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花東慢遊速寫 志常

第一部第二部份 第三部份
(以上志常文章是圖文兼並,以下衹有文字部份)

四十多年前參與過的「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的隊員們,在經歷了人生拼搏的階段後, 大都踏入退休年齡(或行將退休),因緣際會,締造了重聚的機會,藉著科技和人脈的種種資源, 聯繫到不少當年的熱血青年,雖然很多已經散居世界各地,互聯網使大家的距離拉得很近。

有香港的隊員與台灣的「公益平台」掛上了,安排了十一月份到訪台東,我有幸搭上了 這心靈與文化之旅的列車,在五天的行程中,實在地經驗了詩人楊牧說的「旅行是一種滌洗,是 一種探索」的情懷。

台東前菜

在台東市,我們住進了由後現代主義大師麥可葛瑞夫 Michael Graves 設計的「台東文旅休閒行館」。接待間展示的原住民的服裝頭飾,讓到訪者免費自由佩戴拍照,開始讓我感受 到沒有商業味道的親切氣息;在壹樓的客廳充滿了文化味道, 深深的一呼一吸,調節了體內仍殘存著的香港污濁空氣,為隨 之而來的行旅做好準備。

晚餐前先到一間不大起眼 的「小曼咖啡」店品嚐各式各樣 的飲品,坐下來欣賞著街道對面一間以詩人「雨果」命名的店舖伙 拍著一間「全家饅頭」,讓我明白到「文化」不是高不可攀的東西, 而是著著實實生活裡的內涵。

「鐵花村」年青音樂 人吳志寧的演唱,吸引著很 多他的歌迷,我們的年青領 隊辛怡這樣形容:「原住民 的歌聲,往往能唱到你的心 坎內,挑起深藏的感情!」歌手說他自己駕駛了四個多 小時前來表演,卻沒有倦容,一字一句吐出來的是充滿 感情的韻調,唱出一個堅持自我用音樂訴說生活的歌者 心聲。(http://www.youtube.com/watch?v=YHGBjxpbfD4)

本來在「台東文旅」隔壁的「史前文化博物館」是 可以花上一整天去慢慢欣賞也不為多的,但為了要趕往綠島,就只能用三十多分鐘走馬看花,也好替每個團員在心裡播下「下次再來」的心願種子。


別讓綠島太沉重

四十五分鐘的船程,對香港人來說,就如長洲或南丫 島的離島而已,但為幾十年前的很多台灣母親來說,那是 天涯海角,囚禁著的是她們的寶貝兒女,即使後來為紀念 所有在白色恐怖中受難人士建立的「垂淚碑」到今天也不 能正名,只能喚作甚麼的人權紀念碑!

環繞綠島一週的生態遊,看到了燈塔、沙灘、碧海藍 天、太平洋的浪花打在千年巖石上的「捲起千堆雪」的壯 闊……. 還有,簡潔明亮的夏卡爾民宿。

夏卡爾,一個出名的藝術家;選用這個名字的 民宿主人,真的也很夏卡爾!夫婦倆的結婚照片, 全用綠島的景點為背景;他們的服務態度、交談時 的語調、燦爛的笑容,在在都使我這個木訥的人將 兩邊嘴角向上拉高好幾公分。

露天溫泉的水溫對我的身體來說是燙了一 點,然而心是冷冷的,抬頭望著圓圓的月亮,身在 綠島,參觀完監獄的黯綠心境,揮不去一個個「望 盡天涯路」父母們的傷感,怎也不能與身處的「花 好月圓」的光景接軌。

早上醒來,享受了一頓主人家悉心泡製的早 餐,心境開朗了不少,與妻漫步居停前面的防波提, 看著那無邊際的太平洋,心中泛起了很久沒有唱過的歌詞:「聽那海 洋的呼吸,充滿了柔情蜜意…….歸來吧,歸來!我在等你!」。

在太平洋邊陲的一個海島上,人與大海是皮肉相連的至親,管 理燈塔的職務代代相傳,全白色的建築物算是沿用世界各地燈塔的 傳統,所有圍牆經常保持一塵不染,就真的反映出燈塔管理員堅守 著他與海洋脈搏相連的神性性。

與綠島相處了一整天,心境複雜,回程船上本想唱一首「綠島 小夜曲」散散心,怎知志工導遊「山豬」(一個很精彩的原住民)告 訴我,這首歌和綠島是沒有關係的,他還詳盡的講解了一大堆作曲 作詞的歷史故事,我卻帶著一顆頗為沉重的心情和一大堆思考的問 題回到台東的本土。

台東淨土

午間回到台東本土,匆匆趕去比西里岸文化中心,欣賞 PawPaw 鼓樂團的演出。孩子們手掌拍在鼓皮上打出的樂音,呈 露著原住民打鼓的天份,訴說著嚴長壽先生在「八八水災」後透 過「公益平台」在台東撒下的培育文化的種子。(孩子們精彩的 表演, 大家可參看下列網上的錄影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QSnW4ZK3pU )

在文化中心的樹屋平台,聽著一個「偉大的爸爸」述說他那 扶育原住民孩子發揮天賦的感人故事,眼晴卻放到前面海邊的防 坡堤 ── 本來是保護民居的屏障,聽「山豬」說卻原來阻隔了 捕漁人與大海的親密關 係,很吊詭啊!

