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中国禁止放映发行《南京梦魇》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pubvp/2007/08/200708271202.shtml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林达 (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博讯 boxun.com)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的纪念日,却因为一些美国人而引出话题。一个是拍出《南京》纪录片的投资人泰德·莱昂西斯和名导演比尔·古登塔格,他们声称自己受了另一位女士张纯如书写南京大屠杀的感动。张纯如虽是华裔,却是出生在美国的地道美国人。谁知,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个美国人朗恩·约瑟夫博士,先是收集了25年的资料,准备写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因张纯如已经出书,就决定自费独立制作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南京梦魇》,然后在美国免费放映,也放到网上,供世人免费下载。他们的心愿都很简单: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也就是“历史感”。他们的冲动都来源于一个简单的正义感。这种正义感在美国民间很普遍,同样在今年,出于同样原因,美国国会通过了谴责二战期间日本强征亚洲“慰安妇”暴行的议案。所谓国会,就是民众的代表。他们是在代表美国民众发出声音。

建立在大量历史资料收集基础上的历史书写以及纪录片,是向世人揭示历史真相的最有力手段。相比之下,我们惊讶地发现,南京所属的中国却七十年来拿不出相应分量的纪实作品来。不仅如此,《南京》在各大城市放映,都因为“票房惨淡”而在上映几天之后下档,而《南京梦魇》根本没有获准在中国放映和发行。约瑟夫博士写了一封公开信,说自己不仅受到日本右翼的威胁,据他本人说还受到一些中国人的诋毁。最近,出于长期义务工作引出的财务困境,在中国制片人建议下,约瑟夫博士试图向中国观众募款,只收到少于10人的捐款,数量少于1000美元。迫于入不敷出,他宣布不干了,将要在9月1日从网上撤下自己的影片。

我是第一次听说《南京梦魇》,一开始还以为就是《南京》。因此还去看了一遍。影片确实花了很大工夫,看得出来这是个感情冲动很有个性的人。看了约瑟夫博士的信感觉就更是如此。感情冲动对于一个纪录片导演来说,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可能导致“不够专业”,可是因此也能够证明,他确实就是这么个人,对一段历史感到冲动,就执着地要去表达和传播。看了他的信,我想中国人募捐寥寥是可能的,对于他说有中国人诋毁他就不太相信,因为太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可是我看到一段中国观众对《南京》的观感,就觉得只能说是自己孤陋寡闻。

《南京》的导演古登塔格两次以纪录片获得奥斯卡奖,他毫无疑问是“专业的”。所谓专业,就是不用去怀疑他的分寸感。这是第一部以外国人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主要情节围绕以华群女士为首的十几位驻华西方人士,包括美国传教士和德国商人,如何冒着生命危险,运用他们在南京的影响力,于1937年12月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中国人的安全。那位中国观众看了以后就很不开心,他认为美国人拍的这部纪录片从安全区角度切入讲述南京大屠杀,是在表扬美国人的伟大功绩,看到电影中的大屠杀的中国幸存者不断重复华小姐是好人,他产生了不想看下去的“厌恶感”。

这让我想起犹太人的浩劫,今年我买了两本叫做《虹口》的书,是回顾当年上海如何接待了成千上万避难的犹太人。其中一本成为我们送给一个犹太人朋友的生日礼物。他们对这段历史、对中国人都是怀着万分感恩的心情。对今天的上海能够做发掘这段历史的工作,都是持正面的态度。不仅幸存者万分感激,还世世代代感激下去,你无法想象,一个犹太人有可能会认为这是中国人在为自己“歌功颂德”,因此产生厌恶感。

我相信人的自然本性大致都是一样的,一个群体的表现和另一个群体截然不同,只能说是恒长的文化积淀的结果。就历史观、正义感、感恩和宽容来说,这是一个整体。一个民族不可能对自己的大量历史事实都忽略、听任歪曲、扼杀讨论,却单单挑出一段历史,要求国民重视和正确对待。随意翻翻我们的本国历史,禁区还少吗?我们因此出来一代代没有历史感的年轻人,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的时候,毫不相干的美国民间都会七七八八自然冒出一批历史发掘和记录、宣传者。这个现象的基础是:美国人对待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客观的,各种观点是容许充分表述讨论的,历史无禁区在他们是一个常识。而对犹太人来说,感恩和宽容,与他们以整个宗教信仰出发形成的世界观是一致的。因此他们建立浩劫博物馆,也建立宽容博物馆。他们不因为自己的历史遭遇而盲目煽动仇德。这种世界观虽源自宗教,却也进入世俗生活,成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就 就像是一个人,最终必须有一个能够令自己站稳脚跟的定力和根基,确立这一点,就有救了。而我们作为个人和民族,自从进入现代,就是一连串信仰迷失的曲折路 途,我们频繁地铲除自己民族传统中的智慧,不断狂热领养各种不同世界观和信仰,又不断因为失望而摒弃,最后眼前一片五光十色,内心却一片空白和茫然。个人 和民族都缺乏定力。

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的时候,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有一刻,放开自己生活中的焦虑,站定在那里,想想那几十万遇难者,以及我们在那个年代颠沛流离的祖辈父辈,他们在注视我们,他们对后世的期待,该不会只和个人功名利禄、国家经济发展有关。

“苦难的中国”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林达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