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客家
區仕美資料整理


是一個具有漢族特徵的分支族群,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唐末宋初,中原漢族居民再次大舉南遷,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人。此後,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為梅州、贛州、汀州、惠州 。

總計有六次主要的遷徙時期:
• 第一次在秦始皇統一全國時期:秦始皇為了鞏固新取得的南方國土,派遣了大批軍民到粵北。後代子孫被稱為北江客家。
• 第二次在東晉永嘉年間:因為五胡亂華,使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帶的漢人紛紛渡過黃河,由皖渡長江經贛北;
• 第三次在唐朝僖宗乾符二年:因為黃巢之亂,使江西北部的居民再遷往江西西部、福建西部及南部和廣東東部及北部;
• 第四次在南宋末年:這是客家民系南遷到廣東的關鍵時期。隨著蒙古軍的南進,贛閩客家先民隨敗退的宋皇室進入廣東東部、北部;
• 第五次是明末清初:粵閩地區部分客家人由於湖廣填四川的政策遷徙到川渝;尤其以川東地區重慶居多。
• 第六次是清朝中期:廣東客家地區田寡人稠情況日趨嚴重,大量客家人移民至南洋、台灣等地。


客家妇女的头巾颜色有很多,有粉红色、蓝色等等。头巾多是自制,在毛巾上缝上两条带子,然后用来裹住头发。头巾的主要用途有两个,一是保护头发,二是保暖。裹头巾者一定是已婚妇女,未婚姑娘是从不敢将它裹在头上的。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出嫁这一天。新嫁娘所蒙的头巾多为红布或色彩绚丽的花巾,而绝对不能用黑色和白色的。婚后,女子一般都会坚持戴着头巾。在赣南地区的龙南、定南、全南(赣州人称它们为“三南”)头巾又叫客家冬头帕。



在客家村落里,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头上多戴有自制的头巾,这是客家女人的习俗。
因古时客家人聚居处多是山野,有的将茅棚搭在半山腰,有的将泥房建于山里。开门就是树,因为要常在山路上行走,所以难免被树枝勾乱头发。若要进山砍柴、摘野果,就更不用说了。于是,客家妇女为了护住头发,就在头上裹起一块方巾来。
客家冬头帕一般是在妇女坐月子时和步入中年后佩带,成为三南客家中老年妇女服饰的最典型特征。以前客家妇女经常戴着“头帕”(冬头帕),一般是蓝布做的,老年人多用黑布。“冬头帕”长约50公分,宽约35公分,前半部三分之一用两层布以增加硬度,较硬的一端两角安有用布条做的带子,戴在头上时两根带子系在上面卷起两角,不会影响视线。

关于“冬头帕”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古时,女人远比男人聪明,一天,来了一个神仙,他骑毛驴到处游逛,正是春耕大忙季节,田里不少男人和女人忙着莳田,神仙雅兴大发,大声说道:“田中水淘淘,一天莳有几头禾?”男人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一个长得很俊俏的大嫂头也不抬高声答道:“驴子耳赤赤,一天留下几脚迹?”神仙一时语塞,面红耳赤。丈夫斥责妻子无礼难为老人,神仙回过神来扯了一朵云彩变成一块花布送给大嫂,她很高兴地把花布戴到头上,从此女人与男人谁更聪明就难分伯仲了。

客家话 “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有 “崇九”风俗。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选与九相关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楼房的层数和房间数也是九的倍数,认为这样可以长久同居共处。“九”在客家人的婚烟嫁娶中显得尤为重要,男女双方相亲、换帖,一般都选与九有关的日子,聘金尾数要带“九”,如3999元,迎亲的队伍也要凑足9人,凡礼品都要9方为吉利。客家人做寿,寿粄要做81或360个,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鲜汤、炖狗肉( 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阳 ( 九九) 寿糕等等。

由于九与韭谐音,小孩破学启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谕九,如:“ 燕子含泥过九江,妹子送郎出外乡,九月九日种韭菜,两人交情久久长。”客家人对九的重视,还表现在把正月初九视为良辰吉日。春节后,出门做工、经商的人一般要到初九这天才离家启程,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民间祭祀信仰的神明
客家人的寺庙,往往在主祀神之外,还有很多从神。从神也一同供奉在里面,充分表现出中国民间信仰的性质——多神教和偶像崇拜的色彩,而且大部分属于灵魂崇拜。客家地区民间地方神、乡土神主要信仰妈祖、三山国王及义民爷三种。长汀民间信奉神明不一定就是什么教徒,有些人见像就拜,不分什么教。仙佛同炉香在长汀是很普遍的,主要的有八仙,以吕洞宾为主,财神,阎王,玉皇大帝,文曲星(魁星),真君菩萨,门神,灶君,五谷大帝,释迦佛祖,西天诸佛,众菩萨等。

