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保育

從雲南麗江到浙江烏鎮、從上海多倫路、從廣州上下九到澳門板樟堂街,環顧這些最扣人心弦的保育旅遊地方的一個共通點,就是被保育下來的老區、老房子都「仍活着」—過去在裏面生活的人仍舊那樣生活,與徐徐加入的新住客和經營模式慢慢融合,嚴厲的保育法例在有限度的情況下讓市場法則運作,以保障古城可繼續在不同程度的有機性下發展成長。

喜帖街重建、皇后碼頭搬遷,兩宗事件一度引起市民極大反應,反映在社會高速商業化發展的同時,不少市民珍惜歷史建築物的保育,重視保存建築物蘊含的集體回憶。交由私人活化特色建築物,近年例子愈來愈多,例如灣仔的和昌大押和尖沙咀的前水警基地,兩地在保留原有風貌特色外,亦加入了商業元素,包括商店、餐廳、酒店、住宅等。至於評價,言人人殊,有人認為商業味道太重,不倫不類,亦有人認為注入了生氣,達到活化歷史建築物的目的。


和昌大押

建築特色
唐樓為華人居住, 建築風格於十九世紀在中國南方城鎮甚為常見
結合中西建築特色,4層高窄長形的樓宇連成一排,面向莊士敦道處設有陽臺長廊
樓底高,設有採光井,通往陽臺處裝有法式大窗
地下曾經用作家庭式商鋪,樓上為住宅
沒有廁所設施,由專人收集「夜香」
行人路為騎樓底覆蓋。

建築其中3層被The Press Room飲食集團租下,裝修後經營食肆The Pawn,地舖則由OVO租下。

活化目標,除了保育原有建築,亦要添加活力,一方面應附加特色建設,強化地標形象,亦要加入適當商業元素,才能令項目可持續發展,中間要小心平衡,當局必須做好跟進,不能只把項目外判了事。

前水警總部建於一八八四年,整組建築包括主樓、馬廄及報時塔(俗稱圓屋)。除日佔期間(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 曾用作日本海軍基地外,至一九九六年為止,一直為水警所用。主樓本為一所兩層高建築,後於一九二○年代加建一層,主樓東南及東西兩翼為已婚職員宿舍。

經修復整建後的「1881」設施,包括國際級品牌名店、時尚餐廳、古蹟酒店,以及一個以此古蹟為主題的小型展覽館,而在主樓外還留有前香港水警總部時期的砲台等設施,由此可看出這個位置負有穩固港口維安的重要性。建築物佔地約 13 萬方呎,設有不多於 30 間酒店房間,房間面積由 800 至 1,000 平方呎,房內擁有百多年歷史的火爐、原水警總部內的羈押牢房仍然保留。總部大樓外的空地則改建為小型商場,佔地 8 萬平方呎樓面,舖位由 200 餘至 8,000 餘平方呎,提供約 20 多個舖位。多個國際級名牌,包括卡地亞、Tiffany & Co、Piaget、Van Cleef & Arpels及上海灘等將會進駐商場。租戶組合中鐘錶珠寶佔 34%、服裝精品佔 16%、酒店、餐飲及相關設施佔 50%。

水警總部大樓原有 192 棵樹,但長實在中標後要求砍伐地盤內 70% 的樹木,計劃被城規會駁回。長實後來成功闖關,最終水警總部大樓只有 18 棵樹被保留。

從1880年代到1996年的時間,「1881」的現址一直是香港水警總部,由五幢建築物所組成,包括前水警總部主樓、前馬廄、前時間球塔,以及前九龍消防局宿舍等,建築設計風格以維多利亞式為主,充滿殖民地色彩。

以數字「1881」命名的原因在於,自1881年開始,前香港水警總署的辦公室便設立於此。它的主樓建築物,在1994年時被評定為香港法定古蹟(前九龍消防局及宿舍為後來加蓋的),因此格外地具有歷史意義,也因此取名為「1881 Heritage」(中文為1881)。

不少精品名店

主樓外安置了數個海防砲台


展覽館內陳設的殖民地時期使用古砲

在建築景觀上饒富特色,是一幢位於市區的殖民地建築,擁有大型廣場及百年古樹,配合特別之燈光設計,儼然是尖沙咀地區的新地標。

前中區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前域多利監獄三組建築群,乃現時全港歷史最悠久、最富維多利亞及愛德華時代建築特色兼東方色彩之古蹟群,一九九五年古物古蹟辦事處已將其列入為法定古蹟。



