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傳統盆菜
區仕美資料整理

中國菜有八大菜系之分,當中包括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湘菜、閩菜、浙菜和徽菜。中國之烹調方法更是包羅萬有,單從火候和工藝而言,便有煮、蒸、炒、煎、炸、燜、煲、燉、煨、燻、熗等法,所弄出來的味道亦截然不同。

盤菜臻至盛筵席
傳統盆菜以木盆盛載,材料則一層疊一層的排放。不過,現在大部分盆菜都改以銅盆、銻盆、錫箔紙盆甚至塑盆來盛載。自從盆菜被發明至今,新界原居民每每於 歲時祭祀、大時大節、乃至婚嫁慶典等禮儀時,都會以 「盆菜」招待客人,為的當然是希望嘉賓吃個飽、飲個醉,這正是他們的好客之道。但是要品嚐盆菜是否一定要走到圍村去呢?也不一定。以往盆菜的確是圍村獨有的菜餚,但時至今日,港九市區許多食肆都會推出盆菜作招徠,令盆菜得以發揚光大,成為香港的特色菜餚之一。
製作細心顯敬意

古代盆菜是用傳統方法泡製的,主要採用、南乳、面豉醬等作調味。而近代的盆菜一般用豆瓣醬、頭抽、南乳、等來烹製,絕不添加味精之類的添加劑。為何品嚐一席盆菜往往都要於三日前預訂作準備, 只因烹煮一個傳統盤菜是相當繁複和辛勞的工作。一道具有鄉村風味、正正宗宗的圍村盆菜,其實是由很多人分工合作,在祠堂內預備和烹煮的。看看製作盆菜的三天預備功夫,便知道盆菜的價值在哪裡!

第一天要上山斬柴
由於古代並沒有石油氣或煤氣,所以必須預備充足之木柴以便日以繼夜去烹製盤菜材料。現今仍有不少圍村堅持以木柴為燃料,因為圍村居民覺得石油氣的火氣不及柴火強久耐溫。他們認為只有木柴火才可以煮出 盤菜的真正風味,然而,若圍席數目太多,他們都會改用石油氣。假如鄰近有荔 枝園的話更是理想,皆因荔枝柴木的火力較強勁。正如俗語謂:「你有牛白腩,我有荔枝柴。」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現代化的食肆和食品製造工廠已經完全利用電力、柴油、煤氣或石油氣來燒菜。

第二天則要購買充足的新鮮材料
圍村盆菜通常不會用凍肉或冰鮮的產品,原因是古代農村社會根本就沒有電冰箱。再者,沒有新鮮的材料又怎能製作出新鮮美味的傳統盆菜呢?更重要的是,傳統盆菜用於拜天祭祀和祠堂喜慶的宴會。假如只是隨意求便宜便利的使用罐頭、冰凍、 即食產品之類去製作,圍村人便有感對上天神靈、祖宗鄉親不敬。而今,名貴的盆菜則會配上海鮮和鮑參翅肚之類為材,成為現代社會演變出來的產品。

第三天大清早便要開始炆豬肉,必須炆製一整天才入味呢
古法炮製的圍頭豬肉是要把半肥瘦的豬腩肉出水、上色、入味、風乾後再猛火迫出油和慢火收水炆製,經十多小時的耐心烹調後,便成為入口軟滑甘香、肉汁香濃豐富、不肥不膩、別具特色的圍頭豬肉,令人想一吃再吃。回想幾十年前燒柴火炮製,火爐又熱、烹煮時間又長,一方面在考驗師傅的火爐控制,另一方面正考驗他們的耐性和心機。
製作盆菜的材料相當豐富,古代所用的材料最少有八樣,包括蘿蔔、枝竹、魷魚、豬皮、冬菇、炆雞、魚球和豬肉。近代的用料更是多不勝數,主要材料包括:豬、雞、鴨、鵝、鮑、參、翅、肚、魚、蝦、蟹、冬菇、魚球等;配料則有魷魚、門鱔乾、蝦乾、豬皮、枝竹、蘿蔔等。其中,以圍頭炆豬肉最考師傅功夫,亦是圍村盆菜的精神所在。蔬菜在盆菜材料中並不入流,因為蔬菜在鄉村地區而言並沒有多大價值,又怎能招待古代的皇帝和現代尊貴的顧客們呢, 所以蔬菜和飯麵等皆是隨盆分別送上。

