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金一南少将:世界新军事变革正在考验中国军队


我们讲数字化部队时,有时把它讲的神乎其神,非常复杂。实际上,美国陆军参谋长斯库梅克是陆军最高军衔的领率人物,他认为,数字化部队实际上核心就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我在哪里?第二个友邻在哪里?第三个敌人在哪里?过去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今天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战场正在变的透明,这种透明如果被一方掌握了,一方不掌握,战场就成为一种单向透明,战争的天平会发生巨大的倾斜。
即使在信息化战场的情况下,传统的战法依然起着重要作用。当我们拥向信息化建设,论证信息化的时候,很容易丢掉一些传统的战法,忽略一些传统技能的作用。伊拉克战争期间,英美方面表现出了非常高的信息作战能力、远程精确打击的能力,但是,任何一支英美军队到了某一个地方,第一个动作是什么?挖战壕,每一个单兵掘一个又深又大的战壕,单兵坑或者伞兵坑,然后自己躺进去睡觉,每个人都挖的非常认真!我们也能看到,伊拉克军队在做防御工事时,很多城镇的沙包又小又薄,堆了几个沙包就叫防御工事了,我觉得就像荞麦皮枕头一样,上去一脚都能把它踹蹋了!
英美军队具有绝对的空中和地面炮火优势,空中和地面都很难对它形成威胁,但他仍然感到威胁,第一个动作就是挖战壕或伞兵坑钻进去。挖战壕对于一般的陆军来说也叫土工作业,它一直是传统步兵的五大技术之一,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但是今天,这个土工作业已经被大多数军队所抛弃,为什么?因为看到信息化的发展,认为这个招数不太灵了,没有用了!在一些信息程度并不是很高的军队抛弃了土工作业时,美英军这些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军队依然在顽强的坚守着这些最基本的技能!
一个军队,即使在已经逐步迈向信息化的今天,一些传统的东西也不能丢掉。
装备后面都是人,信息化的设备再怎么也是一个设备,需要人去驱动、指挥、运用。当然,即使不忽略,我们也不可能真正的掌握这些人的情况,在这一点实际上伊拉克军队的总体崩溃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大的提醒,即使在今天新军事变革的推动之下,未来的较量核心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武器只不过是人的素质、意志外在的物化表现形式,而核心还是人。
我军存在的瓶颈问题从狭义角度来看,就是国防投入问题,武器装备改善的问题,部队编成问题,三军联合的问题,新的作战思想的问题等等。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是一个社会总体素质提高的问题。1997年,美军第一个数字化旅的旅长科因斯少将调任到美国国防大学任武装力量工业学院院长,他讲组建信息化部队的时候曾受到美国国会置疑:信息化部队的士兵要多长时间才能掌握这个装备,值不值?科因斯将军讲,这个问题找两个士兵来回答。后来,两名士兵在国会回答了国会议员的质询,他们说,我们用几周时间就能够掌握部队的数字化装备。议员们感到非常吃惊,这么复杂的装备,你们怎么这么快就能掌握?两个士兵的回答,我们在家里都玩过,学校计算机也学过,跟我们玩的游戏基本一样,所以很快就能学会它!
这就是一个军队在搞现代化建设中人员素质的基本组成,我们军队入伍的新战士,虽然我们讲了城镇入伍的要高中毕业,农村入伍的要初中毕业,可有些战士来了,我们要从什么是电?什么是交流电?什么是无线电?什么是集成电路?什么是大规模集成电路?一步一步开始,全部学完要一年两年,又到了复员时间了!
我军官兵的文化素质,比起发达国家的军队来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必须要奋起直追的,我作为国防大学的一位教授,要肩负起这个使命;另外,全社会对武装力量的认识也是不够的。我们不仅仅要把军队的文化素质全面提升,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全民族对武装力量的认识。
在美国成为一个军官可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是一件非常光荣与骄傲的事。既要通过全国的统一考试,又要通过ACT的测验,叫知识测验,还要通过SAT的测验,叫能力测验,比如说西点军校的,还必须有国会议员的推荐。当时我们也提过这个问题,议员推荐会不会带来一些别的问题,比如有走后门现象?美国人就给我们讲,议员推荐程序对他们每名议员都形成非常大的压力,因为西点军校淘汰率很高,你推荐这个人是不是社区最优秀的?这个人如果到军校被淘汰了,就形成很大的丑闻,以后没有人投你的票了!