前中區警署


前中央裁判司署


前域多利監獄

特區政府在零三年四月決定把古蹟群發展為古蹟旅遊項目,並計劃在零四年初為項目招標。不過,從已公布的文件顯示,地價佔標書評分準則四成,等於扼殺民間團體中標的機會。

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計劃早已交由香港賽馬會負責,他們雖已推出活化方案,但因商業味濃及「竹棚」設計受到外界反對,所以馬會推出修訂的方案,放棄「竹棚」設計,並降低商業及飲食設施樓面比例等。既然政府肯保育這地方,又有商業公司肯「認頭」,還邀請專家來策劃保育方案,但為甚麼一提出,便引來排山倒海的批評?原因就在於政府及有關方面只著重於硬件,未有全面考慮軟件方面。
新舊建築產生互動

保育與保存不同,保育應該是adapted reuse—新舊建築產生互動作用,讓市民藉認識文物,繼而產生欣賞,深化保育的概念。不需要完完整整保存一個建築物,只需原汁原味地保存建築物的獨特部分就可以了,其他部分改為商業用途也沒問題,因為活化文物建築,是要重新注入生命力,而這生命力必須同時兼顧外在及內在兩部分。

內外生命力就是建築物原本要發揮的功能,以及要達到的效果,中區警署建築群原本是提供治安、司法、懲處等功能,但同時其外在生命力,也就是在於多年來中區街坊對中區警署的感情,例如一年一度在警署內的新春街坊領袖團拜,居民便經常藉此機會向警署反映區內治安情況和警民關係。這種民情是很難被保存和活化的,最終甚至會因種種原因消逝。

活化要具長遠眼光

中區警署建築群由舊中區警署、舊域多利監獄及舊中央裁判司署組成,馬會提出將其發展為文化藝術設施,這勢必使其內部建築有較大的改動,例如需要將很多房間打通才可興建劇院,況且未來更有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這「大型」藝術設施,再加上灣仔新海旁也有一塊預留作文化藝術發展的用地,究竟還有沒有需要再在中環建立一個藝術設施?自從西九計劃發展成文娛藝術區以來,香港似乎有點兒「忽然藝術」,意圖將香港打造成一個藝術城市。要推廣藝術,不是靠建立藝術設施,還需其他因素的配合。否則,建了一大堆藝術設施後,之後又發現使用率低,這真是慘不忍睹。

活化就是要將文物建築的應保育部分重新賦予生命力,達至與之相符的功能,舊中區警署既然以前是警署,何不優先考慮發展為新的警隊博物館?現時香港警隊博物館位於山頂甘道警署的面積很細,交通也不是太方便。舊中區警署除了有較多空間,交通亦較前者方便。假如面積過剩,更可考慮在內加設消防展區,使博物館成為「香港警務及消防博物館」,因為香港的消防部門在1953年前也隸屬警隊的,所以舊域多利監獄可改為香港懲教博物館新址,畢竟中環的交通也較赤柱方便。舊中央裁判司署則可成立新的「香港司法博物館」,展示香港開埠以來的司法及法律的歷史。這樣,對於建築群的硬件會作出更少的改動,而在軟件層面,最能達到保育的目的。

如果依照這建議,舊中區警署建築群將發展成為繼尖東後的另一個博物館建築群,在歷史保育、社區聯繫、商業考慮等方面,那可能比發展為藝術文化中心更能平衡地「達標」。

香港政府原打算將這片土地進行公開拍賣。但2004年以大富豪何東家族 ( Hotung ) 為首的香港五個參與事慈善事業的家族向港府提交了一份計劃﹐建議保留這片建築群並開發成一所視覺藝術學院﹐與香港大學合作經辦。五大家族表示﹐願意為翻新和維修中區警署建築群籌措6,400萬美元﹐條件是港府只對這片土地象徵性的收取1港元的50年地租。

然而香港政府並未採納這份計劃﹐進而引發香港保守團體、建築師群體和當地居民的強烈不滿。此後數年這塊土地一直處於閑置狀態。去年10月份﹐香港賽馬會 ( Hong Kong Jockey Club ) 提出了一份保護兼開發計劃。香港賽馬會是一家非盈利組織﹐擁有香港博彩業的獨家經營權﹐它計劃從自己的慈善信託基金中拿出2.3億美元來支持此計劃。

賽馬會建議保留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大部分現存建築物﹐但同時準備新建一座設計高度500英尺的玻璃塔﹐它將由赫佐格和德默隆建築設計事務所 (Herzog & de Meuron) 設計﹐呈不規則造型。赫佐格和德默隆都是瑞士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他們設計的作品包括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運動場“鳥巢”﹐以及倫敦的泰德現代藝術館。賽馬會還將承擔建築群設備更換的成本﹐並負責經營﹐而建築物和土地的所有權仍歸政府所有。這項計劃已經獲得港府原則同意﹐然而這又招致了新一輪的反對。


構思圖:
The Central Police Station Compound :The Government is actively taking forward the conservation and revitalisation of the Central Police Station Compound project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HKJC). To address the concerns and views of the public on the project (including the height and bulk of the new structure), HKJC is working with its consultants to prepare a revised design.

