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香港的濕地

甚麼是濕地?

一般來說,濕地是指一些水陸交接的環境,長期或是著季候變化而被水淹蓋,包括了淡水、鹹淡水或鹹水的地方,低潮時水深不超過 六米 的海岸區亦包括在內。濕地可分為天然的,如泥灘、沼澤、池塘和河流;與及人工的,如基圍和魚塘。這種環境無論對野生生物和人類都非常重要,但不幸地,這些地方大都被認為是荒蕪和危險而不被重視。為了保存這珍貴的天然資源,濕地的保育和善用已成為全球各地一個重要的環保課題。

香港的濕地

香港絕大部份濕地位於新界西北,包括米埔自然沼澤保護區,以及尖鼻咀、鹿頸。各類型濕地包括:魚塘、基圍蝦塘、淡水及鹹淡水沼澤、溪流、紅樹林及潮間帶石灘。最近,新界北塱原濕地引起廣泛關注,它是香港現存僅餘的農業濕地。

米埔后海灣於 1995 年 9 月成為拉姆薩爾濕地公約轄下的重要濕地,更是中國七個「國際重要濕地名單」的其中一個。

今年是政府宣布大型開發天水圍以後的第十個年頭。這十年,天水圍除了無日無之的社會問題消息外,最受社會關注的便是香港濕地公園的建立。

香港濕地公園佔地 61 公頃 ,當中有 1 萬平方米 是室內展覽中心,內設 5 個展覽廊、放映室、禮品店、餐廳、室內遊戲區及資源中心。 60 公頃 的濕地保護區為人造濕地和重建的生態景觀,也是作為米埔濕地的緩衝區。香港濕地公園保育區經理 葉彥 博士早前在一個科學館活動中,介紹了濕地公園如何配合適當設計和管理,令生態保育、教育和旅遊的功能得以共存並可持續發展。

此濕地原本不是濕地

濕地( Wetland )是指陸上生態系統和水中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由於近水的特質,這個區域都有大量獨特的水性植物存在,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雀鳥和稀有動物覓食、休憩、繁殖、遷徙,更有過濾水中污染物的功用,甚至提供糧食。

香港濕地公園並非如外間所指原本就是濕地。葉彥 ( 香港濕地公園保育區經理 ) 指出早在 80 年代,天水圍北部原是一片水田,但在 90 年代,這片水田幾近荒廢。在 1998 年,政府決定發展天水圍,把一大片濕地用以興建住宅,為了作生態補償,因而把現址一帶劃為生態補償區,希望將這個生態緩衝區變成一個集自然護理、教育及旅遊用途於一身的景點。

根據最新的資 料,在 03 至 07 年間,濕地公園曾發現鳥類 217 種、魚類 19 種、爬蟲類 16 種、兩棲類 9 種、蜻蜓類 42 種、哺乳類 10 種、蝴蝶類 137 種、蛾類 134 種、蟹類 12 種。

濕地公園在 99 年動工,在 06 年正式開幕以前做過兩期工程。經人工重造後,濕地公園成為淡水沼澤,慢慢出現了過濾水質的蘆葦床、雀鳥棲身的紅樹林和草地、大片漁塘。其後公園開始招聘大量義工,管理不同的戶外新景,作好生態保育及保育護理。

人為監察下的天然福地

在數年前,原本有數個財團希望得到濕地公園的管理權,結果 05 年 10 月 1 日 開始,根據《香港濕地公園(特別地區)令》,香港濕地公園最終由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管理局總監(即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管理。

為了保育生態環境,濕地公園每兩星期都會作定期的生態監測。工作人員會循固定的路線,去數點動植物的數量,和做水質監測,捉放蝴蝶作統計,或者在樹上設置人工巢穴,讓蝙蝠和鳥兒 在裡面棲息。她笑言,濕 地公園除了有昆蟲、雀鳥和植物外,還能看見豹貓、果子狸等動物,要看遊客和工作人員是不是走運了。

