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門資料
塔門簡史
香港計劃在新界北部發展生態旅遊
塔門資料
http://www.hk-place.com/view.php?id=141 塔 門 , 英 文 名 為 草 洲 (Grass Island) , 地 處 赤 門 海 峽 及 大 鵬 灣 之 間 。 島 南 為 塔 門 口 , 與 西 貢 半 島 高 流 灣 遙 遙 相 對 , 北 面 則 為 赤 洲 , 東 面 是 以 獅 子 滾 球 聞 名 的 弓 洲 , 而 西 面 則 是 灣 仔 半 島 , 西 南 面 是 大 灘 海 峽 。 塔 門 在 一 九 零 零 年 年 初 在 新 界 行 政 區 劃 分 上 是 屬 於 東 島 洞 的 。 而 現 在 行 政 上 塔 門 則 是 屬 於 大 埔 區 西 貢 北 , 不 劃 入 西 貢 區 是 因 為 早 期 西 貢 北 及 附 近 的 島 嶼 需 要 依 靠 前 往 大 埔 滘 的 渡 輪 出 入 , 使 這 些 地 區 和 大 埔 關 係 十 分 密 切 。
島 上 有 多 條 村 落 , 全 部 皆 位 於 島 的 西 面 。 以 塔 門 碼 頭 為 界 , 塔 門 市 , 即 塔 門 海 旁 街 在 正 中 間 , 北 面 有 上 圍 、 中 圍 及 下 圍 三 條 村 落 , 而 南 面 則 有 漁 民 新 村 及 榕 樹 村 。 村 民 除 了 原 居 民 外 , 亦 有 部 分 為 遷 上 陸 地 的 水 上 人 。 全 盛 時 期 , 島 上 有 二 千 人 居 住 , 但 近 年 大 部 分 居 民 也 走 到 市 區 謀 生 , 島 上 只 餘 下 小 數 居 民 居 住 。 假 日 塔 門 遊 人 眾 多 , 部 分 居 民 則 以 士 多 或 餐 館 提 供 食 物 予 遊 客 維 生 。
塔 門 西 面 及 南 面 為 村 落 所 在 地 , 但 島 的 東 面 及 北 面 則 是 郊 遊 地 區 。 沿 天 后 廟 側 的 小 徑 , 經 過 警 崗 後 可 以 到 達 觀 海 亭 及 營 地 。 營 地 及 其 周 圍 處 都 是 綠 色 一 片 , 可 以 道 出 塔 門 英 文 名 字 的 由 來 。 塔 門 以 東 為 大 鵬 灣 , 弓 背 灣 一 帶 的 石 灘 長 年 有 大 浪 拍 岸 。
若 論 到 自 然 景 觀 , 最 出 名 則 為 疊 石 、 塔 門 洞 及 龍 頸 筋 。 疊 石 則 是 塔 門 的 「 塔 」 , 位 於 弓 背 灣 附 近 石 灘 , 疊 石 呈 「 呂 」 字 形 , 所 以 又 名 呂 字 疊 石 。 疊 石 高 大 約 六 米 , 由 兩 塊 大 石 相 架 。 塔 門 的 「 門 」 就 是 指 位 於 疊 石 附 近 的 塔 門 洞 了 , 洞 口 高 五 米 闊 三 米 左 右 , 相 傳 塔 門 洞 直 通 天 后 廟 內 的 神 檯 , 在 神 檯 亦 能 聽 到 岸 聲 。 龍 頸 筋 則 位 於 島 北 的 車 灣 , 是 一 塊 巨 型 的 巖 石 , 高 達 十 餘 米 , 遠 看 或 近 觀 亦 十 分 有 氣 勢 。 除 了 自 然 景 觀 外 , 營 地 亦 是 塔 門 吸 引 遊 客 的 地 方 , 位 於 弓 背 灣 及 觀 海 亭 一 帶 的 草 地 為 熱 門 露 營 。
塔門簡史
文 : 廖東喜
塔門 ,英文名為草洲 (Grass-Island) ,位於赤門海峽吐露港之北,由大學站乘街渡一小時航程即可抵達。每天上午八時半及下午三時正開出,或可由西貢乘九巴至黃石碼頭,再轉乘每小時一班的街渡前往。塔門是一小島,四面環山合抱,形成南面有一水深灣港,每當冬季,強烈北風吹來,海面刮起白頭浪,而灣內依然風浪平靜,一向以來,漁船都愛在此處停泊。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時最為繁盛,不下幾百艘漁船聚集,島上熙來攘往,好不熱鬧,商店食館林立,其門如市,一片繁榮景象。
