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泉州是中國唯一發現印度教寺遺物的地方

區仕美整理

泉州佛教博物館全館建築面積三千七百多平方米,建有殿、堂、房、舍幾十間,均係木面結構,殿宇五重,中間三進採用蠟角式建築,其中戒壇為重檐,五重正殿依次排列,在正對山門的一條中軸線上,與東西兩廂的鍾、石雕廊房建築相連接,渾然一體,布局嚴謹,氣象莊嚴,樸實壯觀。五重殿由幾十根巨型石柱支撐,琢磨精雕,柱上斗拱,雕飾玲瓏,尤以各殿鏤空花窗,式樣繁多,圖案新穎,堪稱內地佛教博物館之冠。

泉州佛教博物館共分為五個展室,除了展出珍藏著卷帙浩繁的佛經典籍外,還保藏著從盛唐至民國的歷代佛教文物,展品收藏豐富。


舍利塔


焚帛爐


寶篋印經塔


寶篋印經塔局部

公元4世紀前後,印度古老的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等教義和民間信仰,演化成一種新的宗教叫印度教,也稱新婆羅門教。它有三大主神:梵天 、毗濕奴 和濕婆 。但在古代印度,最受崇拜的是毗濕奴和濕婆,後來並逐步形成為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派別。

宋元時期,印度一直是泉州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前來泉州的印度商人日益增多。馬可.波羅在泉州時,就親眼看到許多印度富人來這裡紋身。最遲在公元11世紀,泉州已經有印度教存在。之後不久,僑居在泉州的印度商人們還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且富麗堂皇的印度教寺,泉州人稱它「蕃佛寺」。寺址在今城市南邊,後毀於元末的戰亂或明初的排外風潮。這是泉州歷史上的大不幸。

泉州還遺留下被毀印度教寺的神像和建築構件二百多方,使泉州成為中國唯一發現印度教寺遺物的地方。在材質全部為輝綠岩的石刻上雕刻著各種來源於《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往世書》等印度教經典的神話故事,如大象和蜘蛛爭鬥的故事、象鱷互動的故事、毗濕奴騎金翅鳥現身救象的故事……等等。其雕刻藝術之精美,堪稱宗教藝術文化的瑰寶。這些雕刻的式樣與風格,與公元13世紀南印度及錫蘭的波羅那藝術驚人的相似。其中最具價值的是一尊1.15米高的毗濕奴造像,其大小、姿態和飾物,與收藏在印度摩杜羅博物館的神像簡直一模一樣。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回廊上,立有两根十六角形印度教石柱,柱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分刻成四面,每面各刻一个圆盘,圆盘内浮雕印度教神话故事和图案。神话故事的内容大都出自公元前10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如毗湿奴骑金翅鸟救象王,杀死鳄鱼的神话故事;毗湿奴以十臂人狮的相貌出出,擘裂凶魔的神话故事;阎摩那河七女出浴神话故事;顽童被系,用力拉倒魔树的神话故事;象与鳄鱼互斗千年的神话故事,等等。大雄宝殿前拜坛的须弥座束腰部,砌有73方印度教的狮子和人面狮身石雕,这些完全是希腊、印度的雕刻艺术风格。

泉州南校场附近发现的3方印度教龛石,石刻的内容分别出自《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如湿婆的妻子多尔迦在改变形貌,战胜巨魔将其踩在脚下的神话故事;毗湿奴的妻子德斯威里,伸张其四只手臂,趺坐在一朵恕放的莲花瓣座中的神话故事;湿婆化身立定在“磨盘”座前的神话故事等。在泉州通淮门城垣附近的城基,出土一对印度教门框石,面刻两道深沟,沟的两旁各刻四行斜形莲花瓣,两两相对。一方门框石浮刻一个身穿甲胄的武士,两耳垂肩,双手合十于胸前,右边放置一根棒形矛;另一门框石浮刻一只巨猿,左臂持一三叉矛。
故事内容说的是英雄罗雄罗摩衍那在帮助苏格里瓦战胜委里,使哈纳曼仍旧恢复“猴国之王”的故事。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