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台湾前景分析兼谈邦联制设想
23.11.2003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564,1040078,00.html


我们关于台湾前景的民意测验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兴趣。许多网友也来函谈了自己的看法。在民意测验中排列的各种可能性,我们在此作一个简单的分析。顺便谈谈我们提出的“邦联制-轮值主席制”的设想。

我们关于台湾前景的民意测验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兴趣。许多网友也来函谈了自己的看法。在民意测验中排列的各种可能性,我们在此作一个简单的分析。顺便谈谈我们提出的“邦联制-轮值主席制”的设想。


在我们这个民意测验中,点击人数虽然不断增加,但比例基本上不变。起草本文时的比例为:提倡“武力解决”的占29.2%,提倡“一国两制-香港模式”的占24.6%,“邦联制-轮值主席制”18.4%,“长期保持现状”11.6%,“台湾独立”8.4%,“永远保持现状”3.2%,“其它方式”4.7%。让我们具体看一下这些“方案”。


在我们这个民意测验中,点击人数虽然不断增加,但比例基本上不变。起草本文时的比例为:提倡“武力解决”的占29.2%,提倡“一国两制-香港模式”的占24.6%,“邦联制-轮值主席制”18.4%,“长期保持现状”11.6%,“台湾独立”8.4%,“永远保持现状”3.2%,“其它方式”4.7%。让我们具体看一下这些“方案”。

武力解决

可能性:很小。唯一可能引发武力解决的是台湾宣布独立。但一旦发生台湾独立,这个可能性就会变成极大。因为,虽然台湾许多民众,甚至可能是多数希望台湾独立,但大陆绝大多数民众却是坚决反对的。民意使然,将迫使中国政府采取这个手段。同时也会被中国政府视为机会。“很小”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必然也害怕新的世界大战会影响美国的经济利益而反对之。而台湾对美国仍有很大的依赖性。

假如发生,情况会如何:假如中国大陆能够在短期内(比如一、两个月内,就象美国打伊拉克那样)打下台湾,也许美国不会出兵。毕竟出兵对美国的风险太大了。如果台湾能坚持到一定时间,却将逼得美国不得不出兵。但总的来说,大陆在短期内打下来的可能性好象更大些。

但不能排除一种可能:为了保持独家霸主地位,把中国“打退20年”,美国也可能会视为机会,马上出兵,而且大打特打。因为再过20年就没法再跟中国打了。

假设大陆打下了台湾,情况会如何:将会出现“六四”后相似的情况,西方国家可能对中国全面封锁,这种封锁可能会持续好几年。

假如大陆打不下台湾,不得不半途而废,情况会如何:台湾会成为事实国家,并为全世界所接受。而西方同样会对中国全面封锁。这是最糟的情况。

无论打得下打不下,美国出兵不出兵,最后的结果都不利于中国和美国,本来应该成为“中国时代”的21世纪也许会锐变成“印度时代”或“俄国时代”。

一国两制-香港模式

可能性:较小。目前,台湾坚决不接受这个方式。主要的原因和理由大概是:大陆没有把台湾看成一个平等的谈判对象,那么台湾民众不得不担心,一旦接受这个模式,会逐渐沦为“二等公民”。而且香港这几年的经济不景气和民主的受限制也使他们担心,那会使台湾经济进一步地走低,政治生活发生大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中国政府能够把台湾视为平等的谈判对象,随着两岸经济实力的转变推移,尤其是,假如香港情况不断变好,台湾民众有可能接近这种模式。但这一要耐心,二要双方的灵活性。灵活性包括:大陆把台湾视为平等的对象;不规定大陆与台湾最后“合并”的时间,规定为“视情况而定”。

假如成为现实,情况会如何:中国大陆和台湾将长时间的和平相处,逐渐加深契合,甚至不排除最后走向完全统一的可能性。

台湾独立

可能性:很小。最主要的因素自然是,一旦台湾宣布独立,几乎必然导致战争。而出于对此前景的害怕,大多数台湾民众也不会同意台湾独立的选择。同时,如上述,美国等也会坚决反对。在美国反对的情况下,一旦中国大陆由于台湾独立而动武,美国也有了袖手旁观的理由。

