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河不能承受之重 亚洲时报 2004-09-10 10:13:41
中国再有江河受到严重污染的消息传出,这次事故的主角是山东漳卫新河。在此之前,中国有多个省市地区水资源遭遇生态灾难。中国政府花费了数以千亿计的投资治水,但中国却沦落到三十年内没有足够食用水的地步。这次事例再次说明,在体制上实施改革,提高政府透明度和执政水平,尽快推进水权制度,实在是刻不容缓。
据新华社报道,漳卫新河山东乐陵段遭受严重污染,给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记者现场所见污染情况十分严重“离河几十米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暗黑色的河水泛起白色的泡沫,不时能看到死去的小鱼漂浮在水面上,随水缓缓向下游流去;在岸边水浅的地方,河底的泥土已罩上了一层黑色。河两岸有条一米多宽的整齐的枯草带。”这一深受污染的河水更是给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了深深的困扰,据说,当地能喝的井水必须得500米以下。
据新华社记者在当地不同河段采集的5瓶水样检测结果显示:“从上游向下游河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样COD含量均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五类水质的COD含量应40毫克/升'”(COD即化学化氧量,表示化学污染程度)
漳卫新河作为漳卫南运河的一条支流,长246.6公里,属海河水系,上与卫运河、卫河连通,水系流经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四省,自无棣县境内入渤海。对于这次的污染事件,当地环保局官员表示:“漳卫新河的污染主要来自省外”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污染主要来自河南、山西、河北和山东省的聊城、德州市。其中山东省外污染占了82%左右,山东省内污染占18%左右。
山东漳卫新河的生态灾难不是开始,也显然不是结束,中国多个省份的江河亦遭受着相同的苦难,河流受到严重污染的消息甚至是不绝于耳。
中国水质污染越来越重,苏州河、黄浦江这样,淮河这样,全中国的河流情况也是如此。1980年全国16.4%的河流(按长度计)受到污染(相当于四、五类),5.7%的河长严重污染(已超五类),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到九十年代末,全国46.5%的河流受到污染(相当于四、五类),10.6%的河长严重污染(已超五类)。在这20年中,水污染不但没有得到制止,反而越来越严重!
中国七大江河之一的辽河,被称为是辽宁人的“母亲河”,然而她如今已成为中国江河中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国家环保总局最近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全国七大水系中,辽河水系污染最为严重,劣五类水体占60%以上,同时由于多年来由于无节制地引水截水,过度开发流域水资源,导致河水断流情况严重。当地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罕见的工业城市群带来了国内罕见的污染。
据预计,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用水高峰。在切实执行现行节水措施的情况下,2-3-年用水总量将达到7000至8000亿立方米,达到全国每年8000亿立方米(不含生态用水)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面对水资源日益短缺甚至枯竭的严峻形势,张光斗、沈国舫等近20名着名院士7月19日表示,水荒的困扰缘于目前中国的水权虚位,必须尽快推进水权制度建设明晰水权,才能真正建立节水型社会。
新华网北京7月19日报道,在松辽流域大河水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实施方案专家谘询会上,中国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说,目前中国的节水只是从资源道德和环境伦理的角度出发来要求全民节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水,只是尽量少浪费水资源。真正的节水型社会,要有科学、微观的定额标准。节水型社会和节水观念的建立,必须从明晰水资源的产权开始。
索丽生说,水利部近几年来正在积极尝试水权制度建设,在松辽流域的大河流域开展初始水权分配试点工作,以促进流域内的缺水、水环境恶化和上下游争水等问题的解决。
中国水资源短缺状况短期内难以缓解。统计显示,目前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严重缺水,中国水资源既患寡又患不均。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用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争水问题、工业用水无偿挤占农业用水、生产用水大量挤占环境和生态用水等现象将日趋严重。
安徽省近日公布的2003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污染严重,全湖平均水质属中度富营养状态。安徽省环保局总工程师表示,一些小企业受利益驱动,偷排污染物;地方领导环保意识不强;治污工程设施不到位、不配套等原因都造成了巢湖久治不清的现象。
