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四大菩薩
區仕美資料整理
四大菩薩一般指:
• 文殊菩薩-釋迦牟尼佛左脅侍,以智慧聞名。
• 普賢菩薩-釋迦牟尼佛右脅侍,以大行聞名。
• 觀音菩薩-既為阿彌陀佛左脅侍,又以大慈大悲聞名,在人間以千手千眼不遺餘力地救度苦難眾生。
• 地藏菩薩-救度一切有情,直至地獄盡空,以大願聞名。釋迦佛滅度後彌勒佛出世前娑婆眾生之救世主。
敦煌石窟佛像中,菩薩的容貌姿態是最突出的,敦煌石窟中,幾乎窟窟都有說法圖,經變畫。這些說法圖和經變畫中都繪有各式各樣的菩薩,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繪小菩薩,還有許多單幅的菩薩畫像。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說法圖和經變畫,僅經變畫中的菩薩像,就會數在萬計,是世界上保存菩薩畫像最多的佛教石窟。
敦煌壁畫,從十六國時期,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而至元,經歷了十個朝代。它的內容和藝術特點,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發展變化,每一個時代都具有十分明顯的藝術特點。菩薩和整體壁畫一樣,也各具有不同的時代特點。大菩薩畫像和佛畫像一樣,有一定的法相等手印。觀音菩薩手持淨瓶和楊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大勢至菩薩手持蓮花,天冠中有寶瓶。文殊菩薩手持寶劍,身乘青色雄獅。普賢菩薩手持如意或經卷,身乘六牙白象。地藏菩薩手持如意寶珠和錫杖,身披袈裟,頭戴毗盧冠,為僧人像。
[唐]敦煌壁畫《文殊菩薩圖》
敦煌畫工的藝術靈感和創造力令人驚異。千姿百態的神佛形象,壯麗輝煌的佛國世界,雖在佛經中能找到些文字敘述,若不親眼所見,是很難想像的。佛像的自然流暢的姿勢,顯示盛唐時期的特色。歷史學者表示,在當時,佛教的盛行,和石窟里的佛教藝術,都達到高峰。
各種各樣神佛形象 -
釋迦牟尼佛、三世佛、七世佛、彌勒佛、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地藏、天龍八部、帝釋天妃、羅漢、比丘、天女、羽人、雷公、飛廉、伏羲、女媧等等。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菩薩群像壁畫,繪于535-556年
莫高窟272 窟 (北涼) - 龛北听法菩萨
禪僧 西魏 285窟 西壁南龕內 高67公分
這是西壁佛像旁兩尊禪僧坐像之一,禪僧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於圓台上。頭形圓潤,面容清秀俊逸,神情寂靜祥悅。身穿通肩彩繪田相衣袈裟,輕柔貼身的衣質,刻劃出簡潔圓潤的軀體。這是莫高窟遺存不多的西魏彩塑中的佳作。作品神形栩栩如生,雕塑出禪僧寂靜凜然的修行道心,並流露出法喜禪悅的會心微笑。
159號窟 ( 中唐 )
這位菩薩全身著衣,內外几層表現清楚,把身體結构顯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線條流利,色彩艷麗絢爛,配置協調,身材修長,比例恰當。
其他的菩薩常畫在佛座下面或大菩薩、佛弟子的兩邊。姿式有站,有坐,有蹲、有跪,形象眾多。如奏樂、歌舞、獻花、敬香、燃燈、跪拜、持經、赴會、聽法、思維,禪定等。這些菩薩不像大菩薩有一定的法相和手印規定,畫家們往往賦予創造,所以其形態比大菩薩多,數量也比大菩薩大。
敦煌莫高窟第194窟 (中唐 )
唐代彩塑,菩薩面龐圓潤,體態豐腴,薄衣輕紗,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審美取向; 嘴上畫有石綠色的鬍子,但是仍然顯露著女性的特徵
高窟初唐 第401窟 供養菩薩
敦煌莫高窟第384窟彩塑供養菩薩像,開鑿于盛唐
敦
煌莫高窟第3 2 0窟 ( 盛唐 )
西壁龕內置典型的盛唐的佛、弟子、菩薩彩塑,雖顏色變,但形象未改,仍不失盛唐時期的丰采。
420號窟 阿難、菩薩(隨代)
這是一幅初唐時期的十一面觀音 321號窟
十一面觀音是密教的六觀音之一,又名大光普照觀音。據經典描述其面容是:「前三面作菩薩相,左三面作威怒相,右三面作菩薩利牙出相,後一面作笑怒容,最上一面作佛相,頭冠中各有化佛」。畫面上所描繪的「六臂」,是左、右上手上舉,左二手胸前捻指、右二手下垂捻指,左下手提淨瓶、右下手持楊柳枝。
畫面中央觀音和兩尊脇侍菩薩,皆靜立於雙樹寶蓋之下、蓮花臺上,下方則繪有兩隻迦陵頻伽鳥。觀音及菩薩像的容貌豐潤柔美,手臂略長,手指柔軟纖長,皆是好相特徵。此幅壁畫,因年代久遠,所以菩薩臉部及肌膚色氧化而變黑。其線描純熟精細,賦色華麗,但整體依然是雍容尊貴、端莊慈祥、豐腴為美的初唐神韻。
CAVE 420
莫高窟第332窟 Mogao 窟
觀音菩薩,又常常稱爲觀世音菩薩,是中國民間傳爲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的菩薩。
新華網蘭州1月16日專電(記者 王艷明)在敦煌研究院保護人員的精心“治療”下,200多平方米敦煌病害壁畫得到修復,重新煥發了光彩。記者從敦煌研究院了解到,這是2011年完成的敦煌石窟重要保護成果之一,新修復的病害壁畫既有洞窟內壁畫,也有露天壁畫,共200多平方米。其中新修復的洞窟內病害壁畫分佈于敦煌莫高窟的第98窟、41窟、66窟等9個洞窟及榆林窟第3窟,共125.91平方米;新修復的露天壁畫位於莫高窟崖壁上,共109.1平方米。
第66窟:盛唐。华盖(高101厘米,宽138厘米)。
观音像(高222厘米,宽138厘米)。
西夏男供養人像 西夏女供養人像
榆林窟第29窟《水月觀音圖》,可能是玄奘與孫悟空西行的故事。圖中將山水和人物有機地結合,達到很高的意境。
榆林窟第3窟《普賢變圖》,圖中普賢菩薩安詳沈靜,雍容華貴,白象四足蹬蓮花,背景林木蔥鬱,氣勢雄渾。
榆林窟第3窟《文殊變圖》,本圖雖以人物為主,但背景山水占相當地位,具有西夏與北宋藝術的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