一旦台湾宣布独立,情况会如何:这已经在上述分析“武力解决”时作了简单的分析。无论对台湾和大陆来说,无论是大陆打下台湾还是打不下台湾,情况都不会很好。

永远或长期保持现状

可能性:“永远保持现状”的可能性很小,而“长期保持现状”的可能性很大。说“长期”的可能性很大,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中国分成“两岸”以来,至今已经50多年了,一个说“解放”,一个说“反攻”,一个说“统一”,一个说“独立”,至今未有进展。但是,如果说会“永远”,可能性却不大。原因之一,大陆永远不会放弃此事,永远的“纠缠”对两岸民众来说毕竟都是一件“烦人”的事;原因之二,大陆与台湾之间现在实际上已经不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政治上的大区别,经济和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接近,经济关系非常密切,这些趋势将不断增加,台湾人担心的东西会越来越少。而且,二十年后,中国大陆在总体实力上可能已经与美国不相上下,即使中国大陆要打台湾,美国也更不敢动了。

也许终有一天,连台湾民众也会说:算了吧,我们还是统一吧。从这一点说,至少“长期保持现状”不是坏事。从中国大陆总体实力上看,这一天也许只不过是二、三十年后的事。前提是:双方有那么多的耐心。耐心是:台湾不独,大陆不打。

邦联制-轮值主席制

怎么解释这个概念:其它概念都有定义,这个“邦联制-轮值主席制”则是我们刚刚提出的一种设想。基于两点:一是欧洲的经验,二是“长期保持现状”的可能性。欧洲从完全不同的国家逐步“统一”,成立一个共同的委员会,取消关税壁垒,取消边境,统一货币,除了在外交上还是“各执已见”,对外还是各个独立的国家,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大邦国,并势必走向进一步的接近与融合。

另外,据我们上面分析,“长期保持现状”的可能性很大。但“长期保持”的风险是哪一天哪一个政府失去耐心。假如进入“邦联制-轮值主席制”,双方不断接近,不至于失去耐心,或许有水到渠成的时候。也许,把香港也拉进这个机制里来更好。至于这个体制应该具体是什么样的,就不在这里设想了。因为,初步的关键是双方能够接受,以后的关键是双方不断的接近。随着不断的接近,情况也会不断地变化。

可能性:较大。本来应该说“很大”。之所以说“较大”,就是要看双方能否接受。

对中国大陆政府来说,可能会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这不是把台湾承认为国家了?其实,50年来之所以难以走到一起说到一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大陆把自己视为一个国家,而把台湾视为一个省,居高临下。你可以继续不承认台湾是国家,但在合作过程中,不能给台湾以平等的,或者说是“准国家”的待遇吗?难道不能把一个邦联看成未来真正的国家吗?难道不能把这看成是一个过渡吗?过渡阶段,外交上还是各代表各的,在经济数字上,可以象欧盟一样,既有分开的数字,又有一起的数字。最重要的是,如果台湾长期甚至永远不接受“一国两制”,那不就永远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吗?最后需要的是灵活,双方的。不一定非是“邦联制”,完全可以听听台湾的建议,有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名称与体制。

对台湾来说,也可能会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这不是使台湾逐渐变成受大陆控制了吗?其实这也是不用担心的,因为这件事情的进展完全取决于双方的谈判与接受,以及不断的谈判与接受。随着接近,影响是双向的。

小结

从以上分析看,最大的可能性是“长期保持现状”,但不是“永远”,为了使双方不至于失去耐心,在这个“长期”中,似乎只有采取“邦联制”或经过变革的“一国两制”,“长期”才更有保障。而在“邦联制”和“一国两制”两者中,后者不太容易为台湾所接受,而前者(“邦联制”)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关键要看两岸的灵活性,要看上述心理障碍能否消除。

