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莫高窟 及樊錦詩 - 敦煌研究院院长
區仕美整理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一个卓有声望的敦煌研究学者,一个扎根大漠40多年的女人。她为保护敦煌洞窟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被评为2004年度CCTV “感动中国” 年度候选人物,被国家四部委授予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称号。北京奥运圣火在敦煌传递时,她成为第一棒火炬手。

她当选《人物》杂志“2004年度最深刻影响中国的人物” 后,组委会的评语说,她(樊锦诗)依靠着一种令人热血沸腾的精神来为中国敦煌文化努力,这种精神来自于莫高窟里跃动着的震撼人心的民族创造力和自信心,来自于一个人和一项事业长期血脉相连患难与共的情怀。她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季羡林老先生评价道,她所做的事情功德无量。

樊锦诗敏锐地认识到,保护敦煌这一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光有技术和人才还不够,必须要立法,还要科学规划。這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将打造一个名为“ 数字敦煌”的数字游客中心,计划于2013年建成。这个项目将尽可能地保留敦煌之美; 展示与游客服务设施将以高清晰、高保真的画面逼真地展示敦煌艺术,同时也将缓解旅游开放对莫高窟洞窟的压力。

莫高窟几乎所有洞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病害,樊锦诗从踏上敦煌土地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樊锦诗将敦煌石窟长期存在而又不能有效解决的难题作为合作课题,积极谋求国际合作,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研究所、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美国梅隆基金会等机构进行了合作项目的研究,开创了中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上任後 (1998 年 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 她遇到了一个最为棘手的难题。为发展地方经济,相关部门计划将敦煌与某旅游公司捆绑上市,全面商业化的操作与保护的矛盾让樊锦诗忧心忡忡,她明确表示,洞子不能卖,她不能成为千古罪人,于是她 “硬是把压力都顶了回去”。经过樊锦诗的努力,一场将敦煌莫高窟捆绑上市的风波终于平息了,日渐消瘦的樊锦诗却有了新的思考。她开始进行游客承载量的研究,希望在满足游客需要和文物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她只有一个心愿:“真实、完整、可持续地将敦煌传给子子孙孙。”

http://www.wenming.cn/jddzhr/2009-03/30/content_16102898.htm

飛天原是印度古神話中天歌神乾闥婆與天樂神緊那羅的復合體。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后來進入神佛系列,作為導引人們進入極樂世界的使者。


莫高窟盛唐第3 9窟飛天


莫高窟隋代第305窟覆斗形窟頂,蓮花井心,抹角皆畫飛天,四角垂流蘇。

敦煌壁畫是中國甘肅敦煌石窟藝術形式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壁畫最多的石窟群。按照壁畫所描繪的內容可分為佛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供養人畫像等。

  •  佛像畫這種宗教藝術作品是壁畫的主要部分,當中包括各種佛像及菩薩,如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還有天龍八部等等。這些都根據說法圖而描繪的。莫高窟壁畫中的說法圖就已經有933幅,佛像12208身。
  • 經變畫則利用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通俗地表現深奧的佛教經典稱之為 "經變"。用繪畫手法稱為「經變畫」;用文字講唱手法表現則叫作「變文」。
  • 故事畫是指在北魏晚期的洞窟裏具有道家思想神話題材的壁畫。西魏時期249窟頂部,除中心畫蓮花藻井外,東西兩面畫阿修羅與摩尼珠,南北兩面畫東王公、西王母駕龍車、鳳車出行。
  • 供養人畫像描繪的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後世,都在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敦煌莫高窟,一直受到山體裂隙、風沙侵蝕、旅遊破壞等眾多因素威脅。中國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直言,「對這種老化的趨勢,我們只能加以延緩,而不能逆轉」。她透露已開始打造一個名為「數碼敦煌」展覽中心,以保住敦煌莫高窟的完整和美感,計劃於2013年開放。

早期印度的飛天形像具有如下特點:
一、受希臘藝術雕刻影響,雕塑飛天多為浮雕,人體造型完美,比例適度,強調女性的自然美感,但缺少動感。
二、繪畫中的飛天造型以色塊為主,注重寫實,用色濃重。
三、飛天有男性,但多為女性形像,女性飛天具有印度本土特徵:臉型略方,長眉大眼,眉間有痣,豐乳寬臀,半裸或袒露右肩;此外,頭戴花冠、花環,肩披長巾,腹部裹著長裙,赤足,有耳環、腰環、腳鈴等裝飾。她們常常是頭部向左,胸部向右扭轉,臀部左聳,形成優美的S形。但沒有衣裙飄帶,缺乏動感。
四、此時飛天構圖多為單身、成雙或左右對稱,多出現在神像上方、門楣等處,缺少群體飛天。
莫高窟的第282窟的南壁,有十二身飛天。它們堪稱是飛天形象的代表作。這些飛天,身材修長,束雙髻,裸上體,系長裙,披彩帶,一邊在鮮花飛舞的空中翱翔,一邊演奏著拍板、笛、簫、笙、琵琶、阮、箜篌等樂器。其身其形,其氣其韻,使人無法不感受到西方大千極樂世界的無比美妙──而飛天之所以這樣大量地出現在敦煌石窟中,其作用仍然不脫佛教的 “導引”宗旨﹔只不過,這導引使者已不是原先的乾闥婆與緊那羅,而是中國化的飛天,敦煌式的飛天。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南壁飞天

