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抗日勝利六十週年紀念特刊
 


認識日本 > 戰後日本的崛起
資料整理区仕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 日本經歷經濟恢復和改革。從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七六年 , 在這廿年中 , 日本經濟平均增長率近10 % , 從一個貧弱的戰敗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廿世紀五十年代 , 日本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 國民生產總值 , 一九六六年超過法國 , 六七年過英國 , 六八年過聯邦德國 , 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位世界經濟大國。歐美用了二百年達成的水平 , 日本只用了三, 四十年產生此成就。此時日本經濟被稱為 ‘高經濟成長 ’ , 原因是什麼呢 ? 美國佔領政策的改變是首要因素 ,

隨著美蘇對立的激烈化 , 美國希望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一份子的日本 , 其經濟能夠有所成長。正因如此 , 美國支持日本的獨立 , 不惜在經濟 , 技術上支援 , 使日本經濟達成復甦。以國民所得收入增長速度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比較 , 一九六零至七一年 (十一年)的增長 , 日本為 507 % , 西德 295 % , 法國 241 % , 美國 204 % , 英國 188 % , 日本的速度顯然遙遙領先。惟當一九五八年日本國民總收只是美國的 7 % , 英國的 51 % , 西德的 60 % , 法國的 70 %。

日本是亞洲唯一有經濟力躋身於世界七強的國家 , 但二戰後當時日本人均 GDP與解放時的中國大致相同 ; 半世紀後的今天 , 中國人均GDP 是日本的1/30。用日本近廿年 (至一九七三年) 發展與中國 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後廿年比較 , 日本人均GDP達四千多美元 , 中國在二零零一年人均GDP 還不到一千美元。

戰敗後 , 日本按照美軍所允許的並由美國控制的發展軌道行進。美國提供軍事保護 , 日本節省了大量軍費開支。美國提供經濟技術援助和巨大的市場 , 美元的大力支持。雖然在美軍的佔領下 , 在相當程度喪失主權的情況下 , 美國把日本當作揭制中蘇的堡壘 , 在東西方的冷戰時期中 , 日本能作為美國圍堵中國共產主義的擴張 , 所以美國扶持日本 , 令日本能專心致力發展經濟。冷戰時期美國的主要假想敵是蘇聯 , 但蘇聯已經瓦解 ; 中國已變成典型重商主義社會型態 , 八十年代起開始改革開放 , 在廿世紀末中國在經濟 , 商務領域呈現非共產主義模式的體制 , 美國是再没有理由強化與日本的軍事合作 , 維護所謂的亞太和平。

日本與美國一同平衡亞太的勢力 , 透過與美國的戰略合作 , 重新恢復完整的結構性軍事建設。除了具備軍隊外 , 日本要成為軍事大國 , 必需發展軍事工具的潛能 , 戰爭意志 , 國家綜合實力等等因素。軍事武器是高度專事性的科技 , 具備研發或生產高科技武器的國家不多。在軍事工業實力方面 , 日本没有獨立體系的軍工企業 , 不能自製全方位的武器裝備 , 就無法成為軍事強國。

日本在美國劃定的和平發展經濟的跑道上 , 心無二意地邁進新的步伐。日本是具備適合方於集團行動的村落文化 , 在戰敗的恥辱內轉化為團結奮鬥 , 要找到民族的價值和榮譽。日本民族具有強烈的團結上進心 , 羣體觀念強韌。日本的社會長期並非以個人為本位 , 而是個人生活在各種集團之中 , 因而形成日本人的集團習性 , 集團意識特強。個人的完整性 , 是要在團體中展現。

日本的成成功除了準確的利用外國技術外 , 日本的勤勉 , 對企業的投資欲 , 也是主要因素。日本的勞工界以忘我的精神 , 低工資 , 長工作 , 没有個人要求 , 默默地苦幹。擁有嚴密協調的集團配合 , 契而不捨的工匠精神 , 虛心地求學引進技術。

