定國計民生的耕地人均量過少而淡水供應不足,成爲約束性的兩大稀缺資源。至本世紀二十到三十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十五億,那是人均耕地將下降到1.2畝以下,人均佔有淡水資源也將降到1800立方米,資源供應形勢將越來越嚴重。人口多,耕地少,供水不足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認識中國,就要認識到中國有九億農民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佔80%,約為九億。由於歷史原因,中國農村相對于城市而言,經濟文化比較落後,城鄉差距較大,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因此,中國發展的關鍵在農村。如果農村發展不起來,佔中國人口80%的農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就不能說中國發展起來了。而且,中國人口的增長也主要是在農村。現在,農村有4億左右富餘勞動力。要富裕農民。就必須減少農民。

這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一條經驗。如果龐大的農村人口數量減不下來,農村就很難發展起來,2000-2002年三年農民收入增量中有47.8%來自出外打工。目前,跨地區流動的農民約有一億人。如何更好地解決農村人口、特別是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是農村工作的當務之急。

認識中國,就要認識到中國還有三千萬貧困人口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消滅大面積的、普遍貧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本要求。我國的反貧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到2000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與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全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3000萬左右。我國衡量貧困人口的標準有兩個,一時解決溫飽的特困人口標準,即按2000年價格計算的625元/人年,這個標準下的特困人口2000年為3000万人左右。二是按世界銀行制定的國際貧困標準為人均1天1美元,按照購買力水平价測算,我國低收入標准為865元/年。農民人均收入在625元至865元這個收入段,平均每增加1元,貧困人口增加26万左右;如增加100元,貧困人口增加2600萬;軟865元作爲貧困標準,就增加貧困人口6200萬。那樣,這個標準下的低收入人口將為9000萬以上。另外,我們還有6000萬需要社會幫助的殘疾人口,還有2300萬領取社會最低保障金的城鎮人口。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多加關愛並努力解決的問題。

認識中國,就要認識到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中國國土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中國主要資源的總量均居世界前列。總耕地約20億畝,佔世界的6.8%,居世界第三位。森林面積19億畝,居世界第5位。草地面積約60億畝,居世界第二位。河川逕流量2.7万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可開發的水力資源3.7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礦產資源總值,居世界第三位。中國主要源的縂豐富度與世界各國比較,僅次於俄羅斯與美國,位居世界第三位,堪稱資源大國。這個概念基本上符合社會公衆的一般認識: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種類齊全是中國資源的優勢。一個國家的人口與經濟發展的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國的自然資源總量,目前除日本等少數國家外,世界上經濟大國都是資源大國。自然資源總量高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方面。

認識中國,就要熟悉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既古老又年輕的國家。世界上文明發達的國家,如古埃及、古巴比倫,一個在尼羅河流域,一個在兩河流域(底格理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國與印度發展較遲。公元前21世紀,中國建立了夏王朝。從此開始,中國的文明未曾中斷過。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次的艱難險阻,靠自己的力量闖過來了;也走過不少彎路,靠自己的力量糾正過來了。建立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得力於中國幾千年形成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才可以建立成獨立的根據地,得以生存壯大。歷史不會停止。過去我們的島國小農經濟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我們革命打天下,沾了小農經濟之光。現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小農意識、小農思想反倒成了前進的阻力,如目光狹隘、只看近期效益,無遠大理想,從思想方法上重視直接經驗,不重視文化知識,等等。

從全世界範圍來説,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制度完備,持續的時間最長,封建文化最輝煌。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社會是發展的,封建主義必然被更先進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代替。我們不能陶醉于過去輝煌歷史。如果不突破小農經濟帶來的束縛,很難繼續前進。世界各國都在前進,不進則退,我們將無法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優勢,在於自古以來造就了特有的、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氣質,其集中表現為“厚德載物”、“大象無形”的胸襟和氣概。在幾千年的實踐中,這種“厚德載物”、“大象無形”的文化,作爲一種無形的精神底藴和活力資源,被自覺不自覺地保持和發揚起來,成爲中華民族不斷成長壯大、歷經無數劫難而不衰敗潰散,並能夠取得成功和輝煌的一個重要條件。而透過歷史的現實細觀我們傳統文化的劣勢所在,其最大一點,則與“厚德載物”、“大象無形”剛好相反,是一種比較片面、狹隘、越來越自我封閉的文化傾向,這就是多年來以“克己復禮”為導向的“道德文章主義”,這種道德上崇古復舊的傾向,一旦佔據主導地位,我們就得重新喪失自己文化的優勢。