河北水环境同样令人担忧,据河北省水利部门介绍,目前这个省整体性水环境存在河湖乾涸、水质污染、地下水超采和水土流失严重4个问题,整体性水环境恶化已成河北省头等环境问题。目前河北省内主要河流几乎常年无水,有些洼淀已乾涸多年,甚至辟为农田。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南部地区已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境地。据河北省水利等部门调查分析,这个省年入河污水量约为17亿吨,其中COD含量60多万吨、氨氮含量约5万吨、挥发酚含量约1350吨。
广东近海污染危害严重同样是不争的事实,据当地媒体《资讯时报》报道,博大的海洋资源出现逐年减少现象,而自1998年以来,广东省海域发生赤潮事件59宗,赤潮所到之处不留一个活口,对渔业经济造成沈重打击,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海水养殖业和渔船过量捕捞等成为污染海洋最主要的“凶手”。资料显示从1996年起,广东省平均每年污水排放量达到39亿吨,珠江口等海域重金属、氮、磷等多项指标都超过国家四类海水质标准。
早前关于淮河治理的报道“一场暴雨揭出淮河治污‘十年之丑'”引起各方震撼,淮河是中国第三大河流,流经苏、鲁、皖、豫四省,作为中国第一个开始大规模治理水体污染的流域,花费整整10年,数百亿投资,却在一场大雨的扫荡下曝露无遗。据报道“7月16日到20日,淮河支流沙颍河、洪河、涡河上游局部地区降下暴雨,沿途各地藏污闸门被迫打开,不想5亿多吨高指标污水,形成150多公里长的污水带,“扫荡”淮河中下游,创下淮河污染‘历史之最'!”
一连串的生态灾难无不是给中国的生态环境一次次的警示,而究其原因,莫不离其中: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民众薄弱的环保意识……在城市化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各省市地区各自为营的行政模式却往往让治污事倍功半。中国新一届政府现正大力推行科学发展观,而大江大河频频拉响的警报显然是极其不和谐的音符。
中国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说:“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据指出,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资料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北方连年乾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吴季松表示,水质性缺水在南方是比较普遍的,也就是达到质量要求的水不够。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这就是污染型缺水。
因为缺水,每年工业总产值大约有2000亿元的损失;因为缺水,每年农业有1500亿元的损失。
在更深的层次而言,中国的水荒问题一定程度上还是政治体制问题。九十年代初李鹏领导的中国国务院曾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要让淮河水在2000年末之前变清”,但2001年4月底,中国国家环保总局无可奈何地宣布,淮河已丧失自净能力!
1993年10月8日,中央电视台报导了淮河被污染,当地群众深受其害的消息,李鹏当夜召集会议,後来又主持召开了国务院会议,决定把淮河治理作为国务院的重点工程,“一定要让淮河变清!”,由国务委员宋健负责,国务院批准110多亿特别投资来搞淮河治污工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大的治污工程,如果治理成功,可以为淮河流域1亿5千万人民造福。
当时中国政府动用行政命令,强行关闭污染企业;又动用大量投资,建立污水处理站。1995年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淮河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9月国务院要求九个月之内,关停淮河流域所有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企业,此後又关闭了3580多家污染严重的小制革、小化工等企业,主要是农村的个体、乡镇和县城企业;而污水处理工程则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大企业,广大乡村、中小城镇地区根本没有建造污水处理站。
但批评者指出,淮河受污染的主要原因,除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外,主要是河流生态体系被人工的大坝和闸门被分割成几千个孤立的人工湖泊生态体系。如果不恢复淮河的河流生态,不恢复淮河的自然净化能力,就是建造再多的污水处理站,淮河水质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
根据水利部淮河委员会提供的2000年1至11月资料:流域豫皖苏鲁四省省界处水质劣于五类的比例高达53%,这类水完全失去了使用功能;达到干、支流治污规划目标的比例仅为34%,虽然强行关闭了几千个污染的企业,淮河水仍然不能变清。到2001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最新淮河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淮河干流水质为四类,主要支流的百分之二十三断面的水质仍在五类和劣五类。
有一种意见指出,这次事例再次说明,在体制上实施改革,提高政府透明度和执政水平,尽快推进水权制度建设明晰水权,实在是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