要想走到一起去,对中国大陆来说,首先要去寻找的是“什么是最现实的”。最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面子。为了面子而不肯“屈尊”,不给台湾以真正平等的感觉,这个现状也许真会永远保持下去,或者再过50年还是这样。对台湾来说,首先要寻找的是“什么是最舒服的”,也就是说,既没有永远的提心吊胆,又不会破坏已有的好日子。台湾也应该想到一点:如果再拖20年,中国大陆可能已经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那时候,你再要“平等地位”,人家可能就不给了,要打要压,还不是“悉听尊便”?再对中国大陆来说,假如“邦联”和“两制”都不成,再等个20年,倒也是上策。

已经过了50多年,还会再过50年吗?从上述分析看,应该是不会了。本记者的猜测是:假如现在无进展,二十年后见分晓。

为什么不走近一步,看看再说呢?

(平心)

谈谈这个“邦联制”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564,1045327,00.html

本来不打算详细地设想邦联制应该是什么样的。由于一些网民来函把“邦联制”称为“变相台独”或“渐进式台独”,我们不得不稍微具体一些地谈谈这个“邦联制”。


本来不打算详细地设想邦联制应该是什么样的。由于一些网民来函把“邦联制”称为“变相台独”或“渐进式台独”,我们不得不稍微具体一些地谈谈这个“邦联制”。

首先要声明,作为记者,而非研究人员或决策者,笔者并没有打算提出某个建议,而只是在考虑台湾前景时希望把问题想得全面一些,看看除了已知的途径外,是否还有其它途径。因此想到了邦联制,说出来仅供参考。希望引起讨论。

笔者在“台湾前景分析兼谈邦联制设想”一文(以下简称“前文”)里写道:“不一定非是‘邦联制',完全可以听听台湾的建议,有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名称与体制。”实际上,最关键的、基本的想法是,设想一下,是否有某一种体制,或许双方都能够接受。换中共的话说:“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意思是差不多的。

前文里提到“邦联制”基于两点,一是欧洲的经验,二是长期保持现状的可能性很大。在此再细说一下所谓“欧洲的经验”。

邦联制,现在世界上成型的也许只有两个,一是原苏联的独联体,二是欧盟。原苏联的独联体是原来一个统一的国家散开后设立的,目的是让这些散开的国家仍然保持一定的内在联系,不至于太散了。由于这个独联体并没有以今后的统一为目标,因此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邦联,所以不在参照之列。而欧盟则是许多原来没有关系的国家逐步走向融合,最后形成一个“准国家”,甚至可能在许多年后成为一个国家。

对中国大陆和台湾来说,欧盟这个模式也只能参照一半。即参照它的融合。因为,中国大陆和台湾本来是一个国家,分开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双方也都希望融合,现在则是大陆人基本上希望融合,而台湾人局部希望融合。另外一个跟欧盟的大区别是,欧盟是由许多个体构成的,融合成一个国家谈何容易;而中国大陆和台湾只是两个个体,按理说要容易得多(当然只是“按理说”)。

以上说的是中国与欧盟的不同之处。可以参照欧盟的则是:逐步走向融合。“两岸三通”的提法是双方基本上都接受的,只不过实际落实艰难。而“两岸三通”,按笔者的看法,就是“邦联制”的组成部分与第一步。因为:虽然中国大陆不承认台湾是“国家”,但至少你不得不看到,台湾是一个50多年来实际上完全独立的“个休”,不管你叫它什么,它所做的一切,确实是单独做的。

在没有重新统一为一个国家之前,如果实行了“两岸三通”,下一步应该是什么呢?下一步可能是:无休无止的“汪辜会谈”。但也不是非这样不可,可以有些实际成果。什么实际成果呢?如果台湾永远不接受“一国两制”(请细读前文,笔者并没有否认“一国两制”,相反认为“一国两制”有一定的实现可能性,但唯一的问题是可能会显示为不现实,因为台湾反对),是否可以谈经济数字的合并(象欧盟一样),体育盛会上以一个名义共同出场,甚至搞一个“松散”的国名,共议一些国事,货币统一,最后水到渠成,坐下来谈统一呢?而所有这些,每实现一个,至少从中国大陆的角度看,都会被欢呼成重大成果。而,在两个“个体”完全统一,重新成为一个国家之前,你说这叫什么体制呢?不就是邦联制吗?

