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香港電台《歸鹽田居》特輯,不但讓隊友對鹽田梓村的發展計劃有了初步的認識,更引起了隊友對服務隊在鹽田梓服務舊蹟去向的關心。 2007 年 9 月,服務隊組織了一次鹽田梓探路,在短短數周內,活動得到了隊友的支持和響應。 9 月 29 日星期六,晴空萬里,早上十時,服務隊一行 25 人浩浩蕩蕩由西貢碼頭往鹽田梓進發。
是次參加的隊友中,包括了服務隊老、中、青三代,其中半數曾參與 1964 年築路與 1967 年修堤的工作。踏上鹽田梓碼頭後,隊友們即邊走邊談,首先由曾參與當年修路工作的林鼎彝介紹昔日在村中築路的經過和今昔之對比,繼而眾隊友亦參與討論,分享對服務隊爭取在鹽田梓保留史跡的看法,集思廣益。
看見一排排破舊的村屋,即有隊友建議重辦工作營,邀請年青的學生參加,到來清理廢物垃圾,為重建鹽田梓踏出第一步。然後,隊友移步參觀去年獲得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良獎」的聖若瑟小堂。從澄波學校拾級而上,大家本沒有留意掛在聖堂門前樹上的金色小鐘。從林鼎講解得知,原來此處本是掛着一個很有歷史價值的大銅鐘,昔日工作營午飯時間,就是鳴鐘啓動。大鐘在二戰期間被日人搶走,其後歸還,可惜二零零四年再被盜,此後教會便掛上這些小鐘,以作紀念。聖堂平日是不對外開放的,是次參觀幸得到隊友朱復蘭積極和悉心的安排,聯絡大埔區天主教會,特別為服務隊安排參觀,並派員 ( 鍾叔 ) 陪同,讓隊友能一睹聖堂的風采,不枉此行 !
離開聖若瑟小堂,隊友們遂向鹽田方向走去,希望尋找 1964 年所建的小路。
然而,東走西逛,左顧右盼,仍找不到鹽田的入口,面對 着 眼前「草海」一片,原來整個鹽田連周邊的梯階,都被埋沒在雜草之中,如何能入鹽田,令人懊惱。此時,隊員說昔日「探路」就是這樣,抱 着 服務隊無畏的精神,拿起柺杖,林鼎和胡仲豪兩位前輩帶頭,一眾人小心翼翼,「開路」入鹽田。然而,荊棘雜草如人般高,沒有合適的裝備,再加上隨時有可能掉進鹽田泥洼,真是寸步難行。幸好,區仕美將去年此路的照片帶上了,於是大家便按圖索驥,終於找到了 1964 年服務隊築此路的標記。
從鹽田往連接滘西洲堤壩一段路亦不好走,滿地泥濘,去年鋪在泥洼上的木板都好像快要溶掉一般,隊友只好慢步前行。由於行程需時比預期稍長了些,負責當日午膳的楊鍾基遂低頭拿起電話,準備致電餐廳,延後已安排好的海鮮午餐。就在此時,他突然揮手,指着地上一個三角標誌,這竟然就是 1964 年服務隊所築的路另一端的標記。由於此路已是遠在半山之上,加上鹽田周邊密林圍繞,舊紀錄中亦沒有小路圖則,故誰也沒想到昔日服務隊所築的路竟是這般長呢。是次發現補充了服務隊在鹽田梓的舊跡,對我們的保育工作,很有意義。眾人興高采烈,忙著為這「新發現」拍照留念。
懷着興奮的心情,終於到了 1967 年 服務隊 為村民修築的防波石堤。在烈日下,眾人在石堤來回細看,石提雖在九十年代由政府重新修葺,但舊堤的建構至今仍能分辨。大家在堤上拍了合照留念後,便乘船返西貢,品賞了一頓豐富的海鮮餐,鹽田梓探路之旅在隊友的歡笑聲中完滿結束。
在探路結束之後, 10 月 16 日 趁著歡宴何永安隊友的聚會,與會的隊友討論了鹽田梓服務舊跡的跟進事宜,席間推舉了李焯芬、楊鍾基和 林凱欣 負責聯絡陳志明副主教和鹽田梓村長,朱復蘭聯絡當地前綫人員,馮以超聯絡天主教學生團體。近悉有關保存舊跡的建議函件已經送出,倘有進展將隨時向隊友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