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 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间神的乾闼婆,散花飞天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歌舞神的紧那罗,天宫伎乐,冲出了天空围栏,亦飞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的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其代表作品如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方的四身伎乐飞天。


飞天 (第285窟龛顶)

130窟,窟內塑莫高窟第二大佛,因位于96窟之南,也稱南大佛。佛高26米,為石胎泥塑彌勒倚坐像。洞窟窟形為上小下大的方錐形覆斗頂窟。甬道南北壁上部各開一龕,下部分別繪有供養人像;主室南北壁各繪高約15米的巨型菩薩坐像一身,上部為宋代所繪飛天,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飛天圖象。窟前保存有西夏殿堂遺址。大佛僅頭部就有7米,雖然不符合人體比例,但卻巧妙地解決了自下而上仰望佛時的視覺差,從而使觀佛者能清晰地看到既莊嚴又慈祥的彌勒佛的表情,更增加了對佛的敬畏感,可見工匠的巧妙用心。


莫高窟盛唐第130窟中的「南大像」,高26米,是敦煌石窟中的第二大佛。

130窟前殿堂建筑遗址是与130窟现存表层壁画即重修时代为同期作品。
莫高窟第130窟窟前殿堂遗址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清代遗存,下层殿堂建筑遗址。该殿堂遗址是莫高窟迄今为止发现的窟前殿堂建筑遗址中最大、最为宏伟的一座。该殿堂遗址至今仍基本完整保存于莫高窟130窟窟前,以待复原并供游人参观。

130窟窟前大型殿堂建筑遗址的基本情况为(图一):坐西向东,呈长方形,东西长16•3米,南北宽21•6米;殿堂建筑有南北二夯土山墙并檐墙,殿基南北面阔五间,分当心间(4•2米)、南北次间(4•2米)及南北梢间(3•1米),东西进深三间(分别为3•55、2•65、3•55米)。西接洞窟甬道和凿平的崖壁,与洞窟连为一体。

甬道外南北两侧贴西壁处筑土台,台上塑天王像,高达6米多。东西分布着三排共计十八个柱子。地面铺设整齐划一花砖,以八瓣莲花云头纹砖为主,并有桃心十六瓣莲花纹砖、忍冬重瓣莲花纹砖、桃心十一卷瓣莲花纹砖等。在诸位先生的行文中,均对以130窟窟前殿堂遗址的修建时代作了分析研究,一致认为130窟窟前大型殿堂遗址的修建时代为西夏时期。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并讨论,在此把诸位先生断定该遗址为西夏时代的论证引录如下:

“(莫高窟130窟窟前)下层殿堂遗址地面上铺设的花砖相当整齐,以八瓣莲花云头纹为主,这种纹饰的花砖,出土于莫高窟第35、467、27—30、38、39等窟前西夏遗址中,属于西夏花砖。其次,殿堂南壁(崖体部分)下部壶门,画火焰宝珠,这在西夏洞窟是最流行的题材之一。而且,是27—30窟窟前西夏遗址的壁画下部的典型画法。再者,窟内四壁(除南北壁二菩萨系盛唐画像外)表层的供养菩萨,顶部画的团花图案及甬道南北壁的表层壁画均为西夏重绘。又据我所对西夏洞窟的分期排年,130窟表层壁画排为西夏早期壁画。

依据上述各点,我们把130窟窟前下层遗址和主室地面铺设的花砖定为西夏时代。 但窟窟前遗址中大量所铺的八瓣莲花云头纹砖(图二),在敦煌莫高窟等地出土最早为宋,并非西夏,只是西夏仍大量流行而已。


都督夫人礼佛图----莫高窟130窟

唐代是佛教鼎盛的时期,敦煌是以世族权利为中心的社会。在壁画的题记中,可见发愿造像祈福者,多为贵族、地主及统治者,开元年间开建的南大像雨道南北的供养人像,突破三百多年的传统,出现了等身巨像和全家组合像,如130窟南壁那幅著名的“都督夫人礼佛图”:主像为都督夫人超身巨像,面相丰圆,头饰抛家髻,身着大袖衫,肩饰被子被帛,腰束石榴裙,脚登高头履,袖手持巾,捧香炉,二女依次立身后,亦着衫裙被帛,手捧鲜花。

