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中印崛起勢不可擋 二者合作舉世皆利

撰文 Michael Vatikiotis 2006/03/08
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 ent&task=view&id=14416&Itemid=28

新加坡---分析人士常稱,中國的崛起將對美國這個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構成直接威脅。不過,在激烈爭論中國崛起的利與弊的時候,人們往往忽略了印度這個已悄然屹立於世界舞臺中心國家對國際政治及經濟格局帶來的重大影響。

在1月發表的戰略報告中,五角大樓將中國視為美軍最具威脅的潛在對手。當然,包括亞洲在內的世界各國都不希望看到美中戰略競爭升級為另一場冷戰。好在中國宣佈將一如既往地堅持“和平崛起”的立場,此種局勢有可能緩和下去。事實上,中印兩國關係的升溫,對亞洲的安全和經濟發展影響更為明顯。

對長期被美國視為勢力範圍的東南亞來說,未來中印關係將直接決定著該地區的穩定和繁榮。從歷史角度看,印度和中國曾是影響東南亞早期商業、文化和政治發展的兩支重要力量。印度教和佛教皆傳自印度,幫助這些國家構建政治體系;華人向東南亞大量移居,並帶去各種商品,帶動了當地商業的發展。正是他們的辛勤努力,富庶的東南亞後來才淪為西方殖民者的盤中餐。

夾在印度和中國兩國之間,是東南亞最大的地理戰略優勢。在殖民統治期間,這種優勢非但沒有得到發揮;如今,中印兩國正逐漸恢復大國雄風,為這種優勢提供了用武之地。

在1962年短暫的中印戰爭後,兩國常被描述稱對手。雙方之間的不信任與其說源於那場持續僅一個月並最終不了了之的戰爭,不如說是印度認為中國“背叛”了自己使然。

1949年成立後,新中國遭到了美國方方面面的封鎖。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則認為共產主義是抵制西方帝國主義的重要堡壘,因而給予了中國強有力的支援。為建設更廣泛的政治、經濟關係,中印重拾當年互相扶持、共同崛起的觀念,並視其為雙邊戰略關係的核心。

近年來,中印已放下成見,並簽署了友好協定。中國總理溫家寶去年訪問印度,成為10年來訪印的最高級別官員。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年5月間更將出訪印度,而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可能在下半年對中國進行回訪。2月,印度總統阿卜杜勒•卡拉姆(A P J Abdul Kalam)對新加坡記者表示,1962年那場戰爭的傷痕已經痊癒。兩國已宣佈2006年為中印友好年。

在外交氛圍友好的大環境下,雙邊投資和貿易均出現較高增幅。在2003年187億美元的基礎上,兩國貿易去年增長近40%;中國很快將取代美國,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與此同時,印度的科技企業如Infosys和Satyam Computer Services紛紛前往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去年,Infosys在上海成立了一個當地僱員超過200人的軟體發展中心。印度還吸引了為數眾多的中國生產商。當地的強勢需求,無疑將為中國的家電、轎車、鋼鐵等產品找到市場。

兩國的貿易往來,得到了政治家們的大力扶持。1月,印度外交秘書薩仁山(Shyam Saran)在上海說,中印“兩個大國很難彼此遏制,更難被他國壓制”。他還提到,兩國將建立旨在維持雙邊和平和繁榮的戰略性的、合作性的合作關係。

印中似乎將它們過去的不快拋之腦後,但在擴大實力和影響力方面,這兩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仍視彼此為對手,而且東南亞的消費市場也將是雙方爭奪的戰場中國在東南亞地區一直有著戰略利益,在冷戰期間還策劃過當地的共產主義者暴動,支持親共政府。現在,中國以外交手腕來謀求其戰略利益,雖然多個國家批評中共扶持緬甸的獨裁政權,並在那裏設立針對印度的監聽站。自1993年開始實施“向東看”政策,印度已加強在東南亞的影響力,確保其利益。

軍事上,印中都竭力避免在東南亞地區構築前沿軍事基地,以免最終導致邊境局勢緊張。兩國以發展經濟、政治陣營為目標,建立地區聯盟和夥伴關係,而非劃分彼此競爭的勢力範圍。

比如,印度通過多方外交努力,成功擠入了去年在吉隆玻舉辦的東盟(ASEAN)峰會,並加入了一直是中國主導的東亞共同體(East Asian Community)。近年來,中國忙於同東盟各國打點關係,進行安全合作,簽署保證不攪入任何有關中國的衝突等內容的協定。而印度則展示其軍事實力,提供海軍在海盜猖獗的麻六甲海峽巡邏,以確保過往船隻的安全。

同樣,中國也加入了昔日印度的勢力範圍。去年11月的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尼泊爾、孟加拉和巴基斯坦迫使印度接受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

