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大足石刻

區仕美資料整理

大足石刻最初開鑿於初唐初西元649年,歷經晚唐、五代,盛於兩宋,明清時期也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的石刻群,在中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中外譽為神奇的東方石刻藝術明珠,素有北敦煌,南大足之美譽。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释迦涅盘圣迹图是大足石刻中体魄最宏伟的一尊造像,在大佛湾内占据了最显赫的位置。他横卧于佛湾东岩,长达31米,为半身像。其造型比例恰当,体形丰圆壮硕。由于匠师们多采用圆刀雕刻,所以造像各部分的线条显得较为浑厚柔和,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佛主涅盘时的安祥之态。


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簡稱 “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藝術中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間,中國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佑十二年最為壯麗輝煌的一頁。
|
所谓 “巨人迹”,指的是佛足造像。宝顶山圣寿寺山门外,有一半亩方塘,名“佛迹池”。池底刻有一双大脚印,长1.8米,宽1.1米;这就是 “佛迹”,即所谓 “巨人迹”。原来早期的佛教并无雕塑偶像之举,对塔和佛足造像的膜拜就是礼佛。唐玄奘曾在天竺礼拜佛足,并对佛足的形制、渊源,作了较详细的记述。大足了间流传着一个有关佛足的故事。据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成了正果,要涅磐了。他对阿难陀、迦叶等徒弟说:“ 我死了,就是成佛成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徒弟们听了,都嚷着要跟师父一起去。释迦牟尼说:“ 不行啊,你们要继续修行,直到大彻大悟之后,才能升上西天。” 释迦牟尼不准他们跟着去,就用食指在面前一划,眼前立即出现了一条大河,滔滔的河水把他和徒弟们隔开了。释迦牟尼站在河边,看见守在对岸的可怜巴巴的徒弟们,不忍心马上离开他们;于是,他在河边站了很久,河岸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最后他涅磐了,但他留下的脚迹还在,那脚迹就成了佛教的 “圣迹”。

佛家把儒家的观念纳入佛教之中,到唐以后,佛家就杜撰了一些佛的行孝故事来宣扬孝道了。这龛造像就表现了佛主释迦牟尼前世和今生行孝的故事。

这龛 《报父母恩重经变相》就是以宣扬儒家孝道思想,歌颂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典范之作。工匠师以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和观察到的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为主题,把家庭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再现了人间的世俗生活。不孝順父母者在地獄受懲罰。

作為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於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

牧牛圖長達30余米,刻出林泉山澗,云霧繚繞,其間穿插 "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以牛為心,牧人為修行者,牛的馴化比喻修行的過程。

此龕造像以收服牛性譬喻調伏心意,分作十組:未牧 (心性蠢強)、初調 (以繩牽引)、受制 ( 揮鞭令服)、 回首 (遇虎知懼)、馴服 (導飲清泉)、無礙 (心心相印)、任運 ( 順勢如教)、相忘 ( 物我雙忘)、獨照 (自然適性)、雙泯 (知空自在)。 各組按崖壁的彎曲起伏順勢構圖,列出在幽靜的林泉間,在崎嶇的山路上,牧人和其他人的各種神態。

中國國家郵政局于1988年發行志號為普24的《中國石窟藝術》普通郵票一套4枚,其中第4枚是大足石刻 宋代 養雞女。

千手觀音像位於四川省大足寶頂山大佛灣南崖,開鑿於南宋中晚期,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像龕高七點七公尺、寬十二點五公尺、面積八十八平方公尺,刻有一千零七隻手臂。手的數量之多、姿勢之絕妙,堪稱「世界石刻藝術瑰寶」。但因經歷八百多年的風化作用,大足石刻很多造像表面出現層狀剝落、粉末狀剝落、空鼓、龜裂、起殼等現象;而千手觀音像損害最為嚴重,面臨岩體滲水、造像損壞、石刻風化和金箔脫落等,尤其是金箔風化脫落的程度,已嚴重威脅到石刻造像的完整形態。

千手千眼觀音。千手錶示法力無邊,能拯救眾生於危難;千眼表示智慧無窮,能普觀世界明察秋毫。據說這是世間唯一的真正的千手觀音石雕像,堪稱天下一絕。其他地方的千手觀音通常是象征性的表示多手多眼,一般都是只有幾隻、十幾隻或幾十隻手,而這尊觀音像則有1007只手,像孔雀開屏般分佈在88平方米的崖石上。更為令人嘆服的是,這些手千資百態,無一雷同,而且手握法物各異。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