这当然不是欧盟的邦联制,更不是独联体,中国人不是喜欢说“中国特色”吗?那就说它是“中国特色”的邦联制好了。

一个体制,不在于它叫什么,而在于它实际上做到什么,它将来会引向何方。你可以不叫它邦联制,你可以不给它任何名称。但实际上,如果做到上述一些步骤,你不叫它邦联制,那你说它叫什么呢?爱怎么叫怎么叫吧。但总得有个名称,否则如何讨论?

至于它将来会引向何方,是否会引向统一,现在议论可能为时尚早。但,至少现在大陆的出发点是,搞个“两岸三通”,先接近了再说。“接近”是个关键词,一步步地走向接近,就是邦联制的另一个出发点。换句已经说过的话说,除非真打,否则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是最现实的。如果台湾真的永远不接受“一国两制”,大陆又永远不打,那还剩下哪些道路呢?不断接近,走着瞧,恐怕在这种情况下是唯一的真理。

“中国特色”的邦联制,完全可以象中共要求的那样,存在于“一个中国”的前提之下。并且,可以逐步地由邦联制走向联邦制。中国有不少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那些自治地区有一定的自由,但那还是十分有限的。而“一国两制”的香港,目前才真是一种联邦制。德国、奥地利、美国等都是联邦制。所谓联邦制,就是各州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其它权利,但在外交、国防等大的方面是一致的。中国与香港目前还没有走到德、美这样的程度,也许50年到期后会那样?

可以给邦联制取个名称,让它逐步地拥有一定的机构,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协商机构。在取名方面,如果双方愿意,就可以体现出“一个中国”的前提来,比如象美国那样,叫个“United States of China”,难道美国叫了“United States",从此就分裂了吗?恰恰相反,它正是在这个名字下逐步统一起来的。为了防止热血青年们大声抗议,不得不再强调一遍,本文所说,都不是建议,而只是设想。美国名字里的这个“states”中国人并没有翻译成国家,而是翻译成州了。德国和奥地利的组成部分同样如此。如果这样叫觉得不舒服,当然可以叫别的,甚至叫中华联合共和国(United Republik of China)也未尝不可。当年的苏联,名义上也是联邦制的,它的组成部分甚至就叫“共和国”,但那时人人都把苏联看成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邦联的名称,可以这样叫,也可以那样叫,而到了邦联有了个名字的时候,邦联制才真正成熟了,而恰恰是到了这个时候,走向联邦制的前提也已经实现了。或者说,联邦制已经开始了。

不少来函网友提到“大一统思想”,实际上他们想说的是“以大统小”。我就是老大,你就是一个省,所以你就得听我的。你这样说,难道真的是为中国,为两岸人民着想吗?除非讲打,否则这种说法就等于是说:我实际上根本不想统一。因为,笔者再强调一遍:最关键的是“现实”二字。虚的东西,哪怕看上去是热血,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当年的热血青年,现在都已成了热血老人了,统一仍然遥遥无期。

既然都说“都是中国人”,为什么非要指望那至少在相当长时间内不现实的“以大统小”,不能给人家至少是谈判中的平等地位呢?中国人不是讲达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吗?借用一位网友的语调:即使将来选举哪一个台湾人当了统一后的全中国的领导人,其他省的中国人就应该不舒服吗?假如你是北京人,选举一个广东人当国家领导人,你就反而抗之?离开大一统思想,可能对许多人来说是很艰难的,也许根本不可能,对当政者来说同样如此。但是不离开大一统思想,统一恐怕很难,甚至就是天方夜谭。

讲到一个“打”字,大家都要想到种种可能性。假如有可能不打而解决问题,难道不是更好吗?何况讲打已经讲了50多年了,明天真的就打了吗?

