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安居未能乐业”
區仕美資料整理
http://news.sohu.com/20060601/n243513476_2.shtml

关于三峡移民和库区的问题,反映到中央的渠道多了,一些部门也开始发声了,这是件好事。”雷亨顺说,“在技术方面,我们解决了很多国际性难题;但像移民和库区发展问题,比技术性问题更难办。”

第一难题:安居未能乐业

“对移民来说,住的房子大了、亮堂了、干净了,却没有地可种了,又缺乏别的就业技能,只能靠领取低保费过日子。在严重的地方,零就业率接近50%。

”民盟报告称。

“安居未能乐业”,是两份报告同时提出的“难题中的难题”。自1993年起,三峡工程规划中移民约120万,其中103万属于重庆。人口之众、迁徙范围之广,世界罕见。重庆涪陵区敦仁小区,就是一个典型的靠吃低保过活的移民小区。这里的居民是2002年迁来的,约900余户3000余人。小区甬道两侧的摊点大都闲置,农贸市场右侧的健身器械无人理睬。人们懒散地坐在摊间或路旁,老人居多。“这里80%的人没活干,吃低保,我们自嘲这是养老院。”一位姓陈的男子端着啤酒,坐在自家的小餐饮店里郁闷地说。他原在滨江路开副食店,位于学校与车站集合处,月收入1000多元。移民小区建成后,他发现自己换取的“纯经营门面”在三楼,这怎么能做生意呢?幸好后来在小区内租了一个餐饮铺面维持生计,每月有500元收入。

有人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洋房子里住着叫化子”。民盟报告里引用了一个统计数字,万州区移民中的“零就业”家庭占40%。重庆市移民局宣传处处长郎诚对本报记者称,不能把城镇居民的就业难完全归咎于移民,这是全国性的问题。况且移民迁移后,需要一个过渡期才能稳定下来。目前,对移民的就业技能的培训正在进行。

对农民们来说,土地是命根子,就地后靠之后的土地质量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收成。温总理视察过的两个村庄就是如此。而在云阳县巴阳镇,有一批从江边搬到山上的“后靠移民”,人均不到一分地。

雷亨顺说,“为了保护库区环境,国家规定25度以上的坡地必须停止开垦,已经开垦的要逐步退耕还林,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更严重的是,在原来不耕种不住人的山上盖房、耕地、建居民点,有些地方出现滑坡,给移民生活带来隐患,住户需要再次搬迁。但规划中并没有再次搬迁的经费,这笔钱从哪来?”

各界直面“命运的迁徙”

移民问题一直被视为关系三峡成败的关键。“这不是简单地从甲地迁到乙地,三峡移民有的甚至是命运的迁徙。”郎诚说。中央对三峡移民的政策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在与重庆市领导座谈时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库区稳定之本,应该做到每家最少解决一个人的就业问题。

专家认为:这不外乎两条途径——加快劳动力输出,发展库区产业经济。而后者是治本的造血之道。为实现这个目标,2004年,国家发改委制定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是发改委第一次针对某个地区制定的发展规划。规划要求,宜昌、万州、涪陵和重庆主城区四个中心城市,将分别带动库首、库腹和库尾的经济发展。

2005年12月,国务院副秘书长汪洋调任重庆市委书记。汪洋曾担任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员。“他是带着中央对三峡库区的重视和发展意图来的。”雷亨顺说,“到任的第三天,书记就到了库区——重庆现在打‘直辖牌’和‘三峡牌’。”

近日,雷亨顺也把一份课题研究报告送到重庆市高层。他所在的课题组发现,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困难在于“库腹”——涪陵以东至巫山。以涪陵为分界线,重庆东西部人均生产总值相差悬殊,据统计,西部渝中区是东部巫溪县的9倍。其原因是,“库腹”地质条件差,原有产业基础又极为薄弱,而库腹地区9个区县的淹没人口又占重庆库区的87.9%。

课题组建议,要分区域分别对待重庆库区的发展。像奉节、巫山这片地质条件脆弱的地带,要适度开发甚至不开发,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加重生态环境的负担;而万州、开县、云阳这一带,可以作为库区经济建设的突破口,以产业链较长的项目——即不是一个产业环节就断掉,而能形成一系列的产业环节,比如,从农产品到加工工业再到物流。

“我们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郎诚说。自从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每年市人大会议上,主管移民工作的副市长都会向人大代表作移民工作报告,就移民的安置情况、对口帮扶、就业培训等接受代表们的审议。移民工作报告被摆在和一府两院报告一样重要的位置上,这在全国恐怕绝无仅有。

而移民局的工作是两头挑——一边要落实上面下达的移民任务,一边得说服安抚故土难离的移民配合迁移,加之三峡工程本身的特殊性。可以想见,这是块硬骨头。

“5月,三期移民要全部完成自验,8月份接受国家工作组的验收。”郎诚说。为了达到156米的蓄水高度,又有一批移民离开自己的家园,开始新的生活。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