供养人的像,唐朝以前,供养人的像多数比例小,以表示供养人对神佛的虔诚,唐朝以后,尤其在五代时期,供养人的像越来越大,最后跟佛像一样大了。拜佛、求佛、供养佛的人已不都是修行要成佛,回归天国世界,有些是为了消灾、祛病、积功德,有些为了世俗的名和利,为了家族事业的繁荣昌盛。这已违背了当年佛陀住世传法、度人脱离苦海的最初本意。

第96窟:俗称北大佛。
窟外九层飞檐楼阁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内塑有莫高窟最大的弥勒佛像,高33米,完成于武则天周延载二年(公元695年)。佛像硕大雄伟,面部丰满圆润,端庄温婉。西壁有倚坐彌勒像,高 26米, 是敦煌第二大的坐佛塑像,建造於唐代開元九年 ( 公元 721 年)。 佛像兩側有宋代繪畫的菩薩,南、北壁畫脅侍菩薩各一身,因佛像高大,所以東壁上有層明窗,上層明窗頂宋畫團花圖案,下層明窗頂宋畫團花圖案 。

敦煌莫高窟最高的建築物,已成了莫高窟的標誌。主室西壁有初唐倚坐彌勒佛像,即“北大佛”高33米,是全中國第三高的坐佛像。

第96窟俗称“九层楼”,外观有九层飞檐,倚山而立,它是莫高窟中最高大的建筑,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内佛像俗称北大佛,高35.5米, 既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石胎泥塑佛像。讲解员说,这尊大佛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时代,修的,是佛国三世中的弥勒佛,也称“未来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


Façade of Mogao Caves, including Cave 96, photographed in 1908 by Charles Nouette. Source: Mission Pelliot en Asie Centrale. 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 (Paris: Geuthner, 1914; facsimile ed. 1997

“九层楼”洞窟始建于初唐,以后的各朝代皆有维修,窟内的地表因多次维修而不断抬升,相应地造成北大佛高度也逐次降低。1999年敦煌研究院对窟前殿堂及窟内进行了考古发掘,逐层挖出清、元、西夏乃至初唐时期原有的洞窟地面,从而也使北大佛的高度从1999年的34.5米恢复到初唐时期的35.5米。现在殿堂内仍保留有一小片阶梯状的各朝代地面样板,有西夏的花纹石砖,也有元代、清代、乃至民国时期的地砖,不同朝代的石砖有不同的特色,看上去颇有意思。第130窟中的大佛俗称南大佛,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开凿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是尊弥勒佛倚坐像。

此佛像的最大特点是总高度只有26米,但佛头却长达7米,虽然明显不符人体比例,但却巧妙地解决了自下而上仰望佛像的视觉差,让观者能清晰地看到庄严、慈祥的弥勒佛面容,增加信徒对大佛的敬畏。


第96窟
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其間有彌勒佛坐像,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線來源。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敦煌服飾
敦煌藝術中表現服飾紋樣的題材,一見於供養人的服飾,一見於經變中的人物形象。在石窟藝術的壁畫、彩塑中,無論是天國的眾神還是人間的眾生,其衣冠服飾都是歷代社會中人們衣著的再現。

其中屬於神的服飾就有佛陀、菩薩、天王力士服飾;最著名的作品實例,可舉初唐第220窟東壁北側〈維摩詰經變〉中,文殊菩薩下方的帝王像為準,帝王戴冕旒,著深衣、青衣朱裳、蔽膝、大帶、大綬、舄,見有12章之裝飾。而在同窟東壁南側的〈維摩詰經變〉中維摩詰下部的各國王子聽法,則是展示了唐代各國各族的衣冠服飾樣貌。

莫高窟第103開鑿于窟盛唐 (公元705~781) , 西壁龕內有唐代趺坐佛一身、清代重修菩薩二身, 清代塑造弟子四身。


東壁畫維摩詰經變。

北壁繪觀無量壽經變一鋪,兩側畫未生怨和十六觀。東壁畫維摩詰經變。其內容為大居士維摩詰与文殊菩薩辯法的故事。圖中維摩詰手拿麈尾,身體微微前傾,雙眉凝結,雙目炯炯有神,為一充滿智慧的老者形像,而文殊菩薩則顯得平靜沉穩,胸有成竹,与維摩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南壁畫法華經變一鋪。