一級歷史建築

包括藍屋與鄰近的黃屋與橙屋,皆是香港有特色的唐樓。藍屋現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樓高 4 層,因外牆被漆上鮮艷的藍色而命名。藍屋具 70 多年歷史的戰前樓宇,揉合中西建築風格特色,而其橫樑、樓梯、扶手等不少內部構件,仍依然保留着原先的木製結構,是香港少數餘下有露台建築的唐樓。2007 年,灣仔聖雅各福群會在藍屋地下的地鋪開設灣仔民間生活館,展出舊時灣仔民間的生活用品,見證着灣仔區的傳統文化、歷史及社區發展,展示港人過去的生活面貌。



當局指,由於本港典型唐樓居住環境已所餘無幾,為保存文物,建議盡可能保留一個共用式居住單位的布局;針對建築物部分單位出現白蟻,申請機構需要在適當位置 裝設白蟻監察系統,以保護木料結構。當局又建議把近年安裝在地下跌打館塑膠招牌全部拆除,以展示招牌後的「華陀醫院」舊標誌。不過,有居住在灣仔藍屋半個 世紀的居民埋怨,當局重視建築物保育,但忽略了人的歷史;也有計畫「留底」的居民擔心,藍屋在活化保育後要捱貴租。

香港地政署稱,由於樓梯安全結構有問題,已諮詢文物保育專員及古物古跡辦事處的意見,更換全部木樓梯。除底層三塊木板外,底層至一樓的樓梯已更換完畢,但會保留兩條木板和相關扶手。而早在藍屋活化計劃提出前,已發通知要求業主維修有安全問題的木樓梯,但一直不見業主有所行動,因此地政署才進行此次維修工程。
根據地政署張貼的通知,該大廈進行維修工程,包括搭棚、修補外墻、更換水管、更換木樓梯等。


地址:石水渠街七十二號至七十四號

二十世紀早期建築物。七十二號原為華陀廟,於廟內設立醫院。一九二零年代改建現今的唐樓,戰前曾為鏡涵義學,現為林鎮顯 ( 跌打 ) 醫館,「華佗醫院」門額仍存。相傳當年採納政府某部門鮮艷的藍色油漆作外牆粉飾,自此由於外 牆的顏色觸目,所以俗稱藍屋。

黃屋 -慶雲街二至四號

黃屋本來沒有名稱,因後來政府在收回該樓宇後,以米黃色的油漆粉刷其外牆,後來跟隨藍屋的稱呼,因而得名「黃屋」。黃屋的起源,是一位茶葉商人為了方便買賣,於是在1928年斥資興建,樓高3層,建築物的外牆設計別具歐陸藝術色彩。黃屋的對面有一幢買賣茶葉的祺棧茶行,不知是否與當年的建屋的茶葉富商有關。因街道太狹窄,以致懸臂式露台等典型唐樓部份不能興建。立面具西方裝飾,例如地下舖面頂部有類似三角楣狀的線條裝飾及西洋式拱形彎弧的窗楣,地下舖面兩邊的鐵花也是西式圖案。

黃屋建築特色和藍屋迥異,屋頂用木柱建成,並舖上凹面的中式瓦磚,內部則用大量實木結構,樓梯扶手、木板間隔及單位大門等,連地下商舖外牆都有人用上艷黃為主的西式圖畫及塗鴉,整體充滿著歐陸情懷。
|
黃屋毗鄰為香港聞名的藍屋,同屬罕有的1920年代戰前樓宇,與後面橙屋同被視為「藍屋建築群」的一部份。黃屋初步計劃以茶業及醫療背景為主題,將復修後的唐樓發展為一主題旅遊點,其後計劃將重建範圍更改為「休憩用地及保留歷史建築物作文化、社區及商業用途」,而面向景星街及堅尼地道交匯點的休憩用地,將會納入一併發展。


橙屋 灣仔景星街8號

橙屋建於 1958 年,樓高 4 層,以淺橙色的外牆而得名。與黃屋只是幾步之隔,市區重建局計劃將它清拆,改建為休憩地方及景點

拆掉橙屋的決定

政府認為橙屋可拆,是因為它的年代未算久遠,沒有列為法定古績,可以按本子辦事。決策者無視美學歷史等因素,縱使明明已經擁有寶,卻只會當作草, 因為橙屋一梯一伙峽長的牙籤式建築,是香港人過去掙扎求存的生命力與意志的佐證,在西方人的眼中實是趨之若鶩的景點,不少外籍教授們對此類在城市罅隙縫中插針而建的奇蹟,均表示讚嘆不而。加上橙屋還違留當下買少見少的共同牆 ( party wall ),它們是香港早期分隔唐樓的地界線,是香港建築史的一部份,為什麼不保留下來跟下一代說歷史呢?對設計師而言這其實是不可多得的題材,為什麽不作為活的展品而硬要把它拉倒呢?況且拆掉後又需另遮擋,殊不環保。
什麼是真正保育?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