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太平洋岛民的命运
陳慧敏於Club O的講座內容

...太平洋岛民与亚洲大陆已隔绝了两千年,他们对许多传染病都没有任何抵抗力。於是在18至19世纪之间,天花、麻疹、肺结核、感冒等疾病令大量岛民急速死亡....像夏威夷,在不足一百年间,人口从30万降到4万..........

太平洋是地球上岛屿最多的大洋,计有大小岛屿2万多个,面积达44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在太平洋岛屿中,除新西兰的南、北二岛外,其余绝大部分位于太平洋中部,犹如繁星散布在赤道两侧的南、北纬30度和东西经130度之间浩瀚的热带海洋里。
太平洋岛屿中最大的岛屿为伊里安岛(新几内亚岛),其面积78.5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格陵兰岛,是世界第二大岛。太平洋岛屿人口总共有580多万,占大洋洲总人口的23.3%。按地理特点和当地原有居民的肤色、语言等特征。

太平洋岛屿可划分为三大组,即位于西南部赤道以南,180度经线以西的美拉尼西亚(意为“黑人群岛”),自西北向东南延伸;位于西北部绝大部分在赤道以北,180度经线以西的密克罗尼西亚(意为小岛群岛),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延伸;位于东半部的180度经线以东,南、北纬30度之间的波利尼西亚(意为多岛群岛),自西北向东南分布。这三大群岛处于亚、澳和南、北美洲之间,东西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又联系着各大洲的海、空航线和海底电缆经由之地,其中关岛、威克岛、中途岛、瓦胡岛等都是太平洋航线之中途要站。因此,在国际交通和战略上,太平洋岛屿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美拉尼西亚(Melanesia,源於希腊语)是太平洋三大岛群之一(其餘兩個為密克罗尼西亚玻里尼西亞),意为“黑人群岛”。由俾斯麦群岛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喀里多尼亚群岛、斐济群岛等组成。陆地总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各岛多火山。


 

波利尼西亚

波利尼西亚群岛范围最大,它北起夏威夷群岛,南至新西兰,东至复活节岛,占据着太平洋中部辽阔的海域。早在轮船自由航行于大洋之前,这些岛屿上就有土著民族居住了。居住在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80万土著民族被称为波利尼西亚人。其实,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也是从其他地方迁移来的,并非是在当地经历了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发展而来的,因为在这些岛屿上没有发现远古人类生存或活动的遗存痕迹。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岛屿的面积都太小,对于需要漫长的时间进行演化的人类祖先来说,缺少足够的活动空间。

  


180度经线以东,南、北纬30度之间的波利尼西亚(意为多岛群岛),自西北向东南分布。这三大群岛处于亚、澳和南、北美洲之间,东西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又联系着各大洲的海、空航线和海底电缆经由之地,其中关岛、威克岛、中途岛、瓦胡岛等都是太平洋航线之中途要站。因此,在国际交通和战略上,太平洋岛屿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世界人类大迁移

一般人看世界人种,总是按肤色,即白人(欧洲)、黑人(非洲、澳洲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土著)和黄种人(包括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但从体型来分,波利尼西亚人(又称太平洋岛民Pacific islanders)也很独特。他们皮肤棕黄,身材高大健硕,有如相扑手。他们散住在波利尼西亚群岛,西至菲济,而最东的,就是神秘的复活节岛。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全世界人类的起源在非洲,大概是在七百万年前出现。到一百万年前,人类就开始迁移到亚洲,另外一些则在五十万年前迁移到欧洲。这两批人各自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天气,演化为黄种人和白种人。当时地球刚过完冰河期,还比较冷,北极与南极的冰都很厚,海平线比现在低很多。一些在亚洲的人就在几万年前循陆路经当时与澳洲连结的马来亚婆罗洲,一直走路去了澳洲 。後来亚洲人在三千年前跨过当时是陆地的白令海峡去了美洲,并从北走到南,成为多种土著的祖先,如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南美洲的印加人、玛雅人,和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等。

根据语言的异同,科学家确定太平洋岛民是由南中国土著南下後演化成的。离现在大概五千年前,这些在一万年前已到了台湾的土著,开始往南迁移,先到菲律宾以至婆罗洲、马来亚,然后进入现在称为太平洋岛屿的区域,并演化为太平洋岛民。这时移民的方法已经不是走路而是坐船了。

从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到公元五百年的两千年之间,太平洋岛民逐渐迁移到各群岛,大致向东向南,最迟抵达的是离其他群岛远得多的夏威夷群岛和最东的复活节岛。太平洋岛民都是航海家,他们没有复杂的导航系统,凭观星来测方向。大船上带着食物、种子与家畜,即从亚洲驯化的狗、猪和鸡。由于太平洋岛屿一般都比较小,当人口膨胀的时候就只有再移民,找新的乐土,住下则以务农与捕鱼为生。部落之间虽或有战争,总不至于灭族。