日本的企業家 , 致力於近代產業的培養 , 積極引進技術 , 建立適應工廠制度 , 有著大量勞工 , 支援生產活動的金融 , 流通機構或社會的間接資本的整備等。工業基礎的技術進步 , 使勞動生產性提高 , 降低輸出成本 (較世界其他國家低) , 擴大輸出勞力宏集商品。

日本是利用先進國 ( 美 , 英 , 德) 的技術累積而急速的成長 ; 日本農業技術水準高所累積資本投資在工業 , 產業的發達可擴大國內市場 , 工廠遂有大量吸收生產的能力。戰後日本國內有高資本的收益率 , 高儲蓄率 , 政府低利率政策 , 促成民間投資急速增加。急速的資本產生設備的近代化與急升生產 , 因而增加輸出。軍事支出大幅減少 , 政府可轉向高產業生產力的領域 , 革新技術。

一九七零年初期 , 日本經濟轉型 , 經濟成長率顯著降低。八十年代中葉 , 經濟成長率不理想 , 原因是技術革新的世界性停滯 , 先進國家與日本之間的技術 , 差異大幅度縮小 , 引進技術的機會減少 , 石油價格的暴漲 , 招致重化學工業的轉變 , 勞工不足問題之加深。

日本可以做到世界第一的技術大國與出口大國 , 因為美國對日本的技術支援 , 並且積極進口日本產品 , 美國消費力量功勞是不可枺殺的。日本又向歐美國家學習高度之工業技術 , 生產出超越歐美品質之高級工業產品 。况且日本的教育水準高 , 能確保高品質勞動力 , 它高儲蓄率使企業得以透過金融機構 , 得到大量資金 , 對經濟成成長肯定有所助益。日本政府和企業為了達到領導群倫的目標而共同協力。

戰後日本發現工業不發達的主要原因在於機械工業的落後 , 因此趁韓戰爆發 , 進行機器的汰舊換新。此外在民生工業方面 , 由於石油 , 煤炭等天然資源之缺乏 , 有賴國外輸入 , 遂積極地從事運輸技術開發 , 促成造船工業的蓬勃發展。

自一九六零年代起 , 日本擬定十年科技發展計劃法案 , 以電子工業 , 著重技術改革與研究開發 , 為了克服石油危機 , 在能源科技發展方面 , 獲得成果如煉鋼業 , 省油汔汽車等 , 亦加強對自動化生產的研究。至此 , 日本開始提倡技術立國 , 採取以技巧換取資源的政策 , 體驗先天的資源缺乏 , 必須發展高科技才可在世界經濟上爭一席之地。

在一九七三年發生了石油危機 , 中亞地區爆發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 (第四次中東戰爭)。當時由於石油生產國阿拉伯調高價格 , 支撐高度經濟成長的鋼鐵 , 造船 , 石油化學等重工業受到衝擊。因為這些主要生產工業的低迷 , 日本整體經濟成長逐漸失去優勢。

之後 , 日本改變依賴石油的產實結構 , 把重點轉移到汽車 , 家電 , 半導體等石油消耗量較小的產實上 , 使它經濟再度復甦。此時日本從高經濟成長時時代進入低成長時代 , 一直至今。

一九八零年代 , 日美發生科技 , 貿易摩擦。一九八一年 , 日本政府擬定革新技術研究高科技十年發展方案 , 著重新能源 (太陽能 ) 的開發 , 情報技術 (半導體一, 光纖通訉) 與生物工業。

日本政府曾在八零年代採取低利率政策 , 產生股票 , 不動產投資熱潮 , 但這泡沫經濟只是投資熱潮背境下所得增加而產生的景象 , 根本無法長久持續下去。日本在九零年代後期 , 其龐大先進的經濟和技術實力 , 仍在不景氣之中尋找出出路。日本政府可能右傾化癹發展軍事 , 以維持國家的精神和尊嚴 , 企圖再次崛起。

