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大酒樓
區仕美整理資料
龍門大酒樓,早期又名龍鳳茶樓,是香港的一家老字號的茶樓,是最早有冷氣的酒樓。 龍門大酒樓在1949年開業於香港島灣仔,曾經與鄰近大有大廈的龍圖酒樓,及對街的龍團酒樓,合稱「三龍」。
龍門大酒樓近灣仔莊士敦道的電車路,交通方便,其建築物是唐樓,只有四層高,門前有兩條金龍立體浮雕,裝潢不凡。
謝氏家族於1975年以350萬元購入該酒樓,至2009年,酒樓已傳至第二代,由謝家四名兒子經營。2009年6月,灣仔龍門大酒樓4.2億賣出
酒樓外觀
龍門大酒樓的大包、八寶鴨與炭燒叉燒最為食客津津樂道,而且價錢相宜, 20元一個龍門大包餡料十足,有雞球、鹹蛋、雞蛋及豬肉,每日推出即被食客搶購一空;炭爐燒製的叉燒及秘製八寶鴨,更令人垂涎三尺,所以這間平民飯堂,多年來吸引不少高官與名人光顧。
捧着點心在各層叫賣的情景,是否仍歷歷在目?
時代的變遷
五十、六十年代,冷氣機與風扇仍未普及,酒樓座位便分等級,舒適凉快的龍門酒樓樓上雅座收費較貴,一般食客惟有在 2樓與閣樓。謝啟英 (龍門大酒樓謝氏家族第二代傳人) 說當年冲茶是用大水煲,收錢則用竹籮,每逢過時過節更會放炮仗慶祝。後來龍門快人一步,成為全港第一間安裝冷氣的中式酒樓, 70年代更是酒樓全盛時期,生意多到做唔切,午市、晚市大排長龍,夥計有百幾人。他說龍門一度改為 24小時營業,夜夜笙歌,直至八十年代初期為止。
以前經營手法
龍間大酒樓共有四層樓, 每層有3千多呎, 有地下、閣樓、二樓、三樓為堂座, 而四樓是出品部。在1949年時, 這裡原叫作龍鳯茶樓, 到五十年代就叫龍門茶樓; 那時叫作茶樓,因為仍沒有領酒牌; 由七十年代開始到現在便稱為龍門大酒樓, 是因為可以開設100圍酒席。 早期仍未有傳菜用的升降機時, 伙記只能上落樓梯及步行, 將食物給茶客享用。 在未有點心車時, 也是由伙記將食物以盤揹在身前, 到各枱前讓茶客選擇。
酒樓以前是灣仔三行工人、泥水工人、搭棚工人的聚腳點; 他們喜歡在龍門裡互通資訊, 逐漸地成為習慣, 各類工種的工人都會習以為常地自成一角,例如搭棚工人自然地會以龍門的閣樓作為聚腳通訊基地, 當時龍門酒樓情況是相當熱鬧。
後期經營手法
點心車全部都堆積在樓梯口對開的中央位置
繼續保持食物的質素, 做好三大部門 ( 點心、燒味、小菜); 所有龍門出品的燒味仍保留以炭燒的風味,既傳統又香口。 還有以食物的新鮮, 可口的味道來吸引一班基本客。
以炭爐秘製的叉燒,只能從記憶中回味
時移世易,龍門大酒樓四周是一幢幢高樓大廈,酒樓先後多次因為僭建及舊式爐具排放黑煙,遭政府部門票控,整座酒樓有重建需要。因飲食文化轉變,年輕一輩愛吃快餐,近年龍門經營只能勉強收支平衡,家族在幾經掙扎下,終於在今年 6月以 4.2億元將全幢酒樓出售。
龙门大酒楼(前身为龙凤大茶楼)的结业,这张50年代初的明信片,也正式成为历史的印记。
从香港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张顺光提供的50年代明信片可见,当时的庄士敦道,并不如今天般熙来攘往,宽阔的电车路,两旁楼高几层的建筑,只有龙凤大茶楼的招牌有点熟悉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