香港濕地公園亦有設置觀鳥區,可能有遊客曾在那邊參觀,卻看不見雀鳥。葉彥解釋,觀察雀鳥是要講求時間和地點,不同的鳥都有不同的生理周期。每年的 2 3 是很好的觀鳥季節,有些渡冬水鳥,就由南至北在香港過境。

近年,有不少發展商虎視眈眈,希望在香港濕地公園周邊建設大型酒店和住宅,服務參觀濕地公園的 100 萬名遊客。有市民擔心這會影響當地生態。葉彥指,香港濕地公園仍密切關注發展情況,要視乎建設的高度及密度等數據出現以後,再在濕地公園內考察,才知道有沒有實質的影響。

資料取自李卓賢文章 ( 文 匯報 )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03/17/SY0803170003.htm

 

濕地重要嗎 - 野生生物之家

 

濕地內可找到很多不同品種的動物和植物;

 

濕地為野生動物提供食物、水源和棲息地;

 

濕地是很多野生生物特別是水禽的繁殖地;

 

濕地是候鳥覓食、補給和渡冬的地方。

 

濕地的植物和泥裏的微生物能吸收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

改善我們的污染問題;

保護環境

 

濕地的水份可以補充地下水源的不足;

 

濕地更可以暫時儲存多餘的水份,紓緩洪水氾濫的情況。

糧食和原料之鄉

 

濕地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糧食,如魚、蝦和稻米等;

 

濕地上的植物可作建築材料、燃料和藥物等用途。

香港的濕地主要包括紅樹林、魚塘、基圍、淡水沼澤、蠔田和水稻田,大部份位於新界西北內后海灣及附近地方。現在仍可以在新界見到不少魚塘和農地,但基圍則只能在米埔內見到。香港很多鹹淡水交界的地方都有紅樹林的蹤跡,而最大片的紅樹林則位於內后海灣包括尖鼻咀和米埔一帶。

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又稱「拉姆薩爾公約」)

過去十多年,內后海灣一帶濕地不斷面臨新界鄉郊和深圳特區發展所帶來的威脅,例如,這裏的魚塘面積在 1987 至 1991 年間下降了百份之廿二。它們大多被填平為露天貨櫃場、廢車場或改建成新市鎮的一部份,天水圍新市鎮就是個好例子。水質污染亦為濕地帶來嚴重影響,主要的來源是附近的發展工程、工業和生活廢水與及禽畜廢料。這些污染削弱了濕地提供食物的能力,威脅野生動物的生存,近年流浮山的蠔產量大幅減少已是證明。

濕地受多方面問題的衝擊,為了保護這重要的天然資源,多國於 1971 年,在伊朗拉姆薩爾舉行了一次國際性的會議,與會國家最後簽署了一項保護世界濕地的條約,稱為「國際重要濕地公約」。

現時,已有 110 個國家 加入「公約」成為締約國,超過 920 片濕地 列入「公約」下「國際重要濕地名冊」。而面積超過 1,500 公頃 的內后海灣 ( 包括米尖鼻咀和米埔 ) 亦於 1995 年指定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冊」。香港主權回歸後,這片濕地亦被確認為 中國的第七片拉姆薩爾濕地 。根據「公約」規定,香港政府有責任使這地區能夠持續發揮它作為濕地生態系統的角色及作用,更有有責任宣揚、保護和善用這片濕地,在濕地的利用和保護工作之間取得平衡,以確保可持續地利用濕地的資源。

善用濕地

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份,我們要依靠大自然各元素的配合才能生存。對大自然的資源必須要以正確的認識和適當的方式使用,人類和其他生物才可以持續享有這寶貴的天然資源。我們不應隨便改變濕地的用途,例如把魚塘改建成貨櫃場,應該維持其濕地的狀況,如魚塘、農地和基圍的運作,讓它發揮作為人類及野生生物的糧食產地或棲息地的功能。

米埔和內后海灣是香港最大片僅餘的濕地,亦是「國際重要濕地」,應珍惜和盡力保護這片寶貴的濕地, 使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 及可以作為自然保育、漁農業和教育的好地方 。

長春社

http://www.conservancy.org.hk/conser/Ramsar/mangrove 05C .htm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