在教育方面 , 自明治維新以來 , 日本在制度和形式上 , 均模仿歐美 , 但精神上始終順應天皇專制政治 , 以忠君愛國為宗旨 , 尤以軍國民教育的影響最大。國民接受教育的目的 , 是灌輸忠君愛國 , 為天皇而犧牲。至 一九三零年代 , 各級學校實施軍事訓練 , 灌輸學生侵略的民族主義精神 , 促其成為國民主義及軍國主義的工具 , 終於淪為法西斯主義的温床。

戰後日本實施教育改革 , 廢除學校軍事教育 , 解散軍國主義教育團體組織。戰後教育事業的發展 , 造就了很多優秀的技術人員 , 對經濟發展實有巨大的貢獻。不論農業技術的革新 , 或工業技術的提升 , 均有賴高水準的教育為背景。

日本人民族性特徵 –

(一) 敬業精神
日本並不輕視貧賤的工作 , 而能敬業地完成份內使命。日本人在工作上講求面對挑戰 , 敬業的心態

(二) 忠誠群體
日本的社會以個人生活在各種集團之中 , 集團意識特強。日本人為整體的利益而互相協調 , 配合。日本人既有一種公而忘私的傾向 , 喪失個人的自主性。

(三) 階級思想
明治維新後 , 廢除封建制度 , 階級變為皇室 , 華族 , 士族 , 平民等四級 ; 近代則演變為士農士商

(四) 認同與排外
對外人排斥態度 , 形成日本人在歸屬意識與安全感之下 , 願對所屬團體效忠 , 甚至犧牲生命亦不惜。日本人被他們所屬的各種團體, 如國家 , 公司 等的責任感所控制。矛盾的是 , 這種責任感正是促成其工作動機和高效率的主要因素

(五) 富於模仿調和
日本人認為模仿是一種美德 , 針對每個時代的生活需要 , 只要外來的文化較為前進 , 嶄新 , 都值得引進採用。他們願意大量吸收外國的新觀念 , 新制度和科技新知 , 面對西方衝擊後 , 立刻推動近代化。

由於其龐大的經濟規模 , 日本仍然是亞洲國家的重要商品出口地 。它在亞洲[的對海外直接投資繼續增長 , 因亞洲許多國家勞動力仍低廉 . 而這些國家日益擴張的消費市場更增加了對日本資本的吸引力。日本經濟在亞洲勢力佔主導地位 , 因日本政府和商人的行動是互相強化的。

日本在亞洲的經濟實力使其獲得了巨大的政府影響力 , 日本為了追求自己的利利益 , 其外交政策不再像以往受制於西方國家。雖然表示無意成為軍事強國 , 但日本並没有減少軍事預算。日本龐大的經濟 , 使其軍事開支絶對遠遠超過任何一個亞洲國家。在一九九二年 , 日本軍事開支是 365 億美元 , 是相當於中國的 2-3 倍。日本還不斷升級更新其武器系統 , 強調自己生產尖端的武器。它所具有的高科技, 令其在需要時容易把現在的非軍事技術 , 轉化為軍事能力。

日本感到其必須去追求更大的政治影響力 , 使政治力量和其經濟力量相吻合。日木需要與西方中國家 , 尤其是美國結盟 , 來保証其安全與經濟繁榮。今天亞洲
國家對日本不再軍事化引起懷疑 , 他們對日本軍國主義歷史的反思是一致的。

相反 , 日本民族勤勉 , 但過份重視現實 , 唯利是圖。其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 , 愛國主義情緒高昂 , 導致世界大亂 。 若果日本一旦不能從慘痛的歷史中獲得教訓 , 軍國主義則會復活 , 世界和平再遭破壞。

資料來源

如此日本人 有限出版社
圖解日本史 易博士文化出版社
日本的社會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日本帝國的興衰 青島出版社

 

 

 
聯絡我們 | 投稿 |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發表意見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