「巴歌浪船屋」是另一個文化保育的體驗點,在這 裡我們欣賞到阿美族廚師陳耀忠的巧手廚藝,我個人更因 適逢生日,享受了一個別開生面創意非凡的慶祝方式 ─ ─ 送我一個放在小南瓜內煮熟了的雞蛋,外放一枝高樑 酒,寓意「蛋糕」,在一首阿美族的生日歌後,我將高樑 酒奠在地上,感謝先祖傳承之恩!

飯後全團分批被接到不同的民宿,我們在漆黑中來 到山上名為「舞木」的居停,男主人在駕駛途中,特別講 解他不需要政府為他們豎立路燈,免成光害,阻礙星星與他們的喁喁細語,可惜的是,那天晚上 雲層密佈,無法和星星們打個招呼。

早 上醒來,與妻急不及待打著主人那滿佈星圖的雨傘, 在煙雨朦朦中步入山中,兩旁的農田間隔種著不同品種的蔬 菜,為的是輪耕對土地和植物的好處,防止農害的散播;遠 望山中雲霧,好像身處一幅 國畫中,頓時理解飄逸兩字 的意思。山中方七日,世上 幾千年;打道回府,從山上 直望出去,就是被整個太平 洋的海浪環抱,「登高山必 自卑」,心想,如果長住這裡,胸襟如何不會廣闊,思慮又怎會 不澄明呢?
(http://tw.myblog.yahoo.com/flix06302003/article?mid=2565&prev=2586&next=2553)


文化源流

剛聆聽完馬太鞍部落女士述說原住民母系社會的風俗習慣;旅遊車又把全團人送到山腰上的「月廬」午膳,據說是坐擁花蓮鳳林山上極佳的山景位置,可以俯覽花東縱谷,然是日煙雨淒迷,不能遠眺海岸山脈,各人寧願縮短了品嚐充滿民族色彩特色的客家菜的時光,也要將山中自然美景通過閃光儲存於數碼相機內。

途經池上米田,方格式的田隴訴說著另一個文化遷移的故事:日治時期,在中央山脈居住於寒冷天氣的原住民,被驅趕至平原海邊,為的是集中管理。強韌的生存意志,讓原住民發揮天賦的創意,將傳統的手藝配搭新鮮的食材和米稻,呈獻上一道道視覺口感均被讚賞的以米為主的佳餚美食。

老樹盤根

「池上斷層」告訴我們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撞擊的大自然生態,導遊「山豬」跟我們說:
「地震在台灣天天都在發生,台灣人就習慣了地震原是生活的一部份。」故此,這個在地質學的研究上很重要的方位(安放了法國和台灣合作研究的探測紀錄儀器),隨隨便便不經意地設立於一間小學的旁邊。

重要的原來是有深度的人民思想。在延平鄉的山上,有一座沒有硬體建築物的所謂「森林博物館」。這裡甚麼招牌、路標、入口等等的指標都沒有;有的是一棵棵盤根錯節的老榕樹。要參觀這座博物館,就要穿爬山鞋、足夠的體力、最重要的還是勇氣。踏著粗壯的樹根,穿梳於樹椏之間,讓這些「會走路的樹」帶領我們呼吸著遠古的空氣,滌洗受污染了的心靈。

亞美族原住民的族長向我們介紹博物館時說,他借貸款項跟大財團搶購這座山頭,只開放很少部份給外人參觀以協助償還欠債,其它的是要保育留給下一代的子子孫孫,為的是要他們知道這是上天賜給人類流奶流蜜的地方,是一個奇異的恩典。我忍不住問他:「你們是基督徒嗎?」他說:「我的爸爸是牧師。」

大自然的呼喚

本來這個旅行團的設計者命名為「花東慢遊」,突出慢遊花蓮台東的渴望;雖然過程已不像普通旅行團趕鴨仔式的匆匆,但五天時間轉眼即逝,所到之處皆屬青蜓點水,如真要有深度之旅,必須另行安排。側聞已有團員即時決定下月再來民宿居住十天八日寫其劇本的創作了。

當大家都在驚嘆在這次旅行中接觸到大自然生態的美妙時刻,感受到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紛紛表達要「再來」的時候,我想起了第一天在「台東文旅休閒行館」一樓看到的對聯:

「彩筆描空筆不著色空亦不受染
利刀割水刀不損蝕水亦不留痕」。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