認識中國,就要意識到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

中國現在有56個民族,漢族人數佔絕大多數。放在五千年的時間來考察,五千年來,中華民族是從衆多分散、衆多部落逐漸融合成現在的狀況的。夏朝開始,禹會諸侯於會稽,有三千個部落領袖。古人用“三”字表示數目衆多,並不是2999加1的三千。武王伐紂大會諸侯於孟津,傳說有八百,比三千少了。周王朝建立,分封家族、功臣建立國家,有記錄的幾十個,連同各地的分散部落也有幾百。到了戰國,剩下七個大國。秦統一七國變成一個。總的趨勢,是國家從多到少,不同民族分別屬於國家新政區域之内。在中國歷史上,國與國、民族與民族,平等的交流靠經濟、通婚。戰爭也是一種方法(戰爭造成人口遷移,戰俘安排等)。有時民族矛盾佔主導地位,如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初期(即從三世紀到四五世紀)。有時政權矛盾佔主導地位,如南北朝後期,南北朝的對立,主要是政權對立。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體的文明古國,雖然出現過多次分裂的局面,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像中國這樣幾千年維持統一的大國,在世界歷史上極爲罕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有著強烈的民族凝聚和國家統一思想。

從秦漢以來,我們是多民族的統一大國,這是我們的國情。世界上許多國家民族矛盾處理得不好,造成戰亂。我們的民族關係,由於長期融合、共存共進的經驗,算是處理得最好的。由於多民族文化長期共同融合、交流,形成的中華文化,共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各族人民凝聚起來。這是一份無可比擬的珍貴遺產。我們是從反面來看,更能看得更清楚,一切敵對勢力進行反華活動,都是從破壞我們的民族統一著手,有的挑撥民族關係,破壞民族團結,有的破壞國家的統一,企圖肢解我們的國家。如何看待“多民族的統一大國” 的態度就是考驗朋友的試金石。

認識中國,就要看到中國發展的不平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由於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和種種歷史的原因,中國的發展很不平衡。地區閒不平衡,東中西部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差距很大;城鄉不平衡,一些城市、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的城市發展很快,而農村發展相對很慢,就其是中西部的農村發展更慢;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GDP的增長很快,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尤其是農村的社會事業,問題更加突出。從地區來看,西部地區國土面積佔全國的71%左右,人口佔全國人口的28.6%,國内生産總值佔全國國内生産總值的17.1%。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由於東部地區充分利用較好的經濟基礎和區域優勢,加上國家政策上的一些支持,比中西部地區發展得更快一些。地區差距拉大、發展不協調的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全國人均國内生産總值達到854美元,西部地區只有525美元。從城市化水平來看,1999年東部地區為34%,中部地區為30.7%,西部地區只有23.5%。從消費水平來看,東部地區人均社會零售總額為3786元,中部地區為2000元,西部地區僅有1482元。目前3000萬左右沒有脫貧的農貧困人口,80%左右分佈在中西部地區。全國592個貧困縣,西部就有307個。西部12省區市中有9個收不抵支,大多數民族地區靠國家財政補貼過日子。而且不少地區,連工資也保證不了,寅吃卯糧,拖欠工資現象非常普遍。西部地區適齡兒童入學率、人均預期壽命等指標大大落後于東部地區。据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統計,西部地區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數,佔在業人口比重達高達39.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1個百分點。上述這些問題,不僅制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而且成爲制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順利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要因素。從國際經驗看,國土面積較大的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開發,可以擴大經濟發展空間,開拓更廣闊的市場、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有效地增強綜合國力。

認識中國,就要看到中國在24年内GPD以年均9.4%速率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發展。國内生産總值從1978年的3624億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4萬億美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增長率為9.4%,超出世界同期平均增長率6.1%;從1989年至2002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内外經濟環境,中國經濟仍然保持快速發展,年平均增長速度仍達到9.3%,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高6.1個百分比,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我們由過去沒有高速公路到現在有超過25000公里的高速公路;電話機超過5億門,一個月增加500萬門;互聯網用戶達7800萬。經濟上的快速增長縮小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與1989年相比,2002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有世界第八位躍居第六位,超過了加拿大和意大利,僅次於於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與前五位的差距也明顯縮小。1989年我國GPD金分別相當於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8.2%、15.1%、37.9%、53.3%和45.6%。2003年除與美國、日本差距仍較大外,已分別相當於德國、英國和法國的63%、81%和89%。2003年還有一件值得慶祝的事,就是我們的載人飛船上天了,這也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標誌。

中國的發展令世界矚目,中國之所以能如此長盛不衰度發展20多年,主要得益於這些年來我們堅持從自己的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我們不照搬照抄,崇洋媚外,而是把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同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我們不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敢于糾正自己的錯誤,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不好高騖遠,盲目求快,而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發展自己。20年前,當我們擡頭仰望“亞洲四小龍”時,曾羡慕不已,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已經趕上它們了。雖然,我們今天的經濟實力還趕不上美國,但我們增長速度比美國快;我們今天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歐洲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我們的潛力還很大。認識國情,就是要認識我們的潛力,把我們的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認識國情,就是要看到我們的不邁,邁起步幹利國利民的東西,學習不足的東西,努力發展我們自己。


 

 

 
聯絡我們 | 投稿 |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發表意見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