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鹽田梓 鹽光保育中心負責人之一譚先生是當地居民的後代

  1. 重建鹽田計劃得到落實,約於三月舉行動土禮,詳情容後通知。
  2. 鹽田梓方面歡迎大家參與他們多方面的工作,特別是利用鹽田梓的資源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
  3. 12月31日區仕美與譚婉然與浸大藝術系師生同訪鹽田梓(林愷欣拍的相片),他們嘗試思考在鹽田梓創作藝街裝設的可能性;在二月五日另一批七八十人的大學生也會參加,組織人員希望有服務隊有人親自介紹當年修路工作。
  4. 同時,我們還發現了第三個服務隊的路標(看相片)
  5. 我們看見水泥路往山頂一段部份重鋪了,其他都沒有修補,還是完來的樣子(看相片)...
  6. 我們發現早前隊設置的路牌有污蹟(看相片),請大家想想怎樣處理。

鹽田梓 (提議十二項發展綱目)

  1. 修復聖若瑟小堂 ( 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地區文化遺產優異獎, 最近2004年獲捐助重修)
  2. 大自然修和標誌
  3. 真福之路八標誌
  4. 供客家傳統食物
  5. 優化現存文物館
  6. 復修荒廢舊鹽田
  7. 重修村屋作渡宿
  8. 闢設田野牧養區
  9. 設建紅樹林浮橋
  10. 開拓夜晨照魚樂
  11. 向綠色村落邁進
  12. 太陽能產鹽試驗

鹽田梓又稱鹽田仔, 梓是桑梓之義, 有懷緬故鄉之情。據調查,香港的鹽田原有五處, 西貢的鹽田梓的鹽田是其中最小規模的, 滄海桑田, 鹽田梓的鹽田樣貌已面目全非; 由於鹽業式微, 故村民易作耕地, 最後再變成蓄水養魚, 成為一片片的塘澤, 後來亦漸漸荒廢了。

島上有荒廢鹽田和大片紅樹林,還有連接滘西洲的玉帶橋; 因從地理形態上, 鹽田仔與滘西洲是憑著一條退潮沙帶, 將兩島互相扣上; 這沙堤以前往往有牛群往返, 所以土名叫牛過路。後來村民為了方便來往兩島, 就在沙岸上建了高高的石堤, 由於堤色彌白, 故又名玉帶橋。

鹽田梓原為漁村,島上設有鹽田,而居民從事曬鹽工作為主;現時全島居民已大部分遷出。這片昔日香港五大鹽田之一(其餘四個是在大澳、屯門新墟及皇家圍、沙頭角鹽寮下和大埔船灣),竟已完全荒廢,不得不感嘆時代轉變之快。從鹽田旁的小徑步下紅樹林,可置身其中,欣賞這大片自然生態。紅樹林可提供豐富的食物資源,而其植物為一些動物提供庇護所或免受惡劣的天氣情況所影響。很多動物會利用紅樹林渡過整個或部份生命週期 ( life cycle),例如:基圍蝦,一些雀鳥品種常在紅樹林中尋找食物,當中以鷺鳥等水禽最普遍,牠們主要捕食魚、蝦、蟹、蠕蟲等水生生物,所以紅樹成為牠們理想的棲息地。

計劃利用此處傳統客家族群和西方天主教文化結合的鄉土特色,發展為文化及生態旅遊點。不知計劃會否落實,又如何在文化保存和旅遊發展之間取得平衡,真是要拭目以待了。生態方面可在島上逐步全面採用綠色能源, 設置零污染排放系統, 朝著 ’綠色村落’ 的方向發展, 將蘊涵有明顯的環保和生態保育的教育價值觀。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