各種材料經烹調後,會被師傅一層一層有序地疊進大盆之中,這工序又稱為「打 盆」。「打盆」是有正宗的要求的,上三層是米鴨、雞、鯪魚球、乾煎蝦碌等乾料,下三層則是蘿蔔、豬皮和圍頭豬肉等容易 吸收 ? 汁的材料,這樣便可做到?汁一層一層地往下滲。吃的時候一層一層的吃下去, 一層比一層的滋味。當將近食飽時,可把多餘肉料先取出,然後加點滾水當作火鍋底,灼些青菜或煮個粉麵,盡享盆菜的精華之餘,而且營養均衡。
第一層:乾煎蝦碌、油雞
第二層:炸門鱔、手打鯪魚球
第三層:冬菇、蝦乾等
第四層:圍頭豬肉或南乳炆豬腩
第五層:枝竹、魷魚
第六層:蘿蔔、豬皮等
在新界,圍村的原居民十分重視盆菜,他們大致在三個情況下吃盆菜:

一是  喜宴盆菜,例如村民結婚、嫁娶和滿月時會擺盆菜宴,請叔伯兄弟吃一餐;

其次是 在春秋二祭吃盆菜,俗稱為「吃山頭」,因為以前交通不便,以拜祭龍鼓灘若虛公墓地為例,屏山居民徒步前往來回便是大半天,故此拜祭祖先後,即席將生豬「煮盆」,便可解決幾百人的午膳問題;

另一種情況是在 村中一些特別的慶典,例如新屋入伙及祠堂開光吃盆菜,比較特別的是自九七年開始,屏山鄉民於每年十月一日都舉辦「國慶盆菜」。此外一些酬神打醮活動,都會有吃盆菜,不過就多以素盆菜為主,元朗十八鄉十年一打醮活動,就有素盆菜供應

所以盆菜就不一定只在祠堂吃,因為其他節慶都會吃盆菜,就會選其他地方吃,一般當然選個大空地,才可以一次過擺上數十檯盆菜供數百人一齊食,場面當然偉大過「賓墟」啦!在祠堂吃,也不一定在祠堂內吃,因為祠堂內那有這麼多地方擺上十多檯呢, 所以也會選在祠堂門外的空地食,而只會是村內父老輩或村中重要人物,才會安排在祠堂內吃的,而其他村民包括女性,也就在空地上吃啦!

其實吃盆菜最好是食得自由,不用講究規矩,就好自由,無甚限制,自由過市區的宴會,其實生界人生活是自由的,不會理太多繁文瑣碎儀式。以前還流行一種叫「流水席」的方式上菜,即是坐滿八人或十人一席,便開一席,吃完可以行開,其他人接著補上照吃,就可以以前因為同一條村,都是有親戚關係,都是一家人,吃就無分彼此了。而好像「吃山頭」,就是在山上祖先墳前大吃的,就連檯都唔用,席地而坐者或站著吃,各式其適,你話幾好豪邁自然,又豈是一般宴會可以比擬的呀!

因為各處鄉村各處例,各圍村的盆菜用料都會有不同,大致會有蘿蔔、枝竹、魷魚、豬皮、冬菇、炆雞、魚球和豬肉,配料亦會有不同,可以說是豐儉由人,煮法亦不是一致的,有圍村盆菜,亦有客家盆菜,其實變化是很多的。因此,每條村都會有自己的煮盆菜師傅,而且是父子世代相傳,如果村民有喜事,便會找村內的相熟師傅代辦盆菜,而甚少找村外的酒家飯館供應的。至於吃山頭的公家盆菜則以投標決定,亦有由村民一同動手做的,其實沒有一定的規則。

學煮盆菜,其實煮盆菜不難,亦不太花巧,只是好辛苦,因為一次過要煮許多食物,試想想一次要煮百多斤蘿蔔會是怎樣, 單是搬已夠你受啦!此外尚有大量的肉類、蔬菜,在同一時間煮好,時間掌握就要好有心德,這才是煮盆菜最難的地方!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