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有个著名學者叫潘耒(1646-1708),他也是个旅游家,一生游歷了名山大川,晚年寄迹黄山。他在《遊黃山記》一文中,总結了黃山的自然风光有七大滄异之處,說得頗為精彩,錄之如下:
他山土石相参,即或數峰純石,率多散而不屬,且石理多粗疏,遠觀則巧,近視則頑。黄山盤礴數百里,千峰萬壑,皆一石削成,峰頭不着寸土,而蒼潤鮮华,肌理細膩,不減太湖灵壁。........ 一也。
他山各標一格,不能變化,乍見則佳,慣看則厭。黃山体兼众妙,天都、蓮應極其端丽,光明頂、煉丹台桓其平正,散花、石笋極其詭怪。...前堂后苑,位置井井;又如握奇布陣,奇正相生。......二也。
他山大勢,或如屏風,或如筆格;或面秀背頑,或東巧而西拙。黃山則四面周圓,如大蓮花,无有偏欹缺陷;且峰峰挺秀,石石標新,探之不窮,玩之无盡。..........三也。
他山峰巒皆从下仰視,不見其巔。黃山獨从上俯窺,如兒孫羅列,一一可摩其頂,脫有仙人排空御氣,下視十洲三島,不過如斯。..........四也。
游他山多繞山而走,山外看山游黄山獨踞山之心,山內看山,如坐蓮房數蓮瓣,千葉層層,不可究竟。西海門、煉丹台所見,不過閱師一隊,窺豹一班,其蓄于谷中、藏于海底者,不知凡几,非如他山一覽無餘。.........五也。
他山云海亦時有之,而山少地偏,境界不能空闊。黄山則四百里皆山,各山云烟滙成大海,浩渺无涯,而此山獨比,登之无所不矚,風掀目耀,變眩万端。..............六也。
他山多雜樹,而黃山石骨,惟松能托根,以煙云高灌溉,以月露為华滋,故蒼翠凡松,其在山巔縫者,斧斤不及,歷年久長,故干曲而枝偃,无意為奇而奇生焉。.....七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