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個人學拳與教拳的經過和體會
林鼎彝
中學時曾到拳社練習過多年太極,後來又在美國授徒多年。因此跟朋友見面時,經常被問及一些太極問題,有時甚至要開速成班。雖然練習太極多年,但談到對太極的認識,其實還是很不够的。有人說太極拳是結合了陰陽哲學、經絡學說,道家之吐納和少林之手、步、身法而成的。如果這種說法屬實,單就其中一項已盡一生都無法窮究的了。誰有資格來談論這樣博大精深之問題?不過分享一下經驗是可以的。希望能透過個人學拳與教拳的經過和體會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
我是五十年代初開始練習太極拳的,一直到六十年代初期才停止。七十年代初期,移民來美國。本來以為從此便與太極絕緣了。却沒想到一些知道我年青時學過太極的朋友希望在有空時指點他們幾招。初到貴境,反正還未找到工作,難得他們有這份熱情,利用週末時間,一同到公園做運動,多結交些朋友,加深對外界之認識,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由於公開在公園練習,容易引起路人的注意,加上流行,因而招來了一批有興趣學太極的美國學生。因為當時對美國教太極的情况了觧不够,學生有求必應或斬件平賣。因此被當作某家太極outlet大平賣,生意好得不得了,這些學生的朋友和學生的學生都被招進來了。就這樣一段在美國教太極的生涯便在本來無意又似有意的情况下開始了。這是來美之前我完全沒有意料得到的事。
我開始學習太極是受友人和武俠小說影響的。以為學三招兩式 就能飛簷走壁,好像小說中身懷絕技的俠義之士,鋤強扶弱、抱打不平。現在想來這樣不切實 際的夢也許非常可笑,但這可笑的夢却使我還在學生時代便開始對太極拳發生興趣。
學習太極拳我以為是宜早不宜遲的。如果太極拳對健康有什麽好處,除了它本身是一種強身之運動之外,主要是因長期練習而累積出來的結果。 臨渴掘井或到了有需要才去練習便遠水救不了近火了。常聽拳社師兄弟說,人参就算能救命也要你先食進體內才生效的。
我開始學習太極時,由於是窮學生,只能在課餘時間参加晚上 的普通班,人數也最多。我們可以晚晚到拳社練習,但學新動作就只有星期一三五或二四六三晚。學生的月費是港幣十元。初學時,動作大多是由做助教的師兄傳授的。若動作不正確,在每晚〝操〞拳時又被師父看見才會指出錯誤和改正。有些拳社是待到在告一個段落後,才特別開班『執拳』。
一段很長的時間,我都是放學後便到拳社,直至晚上練完才回家。這是我對太極最狂熱的時候。幾乎能學到的都想學到手。由太極拳套到定步推手、刀、劍、槍、跌撲,各種步法,散手、氣功和各種活步推手(如九宮步、大履步、七星步)。直至大學寄宿後,因 交通費時和功課之關係才停止。但有假期時還會到一些拳社尋師訪友,不過只是間歇性的了。
從學拳到教拳,屈指一算已廿多年。如果80多歲是人的平均壽命,20多年也算是四分之一了。在這不長也不短的日子裏,我曾經是太極班普通成員,後來跟過幾位名師,也正式行過拜師禮,有幸忝列门墙。學了很多,忘記的也不少。在現實的生活 中,如刀、劍、槍等,根本不可能有時間去全部練習。拳術這個東西,如沒有經過嚴格訓練和實戰練習,它是不屬於自己的。多學了幾個動作或套路,只能滿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或虛榮心而矣。如果沒有扎實的基本功,真正用起來是否管用?自己確實有點懷疑。
經過很多年後,猶以教拳之後。就更清楚的看到,學了多少個動作,多少套路不是重要的。主要是練好基本功。如果自己的基本功還沒有到達某個水平,動作做出來最多也只是形似,多了幾個動作或套路是沒有實質上意義的。簡單到人們常說的太極圈,絕不是以手劃一個圓而矣。它是透過腿的屈伸,腰的帶動,在虚實配合和全身貫串之情况下而形於 手的。而腰腿轉動屈伸,虛實配合和全身貫串,都是從基本功來的。 缺了基本功,不但做不出來,就算名師在面前何無保留地示範,也不見得能看出其獨到之處。說得更恰當的就是連看都不會看。或 者只看到手上花巧功夫而看不到身法奧妙之門道。
若想淺嚐太極真味,抽一些時間出來練習基本功。使身體能做到太極拳運動中各種基本姿式的要求。這包括身體各個部份的力度,柔韌度,和各關節統一與相互配合的訓練。簡單來說,就是首先增强身體各個部份之力量和柔韌度,然後把分散在身體各部份之力量透過關節相互配合集中起來向專一方向發放出去。練習拳套時不一定要發放出去,但動作必要含有這個意思。另外,要常常自我檢查練習時是否做到精神集中,動作是否配合深長緩慢呼吸,身體是否自然守中,思想是否放鬆。然後檢查動作是不是在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下做出來。譬如在做動作時有沒有做到虛領頂勁,鬆肩沉肘、含胸拔背、収尾閭‥‥等。
