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驚人的佛教壁畫
作者:艾紹強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和訊讀書網
莫高窟山崖上共保存有618個洞窟,其中492個洞窟裏面有雕塑和壁畫。有彩色塑像2415尊,有壁畫4.5萬平方米,壁畫的總面積差不多有五個半標準足球場大,如果將這些壁畫按1米的高度連在一起,整個長度有45公裏,就是坐著汽車邊走邊快速掃一眼也得一兩個小時。
壁畫實際上就是佛教的宣傳畫,但這種宣傳畫作得很高明。它和其他的宗教藝術一樣,通過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達到宗教傳播的目的,寄托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的心靈。佛教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且傳播久遠,除了僧侶們孜孜不倦地傳播,與這些宣傳畫也是有很大關系的。當然莫高窟4萬多平方米的壁畫並不是用簡單的宣傳畫就可以概括的,裏面有著豐富的內容。
壁畫大量的是佛教故事畫。其中有畫釋迦牟尼生平事跡、前生累世修行故事,有講佛門弟子前世、今世因緣故事,以及寓言、童話、哲理故事、佛教歷史故事等,還有大量的則是反映世俗生活內容圖畫。這些壁畫雖然描繪的是虛構內容,但是其描畫的山川地形、亭臺樓閣、人物服飾、器具等等都是畫家以其所處時代社會生活為依據的。
敦煌的壁畫內容大體可分為下列幾類:
佛像神像這些佛像大都畫在說法圖中。其中包括各種佛像,如三世佛、七世佛、釋迦牟尼佛、多寶佛、賢劫千佛等;各種菩薩,如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地藏、引路等;還有天龍八部,天王、龍王、夜叉、飛天、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樂天)、摩呼羅迦(大蟒神)等。另外漢族神話中的神仙如: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媧、朱雀、玄武、青龍、白虎、飛廉、雷公、霹電、雨師、方士、羽人等。據統計莫高窟壁畫中的說法圖有933幅,共繪有各種神態各異的佛像神像12208身。
故事畫為了廣泛宣傳佛經佛法,必須把抽象、深奧的佛教經典史跡用通俗的、簡潔的、形象的形式灌輸給民眾,以感召他們,使之篤信朝拜。於是,在洞窟內繪制了大量的故事畫,讓民眾在看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畫內容豐富,情節動人,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誘人的魅力。故事畫又分為幾種,有佛傳故事畫、本生故事畫、因緣故事畫、比喻故事畫等。
佛傳故事畫主要宣揚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大多是依據佛教中的有關記載畫的,其中許多是古印度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經過佛教徒加工修飾,附會在釋迦身上。佛傳故事大多選一兩個代表性的情節來表現,一般畫“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的場面較多。但是第290窟繪於北周時的佛傳故事,用六條橫長卷畫幅順序繪制87個畫面,描繪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出家到成道的故事。而第61窟繪制於五代的壁畫,利用屏風畫分割的形式,將佛誕生之前的傳說到入胎、出生成長、出家、苦修、悟道、降摩、成佛以至於涅槃的全部情節,畫了128個畫面,是莫高窟內容最豐富的故事畫,這樣的鴻篇巨制,在佛教故事畫中十分罕見。
本生故事畫描繪釋迦牟尼過去若幹世忍辱犧牲、救世救人的各種善行,宣傳“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故事畫。敦煌早期壁畫中較多這種題材,有“九色鹿本生”、“薩埵那舍身飼虎”、“屍毗王割肉救鴿”、“須閣提割肉奉親”等,這些故事畫大多描繪具體,明白易懂,如第257窟繪制於北魏的“九色鹿本生”,用中國傳統的長卷連環畫形式,按從兩頭到中間的順序描繪了九色鹿舍己救人的經過;第428窟北周時代的“薩埵那舍身飼虎”,用上中下三段長卷畫面,詳細繪制了薩埵那太子從離家到以身飼虎、造塔供養的14個情節。
因緣故事畫描述釋迦牟尼度化眾生的故事。佛教初傳入中國時,講究修“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因此壁畫中充滿施舍、忍辱和犧牲的本生故事,佛教初傳入中國時,有些因緣故事很難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後來佛教靈活地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開始宣揚孝道、因緣。與本生故事的區別是,本生只講釋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緣則講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敦煌壁畫中主要因緣故事有“五百強盜成佛”、“沙彌守戒自殺”、“善友太子入海取寶”等。故事內容離奇,情節曲折,頗有戲劇性。
比喻故事畫是釋迦牟尼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給佛門弟子、善男信女講解佛教教義所列舉的故事。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寓言、童話,被佛教徒收集記錄在佛經裏,保存至今。敦煌壁畫中的比喻故事有“象護與金象”、“金毛獅子”等。