欧洲人的影响

但当欧洲人来到,情形却大为改变。

在18至19世纪,欧洲人以贸易、传教、探险等理由,远征太平洋,其后开拓了许多殖民地,宗主国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美国等。他们一手拿剑,一手拿十字架,说是传教,其实掠夺资源。太平洋岛民都善良好客,往往缺乏法律观念,在枪炮和基督教义的软硬攻势之下,原来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都出现了很大的改变。

不过,对于原居民来说,最大的灾难还不是这些,而是欧洲人带来的病菌。

由于太平洋岛民与亚洲大陆已隔绝了两千年,他们对许多传染病都没有任何抵抗力。於是在18至19世纪之间,天花、麻疹、肺结核、感冒等疾病令大量岛民急速死亡,许多最早与欧洲人接触的都是精壮之士,他们率先受到传染,令问题更严重。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人口的急降十分惊人,像夏威夷,在不足一百年间,人口从30万降到4万,少了八成多,而大溪地从10万变成8千,剩余不足一成。死亡比率高,人数也多,别说丧失政治与军事优势,连文化承传也出现问题。

传染病从来就是可怕的杀人凶手。像14世纪横扫欧洲的鼠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流行性感冒大流行,都令人犹有余悸。

传染病的发生要有三个元素:病菌、宿主和传染途径。

传染途径包括肠道传染 ( 如霍乱、伤寒)、空气传染 (如麻疹、天花)、飞沫传染 ( 如感冒、猩红热)、接触传染 ( 如结膜炎、疥疮)、血液传染 ( 如乙型肝炎)、先天传染 ( 如梅毒)、性传染 (如爱滋病)。有些传染途径需要媒体,例如蚊子 ( 如乙型脑炎、疟疾)、跳蚤 ( 如鼠疫)。
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存在才能令传染病流传,缺一不可, 例如肠道传染病都是经 “口粪” 传播,一般由肮脏的手把肠内的病菌带到食物,令别人受感染。但只要入口的食物都已煮熟消毒,之后又不再经污染,病菌也就无法作恶。又如香港人口密集多宿主,也有可以传播登革热的蚊子,但只要每一次有人从外地感染登革热回来,病人很快得到妥善治疗杀死病菌 ,就是有蚊也无机会把病菌传给他人。

控制传染病

控制傳染病的方法必须三管齐下。最好的当然是不必等待有人發病才來治療,而是「預防勝於治療」---- 如能根本不感染上疾病,那才是上上之策。虽然部分传染病已有疫苗可以预防,个人身體的免疫力在抵挡病菌入侵也很重要。除了營養狀況良好外,经常运动也有助保持免疫機能正常。

许多傳染病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往往是因为不断有新的宿主。因此,要预防传染病,必须针对传染途径。例如改善環境衛生,有良好的下水道设施,减少蒼蠅滋生,就能防止粪便内的病菌跑到另一个人的食物上。但注重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包括个人、饮食和环境卫生。政府可以利用法律规管来保障市民的健康,但像爱滋病这些性病,没办法靠法规来控制,最重要的,还是要严守安全性行为。
微菌每一天都在变化演进为病菌,袭击人类。在过去几十年,世界上出现了无数新病菌,较为触目的要算是爱滋病毒和沙士。

爱滋病在1981年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出版的医学刊物中第一次描述,三名年轻的男同性恋者失去免疫力,患上多种致命的传染病,无药可医。几年後,香港也有了第一宗病例,乃是一位华籍海员。时至今日,爱滋病已是遍布全世界。

爱滋病的病毒源自猴子。从1959年储下来的血清检验,医学研究证明在50年代,非洲已经有人受到感染。但病菌怎样去到美国以至世界各地呢?原来与刚果独立有关。当时他们把殖民的法国人赶走,需要行政人才,于是向也曾是法国殖民地的海地找外劳。没想到,这些海地人在合约满回家的时候把这个曾被称为 “世纪绝症” 的病也带离非洲,及後病菌由中美洲北上登陆美国,散播到全世界。

而香港人不会忘记的沙士病毒,相信源自果子狸。在2002年香港人听闻国内有疫症,市民都要煲醋来自保。没想到,2003年2月,一位广州教授来香港赴宴,却在下榻九龙一间酒店时,令其他住客受感染。他们把病带到新加坡、越南、多伦多。而一名曾经到过该酒店的香港人则在留医威尔斯医院时, 令大批医学生和医生相继病倒。到月底,淘大花园一名居深圳来港洗肾的访客把病菌散播到其他单位的住客,逼使政府采取隔离措施。当时人心惶惶的情况,到现在仍是历历在目

传染病没有国界,只要人类到处去,就会把病菌也带到四方。为了保障自己免受影响,就要多认识传染病,了解预防之道,并付诸行动,时刻注意卫生。有病更要妥善治疗,以减低散播予他人的机会。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