前文最后提到,20年后,如果中国的整体国力已经跟美国不相上下,那时统一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也没有多少抗力了。但一定要等到20年后吗?对很多热血者来说,20年就是20个年头的心理折磨。何况20年之说,也不过是一种假设而已。

再强调一遍,本文与前文所述,都只是一种客观分析,一种设想,绝非建议,自然也并不指望为哪一方所接受。总结一下关键词:现实,灵活,试试离开大一统观念,有时也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想一想。

(平心)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Moment/newfocus-index/0,3687,9405120161+0+0+210300+0,00.html

扁宋 眾叛親離
相互利用 終皆成輸家

最近,台灣政治人物已得了「集體精神分裂症」和「集體歇斯底里症」,而整個政壇則成了一個超大型的杜鵑窩,大家合演著世紀級的荒誕殘酷劇。

君不見,稍早前陳水扁才透露,他的「扁宋會」是得自李登輝的教誨,而到了今天,「台灣之父」李登輝和「台灣之子」陳水扁早已罵成了一團。李登輝罵阿扁「賣台」、「騙選票」;而阿扁也同樣回罵「騙選票」。雖然說「政治沒有永遠的朋友」,但由「情同父子」,搞到如此翻臉成仇,倒也真是舉世罕見。清代台灣乃是早期移民社會,由於生存競爭激烈,倫常規範鬆弛,因而有「男無情,女無義」之稱,台獨論者喜歡誇稱台灣的偉大善良,最恨古代這種「無情無義」的說法,但由李扁關係的變化,不正顯示出那種「無情無義」舊惡劣價值的復熾及跨代遺傳嗎?

文◎南方朔 【完整內容 請看本期新新聞】

反 覆顛倒!
陳水扁的言語正在失控中

而陳水扁除了與李登輝醜話相向外,最近他那種語言的反覆顛倒,已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昨天還在說對連戰出訪表示「祝福」;過兩天又急忙改口「聯共賣台」;今天才說「對不同政黨的意見應多包容」,但轉個臉,卻又歪著嘴扣別人「接受共產主義」的帽子。

今天還和宋楚瑜勾肩搭背,暗示宋是他的特使,過兩天又立刻翻臉。他自己說連宋出訪「一切在掌握中」,「沒什麼好擔心的」,但事實卻顯示他什麼都無法掌握,因此才擔心得不得了,把擔心變成扣帽子,以及翻來覆去,最後讓人不知道他究竟在說些什麼的困境。到了現在,陳水扁已不再是今天說的和昨天不一樣,而是上午和下午不一樣,這個小時和下個小時不一樣。他說他有「健忘症」,現在已被確證,祇是健忘到以小時和上下午來計算,未免太離譜了一點。

當一個人祇罵一個人,或許他還有對的可能,但當這個人把情同父子的父親、黨內同僚,以及對手都罵成一團,這大概就是他自己出了問題。

阿扁在失控裡驚惶無措,祇好逃進翻來覆去的話語裡,讓自己覺得安心,但這是個惡性循環,因為翻來覆去,自我矛盾,前言不搭後語的不斷講話,祇會讓他的講話更加貶值,並且用更自我矛盾的新話來掩蓋前一個自我矛盾。到了最後,就變成祇要他一開口,大家就等著看笑話。他的語言已不再有意義,祇成為病態政治和病態語言裡的反面教材。

錙珠必較!
宋楚瑜總想顯示自己優越

李登輝和陳水扁最近都搞得惡形惡狀,而宋楚瑜呢?情況顯然也沒有好到哪裡去,連戰出訪,由於深體兩岸的長期敵對,因而他的訪問行程以「求同存異」的感性訴求為基礎,實體的問題則以雙方將來的兩個對話平台來展開,這是一種以未來為念的部署,不去刻意誇大張揚。連戰的訪問很自然而然的提到「中華民國」,因而也祇能看成是歷史的延續。因此,連戰的訪問,他一切的表現,一方面是做給台灣看,另一方面也是做給中國看,由於兩方兼顧,在平穩中前進,自然沒有摩擦,雙方在互信中終於踩出了第一步。

