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屏山文物徑

屏山文物徑為本港首條文物徑,在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下,經古物古蹟辦事處和建築署古物組數年籌備安排,遂得以開放,供市民參觀遊覽。屏山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其中一支早於十二世紀時已定居於此。多類瑰麗建築先後興建,不少至今依然屹立,見証過往的歷史和社會發展。
屏山文物徑蜿蜒於坑頭村、坑尾村和上璋圍間,長約一公里,將多座典型中國傳統建築接連起來,信步可達,使市民只須花半天遊覽時間,便可領略到過往新界的傳統生活面貌。

文物徑沿線的獨特古蹟包括聚星樓 (香港唯一的古塔)、鄧氏宗祠 (本港最大的祠堂)、上璋圍(一古圍村)、覲廷書室(專為村中子弟準備科舉考試而建)、洪聖宮、楊侯古廟與(以)及其他多所傳統建築。

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入屏山文物徑的文物共有12項[1],包括:
• 聚星樓(香港現存的唯一古塔,為香港法定古蹟)
• 上璋圍(古老圍村,有200年歷史)
• 楊侯古廟(數百年歷史)
• 古井(200年前已經存在)
• 社壇(數百年歷史)
• 鄧氏宗祠(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700年歷史,為香港法定古蹟)
• 愈喬二公祠(逾500年歷史,為香港法定古蹟)
• 覲廷書室(古時為村中子弟準備科舉考試的書室)
• 洪聖宮(建於清朝,逾200年歷史)
• 清暑軒(逾100年歷史)
• 屏山鄧族文物館(由1899年落成的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
• 述卿書室古門樓



聚星樓



上璋圍 (Sheung Cheung Wai)是位於香港元朗屏山,為屏山文物徑沿線唯一的圍村。該圍村在18世紀末由坑頭村的鄧氏族人所建立。原本有以青磚築起的圍牆,圍內佈局整齊,房屋分排而建,門樓及神廳則位於中軸線上。現今部分圍牆已經拆卸,而門樓、神廳和圍內的一些古屋則得以保留,仍然依稀可見傳統圍村的佈局、結構和風貌。
門額為「南陽世澤」,大門聯曰:「上林挺秀,璋壁生輝。」神廳門聯曰:「乾峰烈黛丁財旺,辛水橫坦富貴春。(藉佑興隆)」



中軸線上的神廳


鄧氏宗祠座落於香港屏山,是鄧族的祖祠,由屏山的三圍六村: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及新起村所環抱。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馮遜公興建,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是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為屏山文物徑的重點古蹟之一,於2001年12月14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鄧氏宗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築,正門前兩旁是鼓台,各鼓台有兩柱支撐瓦頂,內柱為麻石,外柱則為紅砂岩,最具特色是宗祠正門沒有門檻,前院卻有砂岩通道,顯示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當時朝廷要職者。建築物三進大廳上的樑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皆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後進祖龕供奉著鄧族先祖神位。1990至1991年間,鄧氏宗祠曾大事重修。宗祠現時仍用作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
愈喬二公祠座落香港新界元朗屏山鄧氏宗祠的南面,由鄧族第十一世祖鄧世賢(號愈聖)和鄧世昭(號喬林)昆仲於16世紀初興建,距今已有逾500年歷史,為屏山文物徑的重點文物之一,並於2001年12月14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除了是祠堂外,在1931年至1961年間,達德學校在此開辦,是屏山各村子弟讀書之場所。



覲廷書室是一所位於香港屏山坑尾村的私塾,於1870年落成,是屏山鄧族廿二世祖香泉公為紀念先父覲廷公而興建,設立書室以培養族中子弟考取科舉,進身仕途,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因此,覲廷書室兼具教育及祭祖的意義。
覲廷書室是兩進式建築,中為庭院。室內的祖龕、斗拱、屏板、壁畫、屋脊裝飾、檐板和灰塑等別具特色,為當時工匠精湛之傑作。 覲廷書室的修繕工程於1991年完竣,書室回復昔日光采, 修葺費用由香港賽馬會捐助。



設立屏山文物徑的費用由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及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贊助,工程由建築署古蹟組執行。最重要當然還是屏山鄧族的支持,沒有他們的合作和支持,屏山文物徑這計劃是難以實踐的。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