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溺愛戰爭


孩子們正遭受「溺愛病毒」的攻擊!他們擁有的物質比上一代多5倍,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然而,他們卻不滿足,還出現負向行為。

愛孩子容易,用對的方式去愛,卻很難……

有一種病毒, 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這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但日子一久,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

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
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童症候群現象

這個病毒帶來的症狀,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一九八○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發病率尤高 , 成為二○○○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二○○一年八月,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Power Struggle, who's in charge here?」裡的真實案例,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

二○○五年十月,英國《泰晤士報》也刊出一篇專文:「如何終結被溺愛兒童症候群?」(How to end spoilt brat syndrome?),文中提到一個案例:

「她,只有十三歲,已經有了第一次性經驗,用違禁藥品,自殺過一次,每次離家出走都要好幾天才回去。」她的父母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總是細心呵護,給她一切她所要的 , 是遭受「被溺愛兒童症候群」的侵襲!

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

不止英、美國,這股病毒也入侵了台灣。阿文(化名),國中三年級學生。國小時,他很聰明,父母極度寵愛。一次他欺負同學,老師請父母來學校。他的父親怒氣沖沖直奔找導師,劈頭說很了解兒子!母親再說阿文很乖,一定是有人激怒他,才會欺負人。

國一時,阿文的學習狀況有了變化。數學老師發現他連簡單的運算都不會,請父母來校了解狀況。 升上國二,父母這時才意識事態越來越嚴重。父母決定帶他去鑑定,鑑定是抗拒學習,而且懶惰,造成智力退化。夫妻倆回想著過去一味稱讚阿文的結果,竟讓兒子變成這樣,兩人愣在原地,久久不能言語。

過多的愛、不當的愛,卻讓孩子們失去競爭力,甚至產生負向性格。

以下六個數據,分別來自二○○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二○○一年CNN及《時代》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二○○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

一、八○%的人,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

二、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三、七五%的人認為,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四、只有九%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對成人有所尊重」。

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

六、一九八四年時,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
到了二○○一年,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 , 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比上一
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編按: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

 

嬰兒潮後期出生(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 的父母易溺愛子女

兒童心理學先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金德倫(Dan Kindlon),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研究四至十九歲兒童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提出一份報告。該報告指出,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的父母,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他將其稱為「溺愛世代」。

原因有三:
一、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裕;
二、孩子生得少;
三、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

在溺愛世代的家庭,美國的平均孩子數目已從四個變為兩個;台灣每個家庭孩子數則僅一.一八人,他們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愛。而這一代的父母,過去都被權威方式管教,因此他們質疑權威,如今他們選擇與兒女做朋友、採取寬鬆的教養方式。

這群溺愛世代生下的孩子們(一九八○年以後出生),被稱為「千禧之子」(Millennials),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因為他們擁有最豐富的資源。

根據統計: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間裡有個人電腦、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出外用餐,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隨著家庭的收入越多,他們到倫敦聽大笨鐘鐘聲、到巴黎塞納河乘船、到威尼斯聖馬可廣場餵鴿子的機會就越高。

民主與溺愛,一線之隔

千禧之子,是歷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兒童,然而,越多的愛,越多的物質,卻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副作用。

根據教育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民主、權威、溺愛、忽視),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溫暖、支持」,與「指導、要求」程度而有所區別。

「民主型」父母,是最佳管教方式,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溫暖、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

民主與「溺愛型」父母,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隔。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若只是一味給予「溫暖、支持」,卻未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賦予過度的自由,將變成溺愛型父母,孩子無法制止本身負向、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

溺愛型父母又可再分為兩類:
• 放任 - 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
• 或過度保護 - 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
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完全被剝奪了。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周文君分析,孩子在社會互動中,最需要的就是「妥協、分享、互動」三種特質,被溺愛的孩子,容易喪失學習這些特質和演練的機會,就容易自我中心。

幼稚園,是社會情境的第一關,被溺愛的孩子因為不具上述三種特質,容易與同儕出現爭執,隨著時間長大,在人際交往上就會產生挫折感。這個挫折感緊接著會帶來焦慮、憂鬱、拒學,然後產生更多的情緒問題,甚至出現自殺、攻擊性的行為。此外,被放任的孩子,由於將「獲得東西」視為理所當然,通病就是「等不得」,當「無法獲得」的情境出現,就容易出現犯罪行為。

「易開罐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愛少,而在於「怎麼愛」。愛的方法正確,孩子的行為加乘;愛的方法不正確,錯誤的行為也更嚴重。將最好的菜留給孩子,等到孩子吃不下,父母才吃下剩餘的菜。久而久之,孩子理所當然以為,「我本來就該吃最好吃的菜」。有一天,當他看到愛吃的食物,問也不問,一口氣全盤吃光,不管其他人是否取用時,父母的愛給錯了方式!

成功的愛是讓孩子不僅感受到父母的用心,還會回頭反問母親要不要吃一口,而不是全部吃完。這樣的愛,就沒有多餘的問題。

美國權威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伯.寇爾斯(Robert Coles)曾對富家子弟進行研究,他指出這些孩子的問題:「儘管擁有財富及特權,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不滿足。所有的錢財、玩具、旅遊,全都不請自來。他們已擁有許多,還想更多,得到後卻沒有很大的滿足感,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在這表象之下,充滿著糾結不去的無用感。」

因為不虞匱乏,千禧之子也失去努力的動機、生命的熱忱。也如同美國心理學教授索羅門.史奇莫(Solomon Schimmel)形容希臘諸神,後來為何變成易怒的一群:「正因為他們要什麼有什麼,有任何願望可以馬上實現,就變得不再有希望。希望,是建立在有未實現的理想、有需要花費力氣才能滿足的需要上。由於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神也會變得煩躁。」

愛孩子,就別讓你的愛,變成「易開罐的愛」:廉價、易開、隨取隨有。

 

自己壞規矩 必然養出驕縱兒女 - 在家中等著大人伺候 兒子告訴媽媽「你是我的傭人」

在教育路上:父母以身作則,才是長久之計

很多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小孩子是白紙,他們會學。所以,是大人過分照顧,不是小孩養尊處優;是大人自己沒禮貌,不是小孩無禮。 如果父母自己壞了規矩,當要約束孩子時,孩子還會把他們的話當一回事嗎?

自古有所謂的易子而教,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鍾思嘉分析,父母教孩子會涉入情感,若將孩子給老師教、或易子而教,比較冷靜客觀。易子而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正所謂「蓬生於中,不扶而直」,唯有父母以身作則,才是孩子終身學習的對象。

最辛苦的是這些父母 - 他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花錢寵溺孩子;等孩子大了,再花錢去矯正先前種下的惡習。

父母何不在一開始時就把事情做對呢?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