但宋楚瑜則情況完全不同了。近年來,台灣出了一個奇怪的名詞叫做「主體性」,這個名詞的始作俑者,乃是已故的台灣史權威學者戴國輝教授,他由日文裡借到這種譯法。但到了後來,戴教授最懊惱的就是他首先創用的這個詞。因為到了後來,「主體性」已被獨派占用,成了台灣的核心語彙,它的意思也被扭曲,變成一種心態,一種行為方式。祇要一開口「主體性」,就等於表示台灣和中國有著一種形而上的不同,而反映到行為上,則是祇有向北京挑釁,才足以證明自己的存在;祇有拚命地罵北京,始能顯示自己的優越。「主體性」已成了一種魔咒,客觀理性與知識所必須的「互為主體」已告蕩然無存,祇要任何人一用「主體性」這個詞,他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即已八九不離十地猜得出來。

而這也正是宋楚瑜麻煩的源起。他凡事和阿扁一樣,都錙銖必較,連戰的毛筆字實在很醜,於是他遂猛練了幾天,要證明自己優秀。在他行前,不但「主體性」不離口,甚至還把什麼「憲法一中」、「九二精神」、「特使身分」玩得淋漓盡致,據我們所知,北京會在連戰出訪前,透過新聞發布的方式邀宋訪問,其實是有兩重用意,一是不希望在連戰訪問期間有宋楚瑜攪局;另一則是希望藉連宋的相繼訪問,讓北京和泛藍這個大板塊取得某種感性連繫,進而有助於泛藍的整合與團結,讓兩岸關係的改善有更大的動力基礎。

爾虞我詐!
扁宋相互利用終皆成輸家

但宋楚瑜卻顯然不甘於這樣的角色。他的整個心態是要把大陸當做舞台,對台灣演出一場政治戲。這就是他所謂的「主體性」。

他在行前,把「扁宋會」這個題目一再曖昧地炒作,以強調自我重要性,俾將出訪的意義和連戰出訪的意義相互區隔開來。此外,他也一直在「憲法一中」等話語上放出消息,要用更曖昧的觀念來跳過「連胡會」裡白紙黑字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這種要把台灣式政治語言遊戲的風格帶到北京,當然造成北京的反感。這也是「宋胡會」一直到他正式出發,仍未敲定的原因。

而由行前到旅程的整體表現,宋楚瑜那種過度刻意操作的痕跡,如清大對北大,金絲猴對熊貓,中山陵題字刻意要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個概念上做文章,都顯示出他一方面和連戰較勁,另一方面也要演給台灣看的宗旨。

問題在於,宋的這些表現,北京當然看在眼裡,懷疑在心裡。宋和美國某些機構的關係,北京早已有所警惕,要用含混的過去式的「憲法一中」來推翻現在式和未來式的「一中」,這種語言遊戲當然讓北京更加疑慮。正因為這種疑慮,宋到了中國,在態度上才告丕變,不再曖昧的談「特使」身分,也把「反台獨」叫得比連戰還響亮。

原本就爾虞我詐的「扁宋」關係,當然已不可能繼續存在。在「扁宋」這個相互利用的議題上,扁宋這兩人都成了輸家。當陳水扁重砲轟宋,阿扁其實已是等於在重砲轟自己;而挨轟的宋,當然也證明了一個政治鐵律,那就是政治的「權謀」,基本上乃是「有權者在玩的陰謀」,無權者也想參與這種遊戲,多半祇會被別人玩,而不可能去玩別人。無權者除了老老實實、審度形勢,做出該有的選擇外,根本就不宜去搞那種拉一派打一派的遊戲。

政治重整!
陳水扁時代已經提前結束

也正因此,自從連戰先發出訪中國後,由台灣內部亂成一團,政治人物的惡劣品質也日益地公開化,不但「無情無義」已到了不擇手段的程度,甚至連人間最基本的尊重與信諾也都蕩然無存。

