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旗袍
區仕美資料整理


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没有明显的男女分别。为了起到保暖作用,这种服装有一种较高和很紧的衣领。旗袍继承了长袍衣的特征,但这种衣领不仅仅为了御寒,更多的是为了美观。

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看的“歷久長新--旗袍的變奏”展覽
通過展出280件旗袍、400多張照片及9項錄象節目,介紹了旗袍的淵源、1920至1960 年代社會及文化的轉變與旗袍發展的關系;亦展示1970年代後,旗袍雖然在日常服裝的領域走向衰微,但如何仍以不同的形式持續的存在;以及當代的時裝設計 師如何將之時裝化、現代化,使其得以持續的發展

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 “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


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一种能很好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西方审美观的完美结合、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为什么它会成为永恒的时装经典,答案也正在这里。

满族旗装的工艺特点:是精细的手工制作,适用各种刺绣、镶、嵌、滚等工艺;
近代旗袍的工艺特点:是式样简洁合体的线条结构代替精细的手工制作。

旗袍其實原指清八旗婦女的長袍。滿族的袍服較窄身合體,能配合他們遊牧、狩獵的生活形態,但清中期後,由於生活方式逐漸轉變,旗袍也變得寬身平直,闊袖,長及掩足,而且愈來愈注重細節裝飾。


辛亥革命後,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增加,開始參與不同領域的活動,服飾亦應輕便簡樸,以方便行動。應運而起的是「文明新裝」,其制式是上衣下裙,初為學生所,由於穿者是代表了文明而又現代化的知識分子,形象美好,都市女性紛紛仿傚,使「文明新裝」大盛於1910及1920年代。

1920年代,一種脫胎自滿族婦女長袍,但又糅合了當代服裝流行元素的旗袍開始出現,它繼承了清長袍寬闊平直的特點,但裙擺上升至小腿,露出足踝,衣袖短至手腕或手肘,袖、領、衣襟只綴以簡單的滾邊,這可以說是現代旗袍的趨型。指滿清八旗婦女的長袍,其特點是袍身寬闊平直,刺繡裝飾特別多。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了一條「服制條例」,規定旗袍為禮服,而教育部又規定長袍為女生的其中一種校服,可見其在社會上的認受性。



旗袍的衣领多呈弧形左右对称,夸张地表现女性颈部柔软、纤细的特点。同时与妇女的唇、颚相映成趣,在相互呼应中描绘女性的性感。旗袍的胸襟很普通,它是松弛而又紧绷的。更确切地说,旗袍的胸襟是恰到好处地笼在女性的胸部。旗袍的胸襟设计是单纯而流畅的杰作,简洁的前胸大襟上全无装饰,一带而过。旗袍在交代妇女隆起的胸部时采用了避实就虚的设计手法,把整个女性身体视为一个联系性很强的整体,通过腰肢纤细的设计而突现胸部的丰腴;通过背的平展而夸前胸的波型。

旗袍的袖型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无袖,与"笼酥胸、罩蜂腰"的旗袍封闭特征相反,无袖旗袍将妇女的"玉臂","藕腕" 袒露于外,一方面不乏服装的凉爽,另一方面也蕴含了设计者巨大的创想力。还有直袖、半袖、喇叭袖、双层袖等等类型。旗袍的袖口变化最多,其各类型范例不胜枚举。旗袍的袖口与女性的手部与腕部相连接,旨在渲染女性手的柔软娇嫩与其能够表达丰富感情的阴柔美感。


旗袍多有两个高大的开衩,一来是为了行动方便,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表现女性修长的双腿。双开衩的旗袍非比短裙,它并不是明晃晃地把女性双腿全部暴露在外,而是在走动中,时隐时现的表现女性的腿部。旗袍对于腿部的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也是审美想象最复杂,最活跃的部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807350100hes6.html

民间服装设计师结合传统满服和外来西服的特点,设计出了多种款式的新式服装,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旗袍”。本来旗袍是指旗人(不论男女)穿的袍服,但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旗袍,是指192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式女装。这种新式女装是在旧满式女旗袍的基础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紧身合体,并加大了服装外露程度,充分显露出女性的身体曲线美。新式旗袍最早在上海的女学生中开始流行,一时间穿新式旗袍成为新时代新女性的象征。到1930、194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期,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



日本在推古朝代,汉族服饰就逐步进入日本,奈良朝代向中国大量派遣 “遣唐使”后,日本更是积极引进唐朝汉式服饰,日本民间也大举流行所谓“唐风”服装,日本今天的“和服”,就是在唐朝汉式服饰基础上形成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在日本的 “和服” 倒更应该称为 “汉式服装”,因为和服的历史比汉式服装晚得多,而且和服是汉式服装的仿制品或翻版,完全继承传统汉装宽衣大袖,不用衣扣的主要特征。女式和服采用宽大的腰带束住衣服,腰带要在背后打个结,打结的花样多种多样,有的看上去像个小包袱,以至于有人认为日本女人在和服后面背个小包。