客家城乡迎神赛会旧时很盛行,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中不断;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在家或上寺庙烧香照烛放鞭炮,以示敬仰。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城乡妇女纷纷携带香烛,粉面,糕点之类到各处寺庙 “做会”,纪念“观世音菩萨” 诞辰、成道和涅磐。家家户户在迎神赛会期间亲朋满座,每家要招待食宿。一部分群众乐而不厌,宁可平日节衣缩食,旨在祈求谷物丰收,人畜平安。

客家民间还有关于天地日月,雷电风雨,时间方位等的信仰。对动植物和用器,如蛇,燕子,草蜢,扫把,灯盏等,也有不同的信仰。对人的一些行为,如踢脚趾、换牙、眼皮跳、做梦等,也有自己的解释方式。在占卜巫术方面,民间保留不不少用巫术治病的风俗。如“捉四眼”,“下惊”,“画符”,“问神”,“伏花”等。

客家药茶
药茶是客家地区农村群众常用的一种传统保健饮料。客家地区地处山区,可以用制药茶的原料很多,把那些有药用价值的田园蔬菜,树叶,草采集起来,洗净晒干,随时泡用。药茶品种繁多,药用功效各异,在农村家庭较普通饮用的药茶有:消暑去痧的“布惊仁茶”、去积止泄的“萝卜苗茶”,清热开胃的“拔子叶茶”、清炎止痢的“葫芦茶”等等。其中又以紫金县特产“竹壳茶”为最著名,具有清热、去积、消炎、降血脂、减肥等多种功效,远销海内外。

施茶,自愿之善举, 是闽西北客家人的美好习俗,孕蕴着客家人善良纯洁之心。施茶,也叫送茶。立夏至秋分之间,凡有客家人居住之地,就有人施茶。施茶人家在山亭放置一个木桶,每天大早将烧好的茶水送至山亭,倒进茶桶,供路人解渴。茶叶大多是自家采摘加工,用清凉的泉水煮泡,充满浓郁的山茶味。

客家人的施茶习俗缘于:
1、客家人都有一颗善良纯朴之心,都想做点好事为子孙为家族积德,企求全家的平安清吉。
正是这种心愿的驱使,凡是社会公益之事,他们都乐善好施。
2、客家人离开中原之后,饱受旅途奔波困厄之苦、备尝艰辛,从人生实践中感受着“同是天
涯沦落人”,诱发着他们的同情善良之心。
3、是客家人热情好客的秉性所致。客家人接待客人惯用一碗擂茶或山茶。凡经过山村的无论
是何方来客都视之为客人。虽然过路人行旅匆匆,无暇登门进屋造访,但用施茶方式表达对客人的接待和热情。4、茶是客家人治病的良方。他们想着过往行人由于天热容易中暑,喝上一碗山茶就可消暑祛病,平安到达目的地。

客家人施茶习俗的形成,大多始自客家人建树成一个村落之后,才有此善举。客家人爱喝茶,常用茶当药治病。他们将自己的嗜爱施于过路行人,是织成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

客家是漢民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係。其根在中原,所以分佈於今日中國南方各省以至世界各地,成為一個人口近億、個性鮮明並舉世矚目的族群,主要因其特殊的歷史命運和生存空間所決定。客家文化--包括閩西客家文化的生成和發展,與這種獨特的時空背景息息相關。據客家學有關成果和客家譜諜表明:中古以前,客家先民的主要居住地大約為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漢水流域以東,即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和陜西一帶,由於戰亂和饑饉等原因,才從這片曾被稱為中原的廣大地域不斷往南遷徙,直至形成今日客家的分佈。

客家人所居的地方屬於綿延千里的大山區,條件極為惡劣,交通極為閉塞,因而受外界的衝擊和影響較小。千百年來,他們雖然也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前進,但在客家人的這個文化圈內卻始終保留著一些古代的文化特徵,諸如信仰習俗等。他們一方面保留中原的傳統文化,一方面又吸收新鮮的東西,使之互相滲透、融合。南宋理宗紹定年間,著名法醫學家宋慈任長汀縣令,為縮短運鹽路程,溝通汀潮經貿往來,打通了汀江韓江間的商業航道,接受了沿海一帶崇祀盛行的媽祖信仰,從此媽祖信仰就融入了汀州民眾民俗信仰的大潮,成為民間十分崇敬和信仰的“媽祖女哩” (哩即母親,把媽祖喻為母親以上的祖輩之意)。

閩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禮別有風趣
男家的迎親隊抵達女家,新娘出門站在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中換上新鞋,稱為“ 過米篩 ”象徵留下娘家的活土(財氣),到婆家去重創業。接著背出家門,上車(古時用轎)時兄弟用一碗水潑到車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此時,新娘放聲慟哭。到達男家後,在一福命婦手捧盛著柑橘(寓甘甜,吉祥的園盤)的牽引下跨過火紅的木碳爐,以示“興旺”。入門時,新娘跨雞而過,稱“攔門雞”。進入廳堂拜堂後,即入洞房,婚宴開始。深夜鬧洞房,酣樂為止。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