太極拳是一種非常重視巧力的運動,所謂四兩撥千斤就是巧用力之意思,以小勝大之意思。要懂得應放鬆則放鬆,應緊縮則緊縮,不放鬆便不能再緊縮。不懂鬆緊就犯了雙重之病。要學好太極,研究用力之藝術幾乎是必要的。對普通人來說,力只有大小輕重之分,只有緊縮而沒有放鬆與還原的,對練習過太極之人來說,力的涵意就比較複什了。
太極是練出來的,〝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我想不會有人挑戰這種說法。因為練習才會提高自己水平,水平提高了才會發現新問題,有了新問題才會想方法去觧決。只有不斷練習,不斷發現新問題,又不斷解決問題才會進入某種境界。例如海底針這動作,大部份人學這動作時都 只是坐腿彎腰向前,右手下插而已。單靠右手下插,一如以手劃圓一樣,甚麼力都發不出來。如果腰腿不濟者,可能自己先對手而前仆,而不 是對手被打倒。如果肯想敢想,很快就會發現這絕不會是創此動作時之原意。要觧决問題,只好深一步去研究海底針的〝採〞勁的發勁原理。動作中那個部份是蓄,那個部份是發,從蓄到發的過程中,身肢何時放鬆,何時緊縮,對手身體在那種位置時自己才將由坐腿彎身下釆之合力以 爆發力形式發出來?只有肯想敢想,才能找出問題和答案。還有這些都是感覺,感覺是要靠自己在不斷練習中去領悟出來的。從練習中去摸清對手之重心與虛實和自己的機與勢。還有從蓄到發兩者中間幾乎是同時的。如不是經過不厭其煩的練習,把動作由慢到快,由大圈練至小圈,再由小圈練至無圈 (實則是點) 就發不出來,就會失機失勢了,只有能感覺對手虛實,自己又有充足時間準備才能制勝。
以上的說明只是動作分觧,把點變成綫,把動作分成若干部份,但要用這動作時,全部過程可能只是半秒之時間。總之若想練到一出手就有太極,只有肯勤練,肯苦練,每個動作都去想想怎樣練才符合太 極拳經典著作中所說的標準,然後找對手一起練習。一人練攻,一人練化。在練習中去感覺對手的虛實,很多時做〝拳躉〞從捱打中感覺對手那裏沒有到位,那裏沒有鎖住自己的關節和重心,甚至如何拆觧和反擊都是一種練習的好方法。雖然不會幸運到一下子便找到正確 的法門,經過不斷嘗試,離正道也就不遠矣。
太極拳也是一種運動,既然是運動就離不開運動的原理。千萬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祕,不要受道聽途說之類的玄虛思想蒙蔽。我們都學過力學,肯從中細心鑽研,敢破除迷信,要明白太極是不太困難的。若想成為高手,就要靠自己了。
這裏有一段從陳鑫太極拳論中有這樣一句:『人言此藝別有訣,往往不肯對人表,吾謂此藝無甚奇,自幼難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貫神理妙。‥‥有能一日用力尋,陰陽消長自有真。每日細玩太 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循序漸進功夫長,日久自能聞真香。只要功久能無間,太極隨處見圓光,此是拳中真正訣,君試平心細思量。〞摘錄自【沈家楨,顧留馨編著陳式太極拳。】
最後讓我談談練習內功的苦與樂。練功之原意除了健康和學習發勁外,還有一個主要目的是練成後身體除了某兩部位之外都可以被重拳襲擊的。但這種用途在現今之社會上 幾乎是無用武之地了。第一,我們不會去打架;第二,真正動武時是用真刀真槍的。實用價值雖然沒有了,但還是值得去嚐嚐裏面之〝苦〞,考驗一下自己的意志力。這 種苦不單是體力方面,最苦的是因體力到了某個極限,思想上就產生出一種體力上抗拒練習和理知上堅持練習的鬥爭。這種思想鬥爭在開始練習時,幾乎是無日無 之,苦到幾乎一想到它就要逃避一樣,連多一次呼吸的時間都嫌它太長 (練內功時,為了精神容易集中,一般以默數呼吸來忘記體力上的辛苦。) 每次到了這個關頭,全身肌肉就不受控制的在 發抖,身體自然而然的站起來,汗如雨下。由於師父告誡,若過不了這一關,就會前功盡廢。既無別的路可以選擇,又想〝闻其香〞, 就只好决心闖關。不過闖關並不容易,在體力與精神上之定力仍未能應付之前,它總是以不同形式來讓你精神無法集中,無法入靜,當心煩意亂出現,就無法繼續練下去了。若不下定决心去闖此關,下次再來時,就會有未闖關就想做逃兵了。其實練功有點像煲水,未 到沸點便關火,水始終未滾。只有到了沸點才有開水。練功就是要過這沸點才有成果。而這沸點是要等到體力定力漸漸增長,思想也由心猿意馬到達一池止水之境後才出 現。到了這時堅持練習和抗拒練習兩種力量才願意握手言和。汗止了,體內好像有一股暖流在流動,全身敷蓋着一層熱氣,唾液變得特別甜潤,身體像包裹得扎扎實 實似的,動起來特別輕靈。與剛開始練習時那種身水身汗連地板都濕成一圈之感覺完 全不同。眼前一片明亮,好像用蔡司望远鏡觀看景物一樣。那種清明的感覺是不可言喩的。能得到這樣的回報,一切因〝虐待〞自己而來的苦也就不算得什麼了。有人說:這是金丹換骨時。我想這是一種由自我實現而來的高峰體驗。經歷超乎常人可能忍受的艱苦後一種思想狀態。一種對自己可能到達的境界的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