日本人对和服有特殊的钟爱,虽然一般日本人平时都穿西式洋服,但在节日庆典活动时,很多日本人还是要穿和服。如果有人看过1993年日本皇太子成婚时的身穿和服 “御照”,就可以缅怀一下中国古代汉族王朝宽衣大袖官服的感觉。


http://group.hudong.com/hanfu/doc/xRQBRCUcEWl9HbVhD.html



都市摩登女郎为月份牌与旗袍找到了彼此共同的表达形式,因而旗袍与月份牌得以走着流行的一致步伐,使月份牌中的旗袍总是当令新装。其中人物与所宣传的商品可能全不相关,月份牌画家们考虑得更周到的是画中美女——如何使她们更加美丽动人,人物在画中定格的瞬间也经过精心的设计,掩卷凝睇、拈花微嗔、举步欲行、垂首浅笑等,都是迷人的神态。由于综合了多种美的因素,月份牌中美女身上旗袍的穿着效果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

20、30年代的旗袍时装美女,开创了月份牌画的鼎盛时代,因而月份牌又俗称 “美女月份牌”。20年代初,社会风气开化,有关女性的传统观念得到了更新,女性形象在月份牌中明显增多,并突破了女性消费品领域。时髦美女在报纸广告等其他新闻媒介也频频亮相,成了社会的一种象征。在多变的社会时尚之中,美女形象却是永恒的主题。身穿倒大袖旗袍的清纯女学生,可说是时髦中的佼佼者。

30年代月份牌创作盛期,当时的电影红星如胡蝶、阮玲玉、黎灼灼等都被作为模特走入月份牌画中。全新包装的时装美女,使看惯《点石斋画报》“海上百艳图”中都市仕女的平常百姓,为之耳目一新。月份牌中的美女是第二代都市女性的时髦代表。她们穿最流行的时装;用最新潮的物品:电话、电炉、钢琴、话筒、唱片……;有最时髦的消遣:打高尔夫球、抽烟、骑马、游泳、航空……。都市摩登女郎为月份牌与旗袍找到了彼此共同表达的形式,因而旗袍与月份牌得以走着流行的一致步伐,使月份牌中的旗袍总是当令新装。

月份牌画的各类时装中也以旗袍数量为最多,它记录了旗袍流行变化的主要进程。画家经过艺术想象的加工,运用独特的表现技法,塑造出审美中理想的身材容貌与衣着效果由于综合了多种美的因素,月份牌中美女身上旗袍的穿着效果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在月份牌发祥地上海,其美女月份牌素有甜、糯、嗲、嫩之标榜。月份牌中的美女,可谓代表了当时社会审美的整体趋向与追求,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

1933年,6件精致的旗袍被送往美国芝加哥,中国服饰第一次走进了世博会。这6件旗袍是出自上海著名的老字号——鸿翔时装公司。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 “人人穿花衣裳。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 "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旗袍进入了它的衰落期。昔日辉隍的地位被50年代的干部装所代替。这一时期的服装崇尚简洁、朴素和平实。男装以中山装、青年装、学生装、春秋衫、工作服式茄克衫、军大衣和派克呢大衣为主;女装则流行布拉吉式连衣裙和列宁装。不少女性甚至直接采用上述男装。服装颜色相对单调,以绿、蓝、黑、灰为主。由于当时的物质水平低,国家对纺织品实行限额消费,使得流行的变化速度大大放慢。那些大性爱美又喜妆扮的女子,只有在服装的细节和服饰搭配上多动脑筋,大至毛衣的编织、领形腰身的改良、领口部位内外衣饰的组合等,小到衣装整洁程度、裤缝处理、旧衣改新等,以此满足自己对美的追求又不过分显山露水。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整个8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将会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

90年代以来,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http://kanginq002.zone.ku6.com/entry/165187.html

旗袍在50年代属于最后的辉煌,与旗袍相比其他服饰就逊色了许多。花衣裳没有了,旗袍压在了箱底,一些比较 “考究” 的服饰,只是在衣袖或衣领部位,缀点小花,碎花,算是点缀,美化。
旗袍在近现代的发展来看,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服装,凝结了整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服装文化之精华。它之所以流传至今与其“取舍”、“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它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观念和制衣技巧,融合并演变出东西合壁的现代旗。无论从其外形塑造还是内部结构来看,无不蕴涵着东西方服饰风格的双重特点,旗袍的基础形制源自中国传统服饰,而紧身的外形强调着形体的存在,突出表现了女性的曲线与柔美。这种适体的造型是以相应的结构处理为基础的,特别是胸、腰、臀围上相同数量的放松取值,更是鉴于东方女性的体形特点而设置的。这种纯西方式的裁剪技巧,使得旗袍的整体表现力更为完美,更具有时代性。
现代服装设计作品既要有民族情感、传统的精神,又应具有时代的气息,从而满足现代审美需求,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http://www.sh.chinanews.com/pageurl/201042164510.html

樣式分類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材質
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色彩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滿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