這種「集體精神分裂症」和「集體歇斯底里症」,如果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過去台灣那種混亂糾纆的時代已到了瘋狂的尾聲,接下來,一個以國民黨為主軸,以兩岸和解為中心的新時代已告開啟。而對陳水扁而言,由他最近的顛倒錯亂,我們甚至已能大膽的說,他的時代還沒有開始,就已到了提前結束的時候。整個台灣,政治也當然將會重編。

而這一切,當然是連戰出訪所致。在過去二十多年裡,國民黨背負著它的原罪,所處的乃是一種持續凋萎的情境中。它有冷戰時代的包袱,這使得它對台灣提不出宏觀的願景,於是,整個台灣遂被那種似是而非的「台獨論述」以民主之名所淹沒。「台獨論述」之所以似是而非,乃是它以果為因來解釋一切事情:

──於是,台灣由明鄭、有清、割台、光復、國共內戰到國府遷台,這一段歷史,全都被一種好像他們都是台灣原住民一樣的「外來政權史觀」所刻意曲解。

──由於「台獨論述」事實上是一種「大福佬沙文主義」的變形,甚至被本質化,儼然成了一種偽形的民族主義,於是,以族群為核心的仇恨政治遂成了它的核心。祇要非獨即是「賣台」,即是這種偽種族論的產物。

──而在現實政治上,兩岸至今沒有戰爭才不過三十年,但這種「分治」的事實,卻被有目的說成是「台灣已獨立六十年」,最近,陳水扁甚至公開說謊宣稱「兩岸分離已一百多年」云云。

在這種倒果為因的解釋下,有些被誇大,有些則被緊縮,例如,台灣絕大多數人都知道「一中各表」乃是「現狀」透過準協議的方式有了合理的基礎,這其實是對台灣有利的進展,但在「台獨論述」下,逢中必反,祇要「一中」,就是「被併吞」,就是「賣台」。連戰訪問,會被陳水扁說成是「接受共產主義」,就是這種怪異自閉邏輯的自然結果。

台獨論述祇是偽國族主義

不過,儘管「台獨論述」似是而非,但偽國族主義從來即是一種很有威嚇力和偽道德性的說詞,連抽象思考能力最卓越的日耳曼民族,都抵擋不住納粹藉國族主義而竄起,抽象思考能力薄弱的台灣當然更不可能。

在過去這段時間裡,「台獨論述」淹沒一切,知識界和媒體界望之披靡,縱使不同意的人,在假裝中立時,也要刻意讓自己抹上一點綠色,好像祇有這樣才可得到許可證。有些人甚至在這種論述下創造出假記憶。似乎每個人都有了原住民血統,都成了「二二八」後代,都有過被迫學國語的慘痛經驗。意識形態會改變舊記憶,建構出莫須有的新記憶,台灣這個社會其實已成了研究假記憶的最好實驗場。

不過,幸好台灣人民還沒有都喪失掉判斷事實與是非的能力。也正因此,才造成沒有兩顆子彈幫忙,陳水扁不可能連任的結果;在兩顆子彈幫忙的一次性效應用掉之後,泛綠終究無法過半。

這是個重大的轉折,當民主已變得如此不堪,被包裹在民主裡的「台獨論述」當然也就漸失魅力,也正因泛藍立委過半,國民黨重拾信心,連戰始敢於跨出他早就有意跨出的這一步,連戰出訪前後,持正面評價的為五到六成,持反面評價的約為二成五到三成,其他的二至三成,估計都是正面評價這部分的後備隊。這顯示出連戰出訪這一步是走對了的第一步。

由這一步,也證明了一個鐵律:那就是政治人物除了順應民意外,在某些基本重大問題上,其實更應該要以高瞻遠矚的擔當,來帶領民意,俾免得永遠陷在泥淖中。

因此,連戰已等於是在「台獨論述」之外,開創出了一種既符合事實、沒有硬扯硬拗、也更具未來性的「兩岸雙贏論述」。由於「兩岸雙贏論述」無論在人性觀點、道德制高點,以及現實利益下都毫無疑問地優於「台獨論述」,它對「台獨論述」當然有著致命性的威脅。

