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一座土樓,就如同保護一座博物館
區仕美整理
此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福建土樓,由南靖、華安、永定三縣的“六群四樓”46座土樓組成,代表了福建土樓最主要特色。
『土樓是原始的生態型的綠色建築。』土樓研究專家, 永定縣博物館館長 胡大新說,土樓冬暖夏涼,就地取材,循環利用,並且,土樓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牆厚一至二米,一二層不開窗,僅有的堅固大門一關,土樓便成堅不可摧的堡壘。為防火攻,門上設有漏水漏沙裝置,緊急時樓內居民還可從地下暗道逃出。
他新近推出的《永定客家土楼研究》论著,是一本较权威论述永定客家土楼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功能、文化内涵以及土楼保护的著作,结合丰富、实际、细腻的田野调查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并加以理论概括和学术升华,通过解剖单一的土楼结构,进而论述被誉为“南中国土楼长城”的土楼群落,再深入土楼的每一个角落,探寻客家土楼生存的历史背景,展示着如同画卷一般浩大的文化长廊,从更高的层面厘清了长期以来客家学界对永定土楼认识、探究的误区。
胡大新跟土樓打了一輩子交道。他解釋說,建造土樓的原料皆就地取材。土是三合土,即是土、砂、石灰的“桃園三結義”。很多大型土樓的墻體,還要加入大量雞蛋清和紅糖作為粘合劑,有錢人家還要摻入糯米漿,凝固後的土墻連釘子都很難釘入,比現在的水泥還堅固。閩西南流傳著一句諺語,“一碗豬肉換一碗三合土”,可見其價值不菲。
土樓的堅固還在於其“墻骨”。夯墻的時候,通常要在墻里加入杉木枝條,相當於現代建築鋼筋一樣的作用,謂之“墻骨”。當地有“水泡千年松,風吹萬年杉”之說,老的杉木枝條比較堅硬,不容易腐爛,幾百年挖出來,還會堅硬如初。
以下是胡大新講座後服務隊致送給的紀念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