現時島上分為三條村 ( 街坊、漁民新村、榕樹村 ) ,每村有二位村代表,隸屬大埔西貢北約鄉事會,本村建有村公所、學校、警崗、青年會會所。天后古廟建造於明末清初,時至今日已有三百餘載,供奉神靈除有天后聖母外,尚有觀音大士及關帝,一向威靈顯赫,香火鼎盛,各地漁民善信皆奉為生佛。政府多年來,對村中建設,甚為重視,建有碼頭、避雨亭、足球場,此外,除了舖設由南蛇灣海底水管供應坑水,還提供自來水,而中電及電訊公司接駁海底電纜,供應電力及通訊設施。幾年前,更配合建醮搭棚場地,斥資數百萬元,為本村施工填海擴闊土地,上述各項工程,實非一日得來,實有賴前任村長藍伯平先生及杜奕天先生二人勞碌奔波,爭取鄉間福利的成果,我等村民謹此致意。
塔門村民,多以農耕、營商及捕魚為業,後期 ( 五十年代末 ) 漁船跟隨魚訊他遷,商人生意銳減,剛巧有股前往英國工作熱潮,青年人便乘搭郵輪大艙 ( 船票最便宜 ) ,足要一個月航程,捱盡多少風浪,才有今日成就,最引以為榮者,乃是我村弟子能進入英國最高學府 ( 牛津大學 ) 者,近數年來也有三位,而取得大學學位者也有三、五十人。至於捕魚為業者亦因魚穫近年減少,青年人多己轉行換業,多到市區另找工作,引致兒童亦往市區就讀,島上學校最終也停辦了。現時島上留下幾十位老年人,表面看來雖然有點孤獨,其實他們內心也有溫馨感受,鄰居彼此相識幾十年,天天見面,日日談天,互相關懷,彼此照顧,少見一日也會有失落感,其樂也融融。假日遊人眾多,島上名勝亦多,如塔門洞、呂字石、龍頸筋、打浪排等,而喜歡享受寧靜鄉間生活者,可在弓背山坡搭帳露營,當地治安良好,極少有罪案紀錄。
塔門盛產鮑魚,五十年代時,真是非常大量出產,徒手潛入水底,每日也可捕得三至五斤,不過,當時售價僅值三角一斤,塔門鮑魚以肥美爽口見稱,現在由於捕捉者多採用潛水器具,無論大小都無一倖免,幾成絕產,而現時塔門鮑魚售價達至每斤三百八十至四百元,仍是供不應求。
http://www.tapmun.hk/index.htm
香港計劃在新界北部發展生態旅遊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2/15/content_2579382.htm
新華網香港2月15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計劃分兩個階段在新界北部發展生態旅遊,第一階段擬把船灣和赤門海峽列入 “ 環島觀光遊 ” ,讓旅客體驗多種海岸風貌;第二階段,則擬把東平洲發展為休閒度假旅舍。
特區政府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已發出 “ 新界北部綠色旅遊發展計劃咨詢文件 ” ,認為新界北部擁有豐富的天然和古跡文物資源,極具潛質發展綠色旅遊,建議以 “ 船灣和赤門海峽一帶 ” 和 “ 東平洲 ” 作為發展生態旅遊的試點,並由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繼續推行保育計劃。據悉,第一階段發展計劃是把船灣、八仙嶺郊野公園、吐露港、赤門海峽及大鵬灣的海域,開拓成水上綠色旅遊路線。政府計劃以海上遊和陸上遊,組合約7小時海岸風光團,旅程涵蓋燈洲、赤門海峽、印洲塘海岸公園、荔枝窩、鴨洲、吉澳及塔門。
在計劃中,觀光團離開馬料水碼頭後,可駛近燈洲登岸梯,欣賞雀鳥棲息的自然環境。當船駛往荔枝窩途中,又可欣賞船灣淡水湖主壩以及八仙嶺壯麗山景。及後,再駛往擁有 “ 小桂林 ” 之稱的印洲塘,一睹不同海岸風貌。至終點站塔門,更可一嘗當地漁村風味。
(完)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2/15/content_257938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