台灣靠著挑釁和撕裂等惡意為政治資本的時代已走到了盡頭,往後已必須靠包容、善意、創造性的想像做為政治動力。最近這段期間,由獨派機構偽造民調,搞機場械鬥,以及內訌和相互批鬥,這都可看出是它們在體認到威脅後的集體歇斯底里。

陳水扁的遊戲翻成了負債

而陳水扁的混亂失措和語言更加反覆,除了是因為內部反彈壓力及任務型國代選舉壓力所致外,真正的關鍵,仍在於「台獨論述」已在愈講愈極端裡把他們自己都綁架。當他們自己天天把和中國來往講成是「賣台」,他們怎麼可能和中國對話?當他自己不承認「九二共識」,現在又怎麼回得了頭。他們過去把「台獨論述」灌入群眾腦袋,今天他們又怎能回頭?陳水扁的語言遊戲過去是他的資產,現在則加上利息,翻成更大的負債。

由於陳水扁不是那種敢於說「過去錯了」,而後帶領群眾走向新路的人物,因而他祇得左支右絀、捉襟現肘地在那裡繼續自我矛盾的翻來覆去。一個政治搞到如此地步,可憫也可恨,但這不正是過去靠詭辭權謀而起家所應得的報償嗎?

在連戰出訪後,一個以國民黨為核心、以兩岸為主軸的新時代已告開始。除非陳水扁徹底反省,重回「九二共識」和「一中各表」,參與甚至領導這個新局,用「大決裂」的態度從事「大開創」,否則他將注定被新時代開除。而由「連胡會」的共識,未來的兩岸關係,有政府公權力當然最好,縱使沒有,其實也不妨礙它的運作。

對於這個新時代,我們固應樂觀以待,但也必須體會到兩岸由於對立太久,「良性互動」的過程其實也充滿了難題,它必須由雙方肯定與接受歷史,包容歷史,而後由感性出發,一步步走向具體,其中雙方都有太多地方要讓步、要慷慨、要學習尊重,尤其是相互對待的行為上,更要有人性上的體察。

由「九二共識」重新出發,這將是個超難的歷史工程,兩岸雙方都必須要有徹底的覺悟。我們對這些,固然寄希望於連戰,但也盼望陳水扁要換掉過去的心,自我改變而後去改變他的群眾,傑出的領袖是要去領導,而不是被群眾所領導,但願阿扁能有這樣的決心。

從心出發!
政治人物必須跨進新時代

而當一個新時代業已開始,而目前的精神分裂和歇斯底里,則祇能看成是一種自暴其短的反撲,反而會加快它們的成為過去。李登輝的反反覆覆較諸阿扁還要過分,我們不相信台灣百姓還笨得會給他更多機會。至於宋楚瑜,他的中國行,受的傷大概不比立的功更小,這意謂著他的空間在泛藍群眾裡也會緊縮。除非在新時代的體悟裡,加速走向泛藍的整合,否則宋的前途也將不樂觀。

也正因此,對於已走出脫胎換骨第一步的國民黨,我們反倒有更多期望。它做為一個具有領導性的反對黨之角色已告開始,除了必須加速自己的脫胎換骨、設法整合泛藍,以及有尊嚴、有步驟、有想像地去推動兩岸關係外,更重要的乃是要積極擴大社會基礎,型塑出新的氣象。連戰的出訪成功,祇是走出第一步而已,往後要走的路還長得很哪!

此刻的台灣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由於兩岸已和過去大不相同,兩岸透過善意互動而開展新未來的可能性已露出曙光。時代在變,政治人物的心態與思維當然必須跟著改變,舊思維無法應付新時代,但願台灣的政治人物能從最近的變化裡得到啟示,一切從心出發!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