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抗日勝利六十週年紀念特刊
 


最新消息 > 抗戰勝利國共雙方均有貢獻
文﹕吳康民 2005年9月9日


【明報專訊】最近,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聲中,對中國在戰勝日本的作用和抗戰中國民黨軍隊的貢獻頗引起一些議論,而主要的爭議在於後者。

關於中國對日本戰敗有多大貢獻,蔡子強先生在「論壇」版著文(見8月12日),對中國的作用完全否定。他咬定﹕「無論中國戰場上拖死了多少數目的日本陸軍,對日本最終的戰敗都毫不(無)決定性。」而且以不屑一顧的口說,由於內地媒體的強調,「一時間中國似乎是戰勝日本的大功臣」,並認為中國人不實事求是,而是以浮誇的態度來對待歷史,否則看不到「我們有什麼道德高地去批評日本人」。

相信很少實事求是的讀者會同意蔡先生的結論。如果抽掉中國軍民八年抗戰的作用,只一味強調美國海空軍的威力,這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帶有很大片面性。筆者已在「論壇」版發表了〈中國對打敗日本有極大貢獻〉一文(見8月18日),闡述筆者觀點,此處不贅。

對國民黨軍隊抗日的肯定

最近議論較多的,是對抗戰中國民黨軍隊的作用的評價。

過去中國內地對抗戰史的論述,大多強調抗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打敗日本鬼子主要是中共的領導及其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及各地的抗日游擊隊。在近月以來,說法才有鬆動,肯定國民黨軍隊的抗擊日軍和某些國軍將領的英勇和犧牲。到了9月3日,胡錦濤在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更表示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給日軍以沉重打擊。這是一個轉變。

應該承認,過去一個長時間以來,對抗戰歷史看法是有所偏頗的。其主要問題是﹕沒有把蔣介石抗戰前的「攘外必須安內」的反共為先和大部分國軍官兵都有抗日衛國的情緒區別開來﹔沒有把蔣介石在抗戰前和抗戰後的對日態度變化特別是日寇積極誘降而不為所動區別開來﹔也沒有對當年美國的保守派聯蔣反共和開明派支持聯共抗日區別開來。由於在抗日中把美國和蔣介石「一棍子打死」,因此言必稱「美蔣反動派」,並把一大批英勇抗戰而後來又參加國共內戰的國軍將領也全盤否定了。

極左思潮影響抗戰史的正確描述

由於當年的非我即敵的觀念,由於長期的國共對峙,再加上解放後長期的「左」的思潮,這一段抗戰歷史得不到正確的述,也就可以理解了。

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為新華社所寫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列出了幾十人的「戰犯名單」。其中有後來成為中共座上客的李宗仁、程潛、衛立煌、傅作義等人,也有後來被俘後又釋放又待為上賓的杜聿明等。到解放以後,大局已定,就只提「除蔣賊一人」,其他的戰犯都可不算了。50年代再進一步向蔣介石招手,「蔣賊」也不提了。蔣經國繼任,廖承志還特別向他致書,號召國共合作。到了今天連戰、宋楚瑜等訪京,更是禮遇有加。可見中共對國民黨的看法,隨歷史發展而有所變化。今天,要求對國共雙方在抗戰中所起的作用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也是勢所必然。

早年國共深仇影響為國軍說好話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宣布分共反共之後,全國各地,的確屠殺了數以萬計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當年蔣屢屢宣稱「赤匪猖獗」、「攘外必須安內」。「剿滅共匪」成為國民黨首要任務,國共之間,形成血海深仇。毛澤東在上述《將革命進行到底》一文中,咬牙切齒的說﹕以蔣介石等人為首的反動派,在2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難道還沒有證明他們是一伙滿身鮮血的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嗎」﹖「難道被迫進行了如此長期血戰的中國人民,還應該對於這些窮兇極惡的敵人表示親愛溫柔,而不加以徹底的消滅和驅逐嗎﹖」

在這種氣氛底下,為國民黨說一些好話,肯定國民黨在抗戰中的功績,有可能嗎﹖

一些在抗戰中曾英勇地抗擊日寇,後來又參加反共內戰和活動,但最後回歸祖國的,便被肯定,如在國共內戰中長春戰役被俘的鄭洞國,後來釋放並擔任政協委員,最近被《人民日報》譽為抗戰英雄。一些並未回歸而已逝世的高級將領和頭面人物,最近內地報刊對他們的評價也轉向正面,如「戰犯名單」中的國民黨外交名人顧維鈞,同是「戰犯」的抗戰時入緬的遠征軍司令孫立人等。

所謂「一直很客觀」不實事求是

國台辦副主任王在希說,「我們一直很客觀地評價中國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抗擊日本軍隊的作用。」這個「一直」,未免不符事實。應該承認,由於上述的歷史原因,過去對國民黨軍抗戰的作用評價不足,今天還歷史以真正面目,是實事求是的做法。

當然也不應矯枉過正,又反過來否定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抗擊日軍的重要作用。八年抗戰,中共及其領導的軍隊,開闢了差不多兩億人口的敵後根據地,牽制了大部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抗戰勝利時,中共控制的解放區有1億人口(那時全國只有4億多人),100萬軍隊,200多萬民兵。

抗戰勝利是中國軍民八年浴血反侵略的結果,共產黨和國民黨都各有貢獻。美蘇國際盟軍也給予日寇以最後致命的打擊。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各國人民的勝利。

吳康民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聯絡我們 | 投稿 |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發表意見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