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本頁 | 有關服務隊 | 四十週年 | 隊友動態 | 網站地圖
昔日文章 | 最新文章 | 環境生態 | 社會時事 | 特刊 | 網站介绍 | 興趣切磋 | 生活素質 | 文化探索

 


記灣区區隊友七次聚會

三月廾五日,李焯返港途中,路經舊金山,灣區隊友也趁機聚了一聚。

居住在灣區隊友人數不多,只有两朝元老胡文焯,仲訓嫂,自稱屬於末代的彭幼平夫婦和人稱老大哥的林鼎。由于各人居住地點分散,幼平居住南灣,仲訓嫂中南灣,文焯則在灣之東北,林鼎是東灣。從南到北差不多 70-miles,加上交通經常阻塞,每程起碼需要两小時。雖說同屬灣區,彼此見面機會也不多。自04年重聚以來,据我記得,好像只有過七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聚會

因李焯這次停留時間較上次長,安排在茶樓見面不太適宜,為了減少了各方面限制。大家能無拘無束地像往日工作營一樣,我們選擇在蘭花滿室,到處彌漫着君子氣氛的文焯家BBQ。喝着幼平帶來的葡萄美酒,暢談人生體驗,如何保持健康,報告一些隊友近况,要不要辦下次重聚,應在何處何時,雖然有時也提到香港問題,但最多還是回憶一些有趣舊事。

 

當幼平還在交通擠塞的公路上掙扎時,文焯向我們介紹他後院的花果樹木和建設工程時,李焯顕得特別興奮,大讚特讚手工精緻和講述阿胡當年在服務隊工程組的情形。這兩位以前服務隊的工程組長,可算是識英雄重英雄了。

我們“巡視”﹙或者“檢查”更恰當﹚了後院每級石屎梯級,擋土牆,排水設計,凉亭的木材结構;也欣賞了園中每棵果樹和數十盆仍在盛放的蘭花。阿胡這裏雖沒有網師拙政之亭榭,也沒有戈裕良石涛的石山,却處處顕示出 Frank Lloyd Wright有機建築

那種“道法自然”,“有生於無”的痕跡。在這盆花排列有序,花徑乾淨到了無塵之境的後院裏。毋須雄儒,相信誰都會萌生王羲之《蘭亭集序》的靈感。

很好秀雲廣賢沒有参加此次盛會,否則蘭亭之會便成了養花經驗交流研討會了。若然真是如此,三天三夜的時間也許還是不够。

以前我只知道服務隊隊員都是些多談問題,少說花月的水泥佬,今日聼了阿胡、李焯、等談花說月和拜讀了秀雲廣賢在網站花開花落一欄後,才知道服務隊識花之人甚多,只是這温文爾雅一面在年青時被“多談主义”這一面埋沒吧了。

謝謝文焯和家人為灣區隊友和香港來客李焯安排了豐盛佳餚,在《蘭亭》般氣氛下暢聚幽情。 

 

 

 

 

第一次是04年7月1日馮以超夜訪屋崙,因時間關係未及通知全體;只有幼平夫婦,文焯,和林鼎出席。由於以超是後期顧問,文焯這位元老又沒有参加這次香港重聚,所以這還是他們初次見面。幼平夫婦和林鼎剛從重聚歸來,雖說在港見了一面,其實這次才算得上真正認識。

這次香港重聚另一貢献是把灣區隊友從失散中尋找出來,而以超這次的探訪,在時間方面起了打鉄趁爐紅的作用。讓灣區隊友在重聚的餘温狀况下,衝破了萬事起頭難的障礙,開始了灣區隊友歷史性第一次聚會。

第二次是04年7月12日,醉佛兄帶着兒子從澳洲專程跑來灣區,作客文焯家,拜訪仲訓家人,專程到已故隊友仲訓墳前致哀。號稱醉佛,自命劉伶,從山遙水遠的澳洲跑來加州著名葡萄酒產地附近的灣區,不說酒,不談禪。只為訪尋舊時相識。在各有各忙和各有各天地的現代社會裏,仍保留着這份深情,確是珍貴。我不敢說這與服務隊有何相干,但這份友誼肯定是由服務隊而起的。如今隊已散,人也老,舊地無尋處,往事亦慢慢在淡忘。但這份因隊而建立起的友誼,却香如故。

第三次,8月21日,馬廣夫婦和爬山健將的女兒,來三藩市参加德明校友重聚。在沒有預先通知和停留時間短促的情况下,無法召集其他隊友。連住在灣區中站的我,也只在他回程途中,搾出一點時間,與他在茶樓飲了幾杯茶,畧談兩句,便要急急脚地帶着他趕到屋崙華埠一些雜貨店,購買些Oregon小城黎巴嫩難找到的鹹魚和乾海味。便匆匆走了。

第四次是10月24日,文焯、幼平兩家後院水柿和蘋果收穫的季節,剛巧李焯到訪。這次見面,不但全體出動,而且很有小型農產展覽會特色。 

第五次是李焯到訪後一星期,10月31日,李樹章心血來潮,放棄留在多倫多賞紅葉,帶着服務隊兩届第一夫人來灣區。事先沒有任何人接到通知。他突然出現在文焯門前,不但使文焯訝異,灣區隊友也被他偷襲得有點珍珠港被襲的感覺。以上﹙即第四、五﹚兩次早已報導,這裏不再多寫

第六次是05年7月下旬,馮以超合家到灣區探親,希望順便與隊友聚首。可惜林鼎因籌備和参加南加十多位舊同學北上 Eureka行程,安排食宿交通之事忙得不可開交。文焯也因事未能出席,接待工作就只好由幼平主持了。聽說本屬南加州的蕭乾恰在灣區深訪,增加了一些見面時的氣氛,也減少了沒有接待好客人的內疚。

﹙林鼎﹚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發表意見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