剎那懷想 . 日安香江 文: 李焯芬
播種慈愛的人
有這樣的一位長者: 他平素勤勞檢樸 , 把畢生兢兢業業累積起來的逾億家財,
悉數用來贊助內地貧困山區的教育及慈善事業 : 分文不留予後人。料想您沒有聽過他的名字 , 因為他不是人大政協委員, 沒有榮譽市民的稱號,
也沒有什麼風光的銜頭。他只問耕耘 , 不求回報, 也不見報。
|
就這樣, 他創辦的福慧基金會一日如一日地默默耕耘, 在內地貧困山區捐建了逾百所中小學及農村醫院 , 助養了數以百計的孤兒
, 並在數十家地方師範學院及大學設置了數以百計的獎助學金。基金會從來沒有辦過任何的公開宣傳或籌款活動。儘管知道福慧基金會的人不多,
可仍有人在知悉福慧的善行後深受感動, 並且自動捐助或參加福慧的工作。
|
福慧沒有什麼行政費用。善款悉數用於助學或慈善事業。福慧現有義工十幾人,
大都是全職義工。他們長年到偏遠的山區推動助學活動 , 旅費都要自掬腰包, 不能動用一分一毫捐款。
福慧做事認真 , 凡事親力親為。每一項助學活動, 都靠自己直接把善款送到當地的學校及同學手中,
從不假手政府或中介機構, 因此免去了部份善款被扣除或挪用的可能性。福慧捐建的山區中小學, 均與當地政府共同承擔建設費用,
務求善用資金, 分毫不浪費。多年來, 福慧助學的足跡遍及雲南, 貴州, 四川, 寧夏, 甘肅, 陝西, 河南, 湖北,
江西及廣東等省山區。福慧在貧困山區捐建的多所醫院, 規模當然比不上大城市的醫院, 可也醫類齊全; 特別是能免除了山區產婦因生產嬰兒而須長途拔涉的風險。福慧助養的每一位孤兒,
都須經過義工親身探訪核實, 並經常與助養者保持聯繫。每名孤兒每年獲資助五百元人民幣 , 一般都寄養於鄰近親友家, 以期得到一些家庭溫暖。
|
也許有朋友問 :中國經濟近年迅速起飛, 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是否還有需要進行這種助學工作呢?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 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強。沿海城市近年經濟迅速成長,
但在偏遠的內陸山區, 仍有不少人生活在貧窮線下。兩餐溫飽不能保證, 孩子們的教育更顧不上了。筆者常年進出偏遠山區從事水利工作,
常常見到村屋上粉刷著的兩句標語 : “再窮不能窮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反映了鄉親父老們對下一代教育的殷切期望。他們充分了解到
: 濟貧只能濟於一時, 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下一代倘能接受教育, 民智開啟之後, 山區農村才能逐步改善生活條件, 擺脫貧窮落後的局面。故謂
: 百年大計, 教育為本。 |
|
福慧所做的, 其實不是單純的助學工作, 更重要的是 : 福慧希望通過義工們的身心力行, 把慈愛的種子播耕於孩子們的心田中,
讓他們感受到人間有愛 : 希望他們日後能把這份愛心在社會中散播開去, 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這種愛的教育, 對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實在比金錢助學還來得重要。因此, 福慧義工們在助學之際, 還花不少時間與同學們閒話家常, 或通過書信輔導他們的成長。許多同學畢業後仍經常與福慧保持聯絡,
並於工餘參加各種志願性的社會服務工作, 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把福慧 ‘無緣大慈’ 的精神薪火相傳下去。
福慧基金會的創辦人是嚴家祜先生, 現年八十歲。祝願他松柏長青, 福有悠歸,
繼續慧澤蒼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