佛教史跡畫
是描繪佛教傳播中的歷史人物、事件、佛教聖跡、遺跡、靈異感應事跡、高僧事跡以及各種瑞像圖、戒律畫等,是形象的佛教史資料。如“張騫出使西域圖”、“釋迦浣衣池”、“石佛浮江”、“隋文帝請曇延法師祈雨”、“張掖西影寺瑞像”、“唐僧取經圖”等等,據統計這類題材的畫有67種之多。這類畫多繪於洞窟龕內四披、甬道頂部和角落處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繪於正面墻壁。
經變畫
利用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現深奧的佛教經典稱之為“經變”。用繪畫的手法表現經典內容的叫“變相”,即經變畫;用文字、講唱手法表現的叫“變文”。
廣義地說,一切以佛經為依據的繪畫,都是經變畫。狹義地說,經變畫是將一部經圖解成一幅巨型畫,它不像故事畫那樣單純地表現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而是綜合表現某一部乃至幾部佛經的主要場面。
莫高窟有經變33種、千余壁,基本分為敘事性經變和西方凈土圖式經變兩種類型。敘事性經變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或者以一定的情節來表現佛經的教義,畫面也有一定的順序,和故事畫有某些相像。凈土圖式經變則是以佛所在的凈土世界為中心,表現凈土世界的種種場面,部分經變也有故事情節,但故事的畫面不占主要地位。
供養畫
供養人就是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後世,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眷的肖像或出行圖。供養人畫記錄的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實人物,包括僧尼居士、王公貴胄、高官軍將、世家大族、士庶百姓、畫師塑匠、仆婢倡優、西域國王、王子、商旅等等。因此,在莫高窟的壁畫上,我們既可以看到河西和瓜沙節度使張議潮、張淮深、張承奉、曹議金的供養像,也可以看到於闐國王李聖天、於闐太子從連、於闐公主、甘州回鶻公主的供養像,還有吐蕃持缽僧、掃灑尼姑以及願意“舍賤從良”的奴婢母女的供養像等,莫高窟大約有供養人的畫像5000多身。
裝飾圖案畫
裝飾畫主要繪於窟頂藻井、佛龕、供桌、壁畫邊沿,佛像的頭光、身光以及人物的服飾和器物裝飾也繪裝飾圖案花紋。裝飾畫隨時代而異,主要有花草、蓮荷、枝葉、蔓藤、果實、火眼、星辰、雲氣、獅虎、飛馬、盤龍、鳥禽,以及飛天、化生童子等,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
敦煌壁畫除以上內容外,還有建築畫、器物畫、花鳥畫、動物畫等,藝術價值彌足珍貴。
在結構布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賦彩設色等方面,不同時期的主要內容和藝術風格各不相同。在最早的第268等北涼洞窟裏,壁畫有佛像畫、故事畫、供養人畫像以及裝飾圖案。故事畫為佛傳故事和本生故事組圖,供養人畫像很小,主要表現大乘佛教修六度的內容。
北魏時代出現了大量的說法圖,位置顯著、場面宏大。故事畫主要是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從單幅組圖發展為橫幅連續畫;畫內有榜題說明內容,仿漢晉繪畫“左圖右史”的形式,畫內人物活動與自然環境相結合,但住房山丘與人的比例不協調,頗有唐代張彥遠所言“水不容泛,人大於山”的特色;廣泛應用裝飾圖案,供養人的畫像依然很小,人物按照身份排列。
西魏時代壁畫仍註重故事畫,但出現了佛教與印度諸神在一起、道家天宮諸神與佛禪結合、西方日月神阿波羅、狄安娜與中國的日月神伏羲、女媧同時出現,印度的金剛力士(藥叉)與中國大力士烏獲同聚一窟的現象。
北周時代壁畫故事畫大發展,出現了佛傳故事三條重疊呈Z形,連續80多個畫面的宏大結構,因緣故事情節細膩真實,人物形象生動活潑。隋代壁畫中各種經變故事逐漸形成,法華經變、維摩變、藥師變、彌勒變日益增多,故事畫逐漸減少,裝飾圖案大量吸收波斯花紋。初唐壁畫主要為各種凈土變,如阿彌陀佛凈土變、彌勒凈土變、維摩變等,體現了中原流行的佛教大乘凈土思想。
盛唐時代的變化中增加了觀無量壽經變、法華經變、報恩經變、天請問經變和許多獨立的菩薩、藻井、圓光、邊飾、服飾中的裝飾圖案,繁華富麗、燦爛奪目。供養人的肖像畫得以大發展,人與神的地位有了顯著變化,出現了等身巨像,並且畫在了顯著的位置,畫風繼承中原的寫實風格,但其繁華富麗金碧輝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中唐壁畫內容更為豐富,各宗各派經變匯於一窟,經變下排列屏風畫,描繪經變故事,使經變內容更為豐富。此外新出了五臺山圖和瑞像圖,展示了豐富的內容,經變中出現吐蕃贊普禮佛圖和吐蕃供養人像,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政治。
晚唐壁畫在吐蕃時代的內?基礎上又增加了勞度叉鬥聖變、報父母恩重經變、密嚴經變等,這些內容完全是適應當時社會生活的,而報父母恩重經變則完全是以儒家的孝道思想創造的經變。
五代到宋初的壁畫題材沿襲唐朝,變化不是太大,主要是經變畫,增加到了20種之多,屏風畫中的故事畫已經不再是經變的附屬內容,而成為獨立的故事畫。供養人畫像在這時也成為石窟的主要內容之一,一家一族,祖宗三代排列一窟,名義上是供佛,實際上已經是豪門世族的炫耀。西夏時代敦煌壁畫題材上沒有什麽新內容,但構圖卻銳意簡化,經變中的人物和千佛像幾無區別,人物形象程式化,呆板而沒有生氣。元代信奉西藏的密教,壁畫以密宗的曼荼羅為主要內容,出現與漢畫風格不同的藏畫形式,以圓形或正方形為主,相當對稱,有神秘之感。但出自漢族工匠之手的密宗繪畫,都達到高超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