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雷生春活化計劃
區仕美資料整理

發展局於2008年4月25日成立「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提供專責支援推行文物保育政策,並推行「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將合適的政府歷史建築納入活化計劃活化再用,善用這些歷史建築,注入新生命以供市民大眾享用。雷生春位於香港九龍旺角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屬於典型的唐樓,同時具有古典意大利建築特色[1],曾經由九龍巴士創辦人之一雷亮(又名雷鴻維)擁有,被香港特區政府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亦是首批由非牟利機構經營的歷史建築物之一。建築物的名字源於一對對聯,寓意雷生春所生產的藥品能夠妙手回春。


1949年的雷生春

2005年的雷生春

位處市區繁忙地段的雷生春建於上世紀30年代,是九龍巴士創辦人雷亮先生邀請建築師布爾(W.H.Bourne)度身設計及興建的家族物業,亦是本土少數現存的戰前唐樓。建築物糅合現代裝飾藝術風格與鮮明的古典元素,華麗之餘亦不失實用,以石磨柱支撐、伸延出行人道之上的寬闊陽台為例,雖被戲稱為「走馬大騎樓」(高度及闊度足以讓馬匹在下面經過),其實具有抵禦風雨及阻隔陽光,降低室內氣溫的作用。

1931年落成後,雷生春地舖用作跌打藥店,樓上三層用作雷氏家族成員的居所,「雷生春」這名字源於雷氏家族的對聯「雷雨功深揚灑露,生民仰望藥回春」,寓意地舖所生產的藥品能妙手回春,當年的「八寶跌打刀傷葯露」廣受市民歡迎,更行銷海外,是香港中醫藥發展的代表。

當時的建築風潮正值新古典主義衰落,裝飾藝術興起,因此建築物結合了這兩種風格。位於兩街交界的正門,對上可見半圓形檐飾,而屋頂的山牆則呈幾何形,並插上旗桿以凸顯氣勢。雷生春樓高4層,以鋼筋混凝土築建,樓面面積為600平方米,是典型的「走馬大騎樓」唐樓,結合現代流線(裝飾藝術)風格的橫線設計與古典元素,這可從其方型框架及其上的欄桿裝飾得見其建築特色。建築物落成之時,只須符合1903年版《公共衞生及建築物條例》,規定每幢建築物須在後方設置小面積的露天地方作天然通風用途;建築物的高度不得超逾對開街道的闊度或75呎,以較少者為準;以及每幢建築物的深度不得超逾40呎。

惟雷亮先生於1944年逝世後,藥店亦於數年後結業,其後地舖曾出租作商住及洋服店用途,但由於家族成員日增,後人相繼遷出,自80年代開始,大宅部分便長期荒廢。人去樓空加上歲月留痕,外牆開始褪色,伴隨橫生的雜草,晚上更添陰森,難怪成為鬼古熱點,不過亦多得這些似有還無的恐怖鬼古,令雷氏後人於2003年以無償方式將雷生春捐獻給政府。

直至2008年,雷生春成為首批「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建築物之一,最終由香港浸會大學成功獲得政府資助2,800萬元,將其活化成一座集中醫藥保健服務、公共健康教育及歷史文化展覽於一身的「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保健中心——雷生春堂」。

雷生春正門設於荔枝角道和塘尾道交界,建寬闊用石磨柱支撐的露台,能抵禦風雨及阻隔陽光,有助降低室內氣溫。大樓頂層外牆嵌有家族店號的石匾,這些設計都是本地戰前騎樓的典型建築風格。浸大物業處處長林朗秋表示,雷生春雖逾80年歷史,但相當堅固,活化過程只需加入少數鋼樑和鋼柱,以增負重力。現在整幢建築物一次過最多可承受82人的重量。為保留歷史特色,活化時盡量保留地上的八角形棕色磁磚、牆上水管、木門和店內牌匾等,「就算麻石柱上面有裂縫都唔可以補,因為有歷史價值」。

