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涌的命運
區仕美資料整理
深涌 是 香港 的一個地方,三面環山( 石芽頭 、 石屋山 及 畫眉山 ),位於 新界 西貢半島 的北方, 企嶺下 海的出海口,為一 客家 村落,有 李 氏於清代由 沙頭角 烏蛟騰 分支而來,務農為生。擁有一大片的 草原 ,近年來吸引了很多 露營 人士。

( 星島日報報道 )
城規會將於本周五就深涌分區大綱圖進一步考慮,當中有部分大埔區議會旗下環境、房屋及工程委員會,對於把深涌發展成大型住宅或度假村持不支持態度。規劃署指,將根據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及大埔區議會所提出的意見,對改劃深涌土地用途作出更進一步研究。
西貢北區鄉事委員會及大埔區議會於早前就深涌大綱圖提出意見,當中有部分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委員提出,為配合原居民以及一些海外移居回港的居民對村屋的需求,故建議把東北區,包括農地擴展為鄉村式發展。惟大埔區議員的環境、房屋及工程委員會表示,若通過是次大綱圖,農地的生態將受破壞。委員續指,鄉村式發展只適合興建低密度住宅,對於發展大型住宅或度假村持不支持態度。
規劃署表示,將根據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及大埔區議會所提出的意見,作出進一步研究。當中包括,保留土地作鄉村式發展;地區上的特性以及排水處理問題;東北區鄉村地帶的鄉村式發展,以及恢復農地的生態。
事實上,近期亦有發展商向城規會提出申請,計畫把深涌發展為度假村。早於 ○ 八年十一月尾,新地提出把深涌發展一個生態旅遊度假村,並提供約一百三十個客房,同時亦提供水療等設施。惟當時規劃署認為,為了更能反映該深涌中段位置的原本用途,故此,認為該地應繼續維持農業用途。
2000 年代 初,有發展商希望於深涌興建一 高爾夫球 場,但當一切準備好時, 城市規劃委員會 不批准該地段由農業轉向其他用途,因此計劃只好暫停,而是租用給露營人士露營。 由於價格便宜,交通方便,配套充足,而且大草原非常適合露營之用,因此吸引 了不少顧客。但 2006 年 城規會終於批准土地改變用途,所以發展商而停止租用給他人而且重新開始其計劃。
深涌曾是一個具生態價值的地方,有 溪 、淡水 沼澤 ( 由荒廢 水稻 田演變而成 ) 、 濕地 等多種生境,在新自然保育政策下納入優先加強保育地點之一。但於 1999 年,被人發現沼澤區被私人發展商開發,嚴重破壞,由於深涌沼澤區是香港特有的 香港鬥魚 最大的棲息地,保育人士進行緊急性的拯救行動(當時 香港鬥魚 未被成為獨立品種)。
沼澤 是一種特殊的自然體系,也屬於一種 濕地 ,但有其獨特的特徵。必須具有三個相互制約的特徵:
- 地表要有薄層積水或經常過濕;
- 土層有泥炭的形成或積累;
- 地表上要生長濕生 植物 或沼澤植物。
溪流 是相對上比河流窄,水流速度变化多端的自然 淡水 水流。一般来说窄于 五米 的水流被称为溪流,宽于 五米 的被称为 河流 。通常溪流都是在河流的上游,和山谷一帶,湍流和不平坦的河床亦較常見到。
沼澤區的開發也導致香港只有三處地方發現的 鏽色羊耳蒜蘭 Liparis ferruginea 在深涌絕跡。

西貢深涌擁有極高生態價值,除擁有本港獨有的「香港鬥魚」及「芒虎魚」外,也有較少見的白腹海鵰和蛇鵰。不過,深涌濕地卻早於 1998 年前已大興土木,荒廢稻田和漁塘至今已盡失。
西貢深涌濕地業主新鴻基地產指較早時已將深涌土地出租給村民。因假日有不少 市民前往深涌遊玩,當地村民構思營辦消閒活動中心,計劃開辦釣魚場、單車徑或高爾夫球場的消閒活動中心。

圓尾鬥魚 Macropodus o cellatus 活體標本
直至目前為止 , 僅 香港 有可靠紀錄 , 香港鬥魚分布於 新界 東部的 八仙嶺 區域的 鹿頸 、 南涌 、 鶴藪 ; 船灣 區域的 烏蛟騰 、 三椏 等 ; 西貢 區域的 深涌 、 嶂上 及 北潭 等地區 ; 其他還在 大埔滘 及 城門水塘 鄰近地區。香港鬥魚 屬於熱帶或亞熱帶魚類 , 喜棲息於靜止的河溝、池塘或田溪中 , 以浮游生物、昆蟲或其幼蟲為食 ; 有時也捕食其他小型魚類 , 性情機警且凶狠 , 除了捕獵外 , 同類相遇或禦敵時會將鰓蓋張開 , 以長於蓋上紫藍色光澤斑塊威嚇敵方。

白腹海雕是大型猛禽,体长为 71— 84 厘米 。头部、颈部和下体都是白色,背部为黑灰色。尾羽呈楔形,呈褐色,端部白色,是它与其他海雕相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除飞羽和尾羽的基部为黑色外,其余全部为白色,黑白分明,极为醒目。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表示,自工程展開後,部分紅樹林被砍伐,現剩餘的河流溪澗。雖然深涌面對生態災難,但數月前更先後發現罕有的「細灰蝶」和首次在深涌樹林發現稀有的貓頭鷹「褐魚鴞」,足證深涌濕地仍有高度生態價值,建議政府應將深涌列入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不再使剩餘的生態繼續受到破壞。

本港第一隻細灰蝶於 1998 年 12 月在荔枝窩被鱗翅目學會發現 , 及後在吉澳亦有牠的芳蹤 ; 失蹤幾年後 , 2003 年底又在東涌附近被遇見 . 只在牠的幼蟲寄主植物 - 白花丹附近活動 , 通常成群出現 .