《法華經》全名為《妙法蓮花經》,全經共28品。此窟主要畫有兩品:妙庄嚴王本事品和化城喻品。其中化城喻品為法華經的主要內容之一。該品主要講述了一個富商在一晌導的指引下到寶城取寶,歷經千辛万苦,跋山涉水,以堅忍不拔的精神沖破重重險阻到達目的地的故事。在此品中將寶城之寶比喻為法華經、長途跋涉為修行過程,以此來比喻修行過程艱難困苦,但修成正果則功德無量。這幅畫沒有用窮山惡水來表現道路艱難,而是用清綠山水畫來描繪山清水秀、碧波蕩漾的情景,給人一种心曠神怡的視覺效果。這种青綠山水畫是當時唐代流行的一种畫風,唐代的李思訓世人稱其為青綠山水畫的始祖,但李思訓的真跡今已無存,然莫高窟壁畫中的青綠山水畫卻保存的很好,色彩如新,具有極高的研究价值。

把抽象的佛經文字內容繪製成具體的圖畫,即為經變或變相。在敦煌藝術中,繪製大量的經變圖,其目的就是希望透過藝術的形式向信徒宣揚佛教的義理,同時也將信眾較難理解的義理或艱澀難懂的翻譯文字,轉化成容易看懂的圖畫。



帝王聽法


莫高窟第103窟 “王子官属问疾图” (唐,618~907)

屬於人的服飾主要有帝王、官吏、婦女、舞樂、武士、庶民百姓等幾種。以盛唐第130窟甬道,豐滿身軀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為例,其半臂裝是V字形領的花色衫,柔軟材質的袖口寬於襦袖,還見有疊出的衣褶來;第61窟(五代)戴鳳冠、衣著繡花大翻領回鶻裝、臉飾花鈿的回鶻公主曹元祿姬畫像等等,都如實地表現了當時貴婦的「時世妝」。



第六十一窟<回鹘公主供養像>


莫高窟61窟主室东壁女供养人(五代,907~960;宋,960~1279)

第98窟,建造於五代,占地面積185平方米,有壁畫693平方米,有大量的供養人畫像和題記。此窟于闐國王李聖天的供養像,由於身為外族國王,其衣冠服飾是以中國帝王穿著為本,頭戴冕旒,身著滾龍深衣袍,長裙蔽膝,大帶,分稍履,衣裳飾日、龍、山等紋,腰佩長劍。還有那褒衣博帶、寬袍大袖的漢裝;戴氈帽、繡帽、錦帽、氈笠、渾脫帽,穿窄身小袖袍、褲褶、革帶、烏靴的胡服,以及當時西北地區匈奴、鮮卑、突厥、吐蕃、回鶻、黨項、蒙古等民族的服飾,還有如社人、農夫、鐵匠、織師、獵夫、船工等下層勞動者的褲褶、半臂、襦褲、犢鼻褲、窄衫小袖等服裝,僕僮、奴婢、伎人的裝束等等,中古時期衣冠服飾精華皆「藏」於敦煌。


莫高窟第98窟于阗国王供养像 (五代,907~960)


莫高窟第146窟 “服饰图” (五代,907~960)



莫高窟初唐第401窟供養菩薩

榆林石窟的營建歷史、建築樣式、彩塑和壁畫的題材、內容與藝術手法同敦煌莫高窟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被稱為莫高窟的 “姊妹窟”。由於沒有碑銘和文獻可作依據,榆林石窟最初創建年代已無從考證。敦煌學者通過洞窟的中心柱和壁畫的藝術特點進行判斷推測,大致認為榆林石窟開創于初唐,盛于吐蕃時期,終於元代,第28窟可能為最早創建的洞窟。


第三窟西壁門南《普賢變》發現的取經圖


榆林窟西夏第3窟文殊變,畫中群峰聳立,樹木蔥郁,畫風明顯受到南宋水墨山水畫的影響。



榆林窟25窟壁畫,現存唐代壁畫最傑出的代表之一, 圖為菩薩像 。


榆林窟25窟的「西方淨土變」中的樂隊。華美的衣裙似乎隨著悠揚的樂曲在飄動。



第25窟的壁畫,是現存唐代壁畫最傑出的代表之一。它們無論在畫面的組織、結構、表現技巧和人物形象的刻畫上,都顯示了藝術上的高度成熟,表現出時代的風格。其中「西方淨土變」,樂隊中的樂師們神情各異,有的神態自如,有的十分陶醉。綢緞般華美的衣裙似乎隨著悠揚的樂曲在飄動。



榆林窟25窟「彌勒淨土變」左上角的「耕獲圖」表現唐代農民的勞動生活。
同窟「彌勒淨土變」穿插一些極富生活氣息的小圖。「耕獲圖」將耕地、播種、收、揚場等不同時間的生產場面組織在一個畫面,表現了唐代農民的勞動生活。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