「雷生春」的遊廊雖然闊大,但每層的室內面積只有五百方呎,部分樓面更被拆去用以安裝升降機。大宅原有一條狹窄樓梯,但不足應付現今需要,因此要在建築物後方搭建一條鐵樓梯以供上落。活化工作之一是加添現代服務設施,以符合今日建築物和消防條例的要求,但又不能將這些設施過分展露於人們眼前,以免遮擋原有的門窗和雕飾,對保育建築師可説是一大考驗。

活化工程保留大部分外貌、建築設計和特色,包括騎樓式外觀、欄杆裝飾、嵌有「雷生春」店號的石匾及幾何圖案彩色磁磚等。


今天的雷生春不再是一間跌打藥店,而是香港浸會大學屬下的中醫藥學院,樓上各層用作診室,地下改為涼茶舖,每層闢有地方展示雷氏家族、涼茶、中藥發展和唐樓的歷史。為了符合現行的建築物和消防條例,加建了一條走火後樓梯及一台供傷殘人士使用的升降機,另因該路段噪音及空氣問題嚴重,浸會大學於騎樓安裝了超清低反光玻璃,變相增加二千多呎室內空間,作為病人的候診室及主題展示區,原有的室內空間則主要用作診症室及治療室。

大樓的走馬騎樓則被圍上隔音玻璃,不失其建築特色之餘,可增添室內空間。大樓正面設計甚為精緻,富有古典意大利風格,如樓頂凹凸不平的山牆即為一例,位於塘尾道的側門入口設有後院。至於大樓的弧形主立面,則是為了遷就道路交界的窄角而特別設計。結構方面,雷生春的外牆為紅磚身外加灰泥批盪;樑、柱則以鋼筋混凝土製造,1、2、3樓均建有伸延出行人道之上寬闊的外廊‭, ‬可說是香港戰前騎樓式建築的代表。

雷生春進行活化時,將盡量保留原有的建築設計和特色,包括騎樓式的外觀、欄桿裝飾、遊廊、門窗、地磚,以及頂層外牆嵌有雷生春家族店號的石匾等。其外部需保存整體建築物的混凝土構架、前外廊連扶欄、各層露台的排水口、刻有雷生春的石匾及簷板和楣飾;而內部需保存上海批盪實心磚牆、灰泥簷板與模塑、所有門道的花崗石門檻、木或灰泥牆線、幾何圖案彩色磁磚、天花裝飾灰泥、木製模塑及天花線、木門及門框與舊式五金裝置、窗及楣窗的裝飾性鐵花和後外廊連混凝土板及柱座。由於雷生春位於荔枝角道和塘尾道交界而有嚴重噪音問題,在不影響建築物的原本外觀下安裝玻璃窗以解決問題。

雷生春堂各樓層設施

天台中藥園圃,作教學用途
三樓診症室及治療室,設唐樓和雷生春活化過程展覽
二樓診症室及治療室,設中醫藥炮製方法展覽
一樓藥房,設中醫藥發展展覽
地下凉茶售賣處,設雷氏家族資料和雷生春古物展覽

資料來源:浸大中醫藥學院

為加深公眾對中醫藥認識,雷生春堂內均設有展示區,分別介紹雷氏家族及雷生春、唐樓及涼茶中醫藥的歷史,並展出石磨及藥戥等多款中醫舊式工具及中醫典籍。頂層天台則是種有二十多款中藥的露天園圃。有五名醫師駐診,估計每日可診治八十多至一百名病人,病人須提前致電預約。中醫內科診金收一百五十元至三百元、針灸診金三百元、骨傷診金三百八十元,藥費每劑由五十五元起。綜援人士可豁免內科診金及兩劑基本中草藥費,或針灸及骨傷診金減半,長者享內科診金八折優惠。在六月前求診的病人則享診金六折優惠。
浸大中醫藥學院又正研發跌打藥水,未來將冠以「雷生春跌打藥水」之名證應市,供應診病人使用。

政府斥資二千八百萬元進行活化雷生春堂,浸大則投放一百萬元建立四個展示區。浸大物業處處長林朗秋指,大學以每年一千元租金租用雷生春堂,首階段合約為期三年,預計可於第二年回本,與浸大旗下其他中醫診所的回本期相約。發展局將評估雷生春堂包括自負營虧能力的表現,再決定未來會否與浸大續約。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