褐魚鴞是一種居住於香港的罕見猛禽,自 58 年始,僅見於愉景灣、大灘、榕樹澳及北潭涌等四個地點,但至 96 年則只見於榕樹澳及北潭涌兩處地方。
http://www.getjetso.com/forum/thread-278979-1-1.html

紅樹林是熱帶至亞熱帶地區河口地帶的其中一個主要的沿岸自然現象,可在一些鬆軟潮濕且滿佈泥濘的「濕地」上找到,是資源最富庶的生態系統之一。紅樹林是指生長在熱帶地區被陸地包圍的海灣中的植物群落,主要是紅樹科植物,還有其他生長在潮澗帶的喬本和灌叢植物。紅樹林是一種常綠植物的生態群落,當中包括多個不同科植物,以適應沿岸高鹽份的生長環境。
紅樹屬於熱帶植物,在東南亞和馬來西亞等地十分普遍,主要分佈在熱帶地區,在河口灣尤為易見,也有少數生長在亞熱帶地區。生長範圍主要受著「溫度」這個重要因素,大部分在地球的 20°C 等溫線 (isotherm) 之間錄得,當中亦有一些耐寒性較佳的樹種。其他生長地區包括潮汐及海浪較弱的海灣、砂質幼細的沖積層以及潮間帶廣闊的海岸。
在香港發展之前,香港沿海和泥灘都有繁茂的紅樹林分佈,由於人為的干擾,原有的紅樹林已經逐漸消失。現時香港大約有 170 處地區有大大小小的紅樹林紀錄,包括后海灣、大埔汀角路、西頁大灣村和大網仔、沙頭角附近如鹽灶下、鹿頸,還有大嶼山沿海灘涂地帶。其中以后海灣包括米埔和尖鼻咀現存的紅樹林面積最大 (8 5平方公里 ) ,這亦是全中國第六大的紅樹林,並於 1995 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名單中。
紅樹林植物供應有機質碎屑給蟹、魚貝類,進而提供食物給其他不同體型的猛禽類,最後,所有的生物屍體殘骸及排泄物等再次循環分解,又回歸為整個地區成為基本的有機物質,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態體系、和食物鏈關係以及能量轉換傳遞等過程,對維持自然生態平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紅樹林可藉著光合作用為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供應養份和氧氣;紅樹林連繫著陸地及海洋生態系統,對穩定及維持鄰近的生態系統相當重要 ( 例如:每公頃紅樹可扶養多達十二公噸生物,其中包括昆蟲、爬行類、兩棲類、鳥類、無脊椎類動物及多種水生微生物。
紅樹品種藉著它們的根系吸收水中的無機物,降低水質污染,例如微生物的代謝作用、泥土表面吸收、化學性沈澱和由植物吸收等。這種方法可以降低水中的懸浮物、化學需氧量、氮磷等元素和金屬等。 紅樹林可穩定河岸河口的岸線,更可保護海岸線免受海浪侵蝕。紅樹林能穩定地下和泥土表面的水份,有助穩定和儲存水源,防止氾濫。近年來,新界低窐地區在暴雨下常受水浸影響,主要原因是發展工程改變了濕地的土地用途。
為 有 效 監 控 西 貢 深 涌 的 未 來 發 展 , 規 劃 署 剛 為 該 地 制 訂 首 幅 分 區 計 劃 大 綱 圖 , 城 規 會 今 將 進 行 討 論 ; 由 於 該 地 區 具 極 高 生 態 價 值 , 區 內 有 近 五 成 八 的 土 地 被 劃 為 自 然 保 育 區 及 海 岸 保 護 區 ( 近 深 涌 灣 的 2.64 公 頃 用 地 劃 為 海 岸 保 護 區 , 另 外 16.09 公 頃 劃 為 自 然 保 育 區 ) 。新 地 在 區 內 持 有 逾 百 萬 方 呎 土 地 , 在 年 內 曾 申 請 將 土 地 由 農 地 等 轉 作 生 態 旅 遊 等 發 展 , 並 建 60 幢 3 層 高 海 景 別 墅 , 地 積 比 率 0.24 倍 , 個 案 已 被 押 後 審 議 。

西貢曾是天主教傳教及辦學重點 ~ 此小聖堂建於 1879 年

前往天主堂那邊,發現這個牌,原來這裡還是甚麼「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7%B1%E6%B6% 8C
http://www.conservancy.org.hk/conser/Ramsar/mangrove04C.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