每一年,入选西点成为陆军军官,入选安纳波里斯海军军官学校成为海军军官,对于家人来说,在社区都是非常光荣的事情,报纸要登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父母是干什么的,他们的兄弟是干什么的,这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一个民族把自己最优秀的青年推入到军队,表现出民族尚武的精神。
相比而言,我们这个社会对武装力量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很多人认为,军人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没有文化!他们要那么多文化干什么?没有用!他们能操枪弄炮就行了!不怕死就行!这些都是对现代军人素质认识是肤浅的!所以就形成这样的现象,很多人报考军校是为什么?因为地方大学收费太高,军校是免费的,或者因为地方大学分数高,考不上,那我考军校。
美国西点军校在每一年美国大学的录取过程中,都是排在第三或第四名。第一是哈佛,第二有时是耶鲁,有时是麻省理工学院等等,西点军校的录取率从来没有超过10%。就往往是100个人里报名,只能有9个人录取。而且录取之后,毕业必须保持淘汰率的25%。这些作法,就是保证美国要从民族的一流力量中选出最优秀的青年,组成武装力量和别人对抗,实现美国的国家意志。
而我们很多一流的人才,宁愿在美国帮着别人涮瓶子、洗碗碟,也不愿意加入到武装力量中来。我认为,新军事变革要求提高部队文化素质,但更重要一点就是一个民族整体要对自己武装力量的提高认识,这关必须得过去,一定要用民族的一流的人才组成武装力量才能打得赢!
从这点来看,新军事变革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整个民族的事情!关于军队的人才问题,我们现行的义务兵役制对城镇籍青年要求是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村籍战士要求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进程从这个文化程度的起点对我们来说制约还是很大的,我们现在一定要注意,不要以为一个战士,他就是只会操刀弄枪就行了,会站岗放哨就行了。在我们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能看见一些一两年的士兵手中操纵着几百万元,甚至有上千万元的装备,他未来担负的任务都是极其重大的。我军士兵的文化素质,说一句不客气的话,不能满足我们军队现代化的要求!但是,今天我们要客观冷静的看一下,我们提出过高的要求,从整个国家的现状是难以满足的,这和我们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应该是一致的。我们今天农业人口占总体人口70%的情况下,大量的新战士必然来自于农村,因为这是我们的基础。美国的农业人口占他总体人口的4%,它入伍的大都是来自于城镇。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过程,我们现在可以预计,当中国的农业人口,由70%降为60%、50%、40%的时候,我们国民的素质整体提高,我们军队的资源,整体素质必然要往上去的!
现在一些国家实行大学生中服兵役的制度,这种方式很多国家都采取,比如说,上大学之前必须入伍,或者上大学的时候必须有几年在部队服兵役,为什么要采取?比如说国家人口少,或适龄青年人数比较少,这种情况下强制性的东西比较多。对于中国来说,人口基数比较大,适龄青年很多,还不需要走到强制那一步。我们军队的规模正在压缩,适龄青年的数量还非常大,在这一点里面,对我们军队来说其实是个优势,挑选的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尽量要挑选素质高的青年进入我们的军队!
现在,部分军队的指挥员来到国防大学,担任战略、战役、军事指挥等专业的教官,他们来自于部队第一线,最了解一线部队的需求,一线部队的现状和一线部队的发展,对于改善国防大学教员队伍知识结构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当一名教员在一个学校任职时,实际上把掌握的东西都倒出来了,除了书本上的理论之外,非常难以了解前方发生的事情。发达国家的军队往往采取这样的方法,就是军校的教官轮换制,他们没有单纯的教员,教官到部队任职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我军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教官、军官双向轮换,还需要一个过程。
美军装备世界一流,军事基地遍布全世界,但是我们有点忽略他的军事教育体制,他的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是陆军非常核心的一个学校,专门有这么一个中心,他叫Militlelessons,我们翻译成军事教训中心或失败中心,这个中心有七、八十个人,专门搜集一线部队的作战情况,拿最新鲜的东西来教学,比如说阿富汗战争正在进行,不等前方指挥官把战报报回来,他就派人到前方去了解战斗发生的情况。美军毫不隐晦这一点,他们认为前方指挥官自己报来的情况,总是不由自主的要夸大成绩,掩盖缺点。所以拿前方指挥官报来的案例作为教学,有失客观!军校的 Militlelessons的信息搜取员到最前方,看战斗怎么进行的,单独记录数据,尤其是记录那些失败的、吃亏的仗。这场战争还没有完,院校已经开始阿富汗战争的战例教学,怎么吃亏了,美国人怎么让人消灭了,下回要注意什么,非常鲜活的东西很快进入教学内容。
1997年,我在美国国防大学学习的时候,1991年的海湾战争战例居然没有进入他的国防大学的教学。当时参联会主席叫克林鲍威尔,他就讲过海湾战争太理想了!理想的战争、理想的敌人、理想的设施、理想的地形和理想的条件,这些理想以后重复很困难,以后很难再现这个理想,所以在研究海湾战争时应当格外当心,不要把它作为一般指导。海湾战争的战例没有进入教学,可是越南战争的战例仍然是他的教学战例,从1975年越南战争美军全面溃败,到1997年有22年时间,还在那里非常沉痛的检讨,讲当初是怎么一步一步深陷泥潭的,不得自拔的,当时的军事教训现在还在那检讨。
   经历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美国人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表现出了一种极大的谨慎,生怕掉入一个误区,实际上它对失败的重视,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求胜精神,力图要取得下一次的胜利。这点里面,我们讲,其实败战给一支军队提供最佳的营养,这也是我军的下一步教学中必须加强的!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