鑒於進口石油分別滿足了中、印40%和70%的能源需求,因而爭奪石油資源也是兩國戰略發展的核心。在競購海外能源資產時,印度企業多次敗給了財大氣粗的中國同行。今年初,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以22.68億美元購得了尼日利亞油氣田項目工作權45%權益。在競購中,印方的競標由於被政府認定為“超出自身實力”以及“不具備商業價值”而被迫退出。在過去兩年裏,印度國營石油公司(ONGC)在哈薩克、厄瓜多爾和安哥拉皆鎩羽而歸。最近,由於中國的原因,印度在緬甸同樣受挫。

在1月訪華期間,印度石油部長艾亞爾(Mani Shankar Aiyar)與中方簽署了一系列能源諒解備忘錄,以免中印相爭導致能源資產的價格大大上漲。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艾亞爾說:“我們視中國為戰略夥伴,而非戰略對手。在我看來,中印相爭將危及世界和平。在尋求能源安全時,絕不應損害對方的安全利益。”

面對中印競爭,東南亞國家將如何促使其朝著健康方向發展呢?它們能起到的作用將極其微弱;不過,考慮到自身的利益,中印也會盡力維持該地區的力量平衡。先前,還有東盟國家擔心東亞共同體將會以中國為中心,印度的加入讓這種疑慮煙消雲散。

對抗不是印中任何一方的選擇。兩國的領導人都相當務實,明白對抗將對經濟發展帶來何種衝擊。雙方同巴基斯坦的交往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國長期支援巴基斯坦,向後者提供了大力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以遏制印度的影響力向北、向西延伸。與此同時,北京也不忘繼續使中印關係升溫。

在喀什米爾問題上,中國置身事外;印度因而不在西藏問題上“刁難”中國,雖然達賴喇嘛的流亡政府仍駐在印度北部的達蘭沙拉(Dharamsala)。為阻止日本“入常”,中國政府轉而積極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中印合作不斷加深,東南亞國家將多方面受益。首先,地理上講,東南亞是中印兩國聯繫的重要橋樑。銀行家和商人們預計,東南亞地區在未來幾十年將出現一股基礎設施建設熱潮,進一步加深中印貿易關係的發展。

在中國,公路和管道網路已在建設中。它們將南下通過東南亞,為中國西部打開出海口。出於戰略意圖,有人甚至提議修建一條中緬輸油管道(來自中東的石油從緬甸實兌港上岸,通過輸油管線直達雲南),以繞開麻六甲海峽。中國領導人曾表示,這不是成本問題,更重要關乎中國能源供應的安全,以防被美國海軍扼住喉嚨。

無論如何,東南亞充當中間人最好不過。該地區聚居了大量華人和印度人,將是中印合作的最佳地區。儘管兩國向東南亞的直接投資還不是非常積極,種種跡象顯示未來將出現大的飛躍。

印度和中國都積極號召各自在歐美的同胞,為祖國的發展壯大貢獻力量。同時,東南亞相對發展的市場也成立印中公司相互爭奪的目標。印中的娛樂業在當地已立足,並不斷成長,不久更將挑戰美國的好萊塢。

在合作過程中,一旦中印兩國的國家實力和民族自豪感過度膨脹,出亂子的幾率將大大增加。若此時,美國或歐盟添油加醋、挑撥離間這對昔日對手的話,後果將更不堪設想。要知道中印都是核武國,發生衝突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雙方交往的“雷區”頗多。例如,若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後,印度會不會去阻止中國謀求其正常利益?在能源方面,兩國既是合作夥伴又是競爭對手。

美國總統布什訪印,表明了華盛頓意識到印度的戰略重要性。美國實施的聯印製華戰略將使該地區局勢複雜化;日本早已迫不及待地同印度套近乎,遏制中國的崛起。

大國合縱聯橫古來有之,不足為怪;這是西方面對大國崛起採取的應對措施。21世紀將看到兩個亞洲大國的崛起,而且發揚以往的外交傳統、並吸取上世紀西方的競爭衝突教訓。

據亞洲國家的傳統,國家交往以貿易和外交為重,不到迫不得已決不會兵戎相見,即便真的動起手來也不會擴大化。今年1月,在瑞士小鎮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Infosys的總裁南丹•尼勒卡尼(Nandan Nilekani)對與會的世界商、政界領袖們說:“是時候擯棄中印只會你死我活拼鬥的舊觀點了”,並相信兩國將優勢互補。

美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理應支持印中兩國的和睦發展,因為一個和平的21世紀會讓周邊地區乃至整個世界都將從中獲取不少的經濟利益。

 

作者Michael Vatikiotis,之前在《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擔任編輯,如今是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Singapore's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的訪問學者。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